文 夏研
只要我們從中能獲得精神的愉悅、捕捉思考的樂趣,這就足夠了,至于能否獲獎,這本不是文學的終極意義。
瑞典文學院將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挪威作家約恩·福瑟后,約恩·福瑟的作品在中國“身價大漲”。在某舊書買賣平臺上,約恩·福瑟的兩本戲劇選《有人將至》和《秋之夢》,標價被“炒”上千元,而它的原價才55元。這生動詮釋了什么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沒聽過福瑟,其實完全不必感到羞恥。福瑟的作品確實不好懂。就像代表作《有人將至》——一個并不長的戲劇,寫的不過是一對伴侶搬到了遠離城市的房子里之后,關于“有沒有人來”的對話。這沒有什么復雜的情節(jié),唯一的沖突是房子曾經(jīng)的男主人出現(xiàn)了,那個“將至”的人。他讓伴侶間的關系瞬間變得脆弱,由此引發(fā)了一連串微妙的心理活動,透著一股無法溝通的無力感。
這甚至很難總結得更有趣。但讀這樣的作品,你無法找到一個確定性,只能模模糊糊地覺得作者在探索一種非常隱微的精神世界,透著濃郁的實驗意味。這大概就是純文學的特質,排斥確指,只給讀者一個朦朧、游離的線索。
諾貝爾文學獎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于它的結果很難預料。當然,評委的口味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都偏好有人文意義、高難度技巧的寫作。但這意味著,這種層面的思索,大概率是普通讀者很難接近的。但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卻能迅速成為熱點話題,成為一個全民的“冥想時刻”——在這一刻,人們難得地接近純文學,在一種近乎玄想的文本語境里,去思索一些平時根本未曾過腦的話題。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曾說,“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這時人們就可以久違地獲得這種奢侈的樂趣。
就像2023年的獲獎者福瑟,人們只要去檢索資料,就難免有各種思考。他為什么要用被他稱為“弱勢語言”的新挪威語寫作?為什么他作品里出現(xiàn)如同音樂吟唱一般的重復?作品里所謂人類生存的困境——交流的隔閡到底是什么?這些,如果人們?nèi)L試尋找答案,就一定能隨他一起,進入一種超脫的思維空間。
從這個層面說,關于諾貝爾文學獎,“湊熱鬧”也是有意義的。對于大眾來說,這更像一種提醒,讓人們在紛繁日常里,也別忘了“文學始終在場”,獲得一次難得也短暫的擺脫庸常的機會,與最前沿的文字實驗對話。
當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是文學世界的唯一目的。一度排在諾獎獲獎賠率榜第一名的中國作家殘雪,曾說過一段話:“功名利祿對我意義已經(jīng)不大……文學給了我豐美的精神生活,也讓我的日常生活感到暢快?!?/p>
或許這就是文學對普通人的意義,讓我們從中能獲得精神的愉悅、捕捉思考的樂趣,至于能否獲獎,這本不是文學的終極意義。因此,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也許更像是文學一年一度的紀念日,用一種非同尋常的熱度,讓文學以耀眼奪目的姿態(tài),進入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