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蓮花學校/江丕玉
“切入點”即“突破口”,指在語文教學中,一個獨特而巧妙的進入文本的角度,一個打通全文脈絡、把握全文關鍵的“一個點”“一根筋”或“一條線”。通過這個“點”帶動全篇,感知文本內容,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情感,感悟文章哲理,十分巧妙,能讓語文教學更精彩、更高效。巧妙切入是一門藝術,是初中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半,是理解全文的一把鑰匙。好的切入點就像一個“十字路口”,可以向各方面延伸、拓展,一個字、一句話就連起了全文脈絡,串起了時空網絡?!扒擅畹那腥朦c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有著內在的牽引力”[1],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我們要努力在每一篇課文中找出合適的一個問題,一個情節(jié),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來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2]??梢娋倪x擇一個解讀文本的“切入口”,將非常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俗話說,“窺一斑而見全豹”,在紛繁復雜的文本中抓住一個題目,一個字,一句話,一條線,一個關鍵人物,一個中心事件……找到這些突破口,就能讓問題迎刃而解,讓語文教學節(jié)節(jié)勝利,精彩紛呈。
“讓巧妙的切入點牽動全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個巧妙而恰當的切入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從題目切入,能“窺一斑而見全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板塊清,問題顯,效果好。
筆者教學《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是從題目中的“勸”字出發(fā)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如,孫權勸誰學習?孫權是怎樣勸的?他的善勸給你以怎樣的啟示?呂蒙的不學到最終的學有所成又給你什么啟示?……同學們積極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迎刃而解,不僅準確理解了文章的內涵和人物形象,還從課內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深刻領悟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開卷有益”“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即使基礎再差,只要端正態(tài)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有所成”……除此之外,同學們還說:“不要用老眼光看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語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學到知識、獲得技能,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涵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就是“大語文”的意義,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為學生幸福一生奠基。
有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中心人物和事件,以此切入,就會事半功倍,讓教學更有實效性。如《阿長與〈山海經〉》就突出了主要人物“阿長”和中心事件“為我買來《山海經》”,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表現(xiàn)一個樸實善良又愚昧無知的阿長對我深沉無私的愛。再如《變色龍》,抓住題目中的“變”字,“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揭示了什么?一目了然,主問題清晰,重點突出,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全文主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文眼是文章的窗戶,透過這個窗戶能看到文章的“世態(tài)人情”和“人間百態(tài)”。從文眼切入,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靈魂。
筆者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抓住“樂”這個文眼,以小見大,由“樂”字生發(fā)對全文內容的理解。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明樂”“尋樂”“悟樂”“說樂”四大板塊。首先,讓同學們明白文眼是什么,無論是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玩”,還是后來在“三味書屋”里的“學”都是快樂的,讓同學們探究發(fā)現(xiàn)“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樂屋”,即“明樂”;接著,讓同學們找尋童年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快樂體現(xiàn)在哪里,即“尋樂”,感受作者小時候的樂趣;再讓學生感悟全文主旨,即“悟樂”,讓他們明白無論“玩”還是“學”,哪怕是和“百草園”比起來有點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對童年魯迅來說都是快樂的,充滿著無限趣味的,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是甜美歡樂的回憶和天真爛漫的童心。最后,走向生活,同學們聯(lián)系實際,分享自己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趣事,說出自己童年的“樂”,即“說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學生學得快樂,玩得也快樂。由“樂”這個文眼巧妙切入,一字帶動全篇,一線貫穿,不僅能感受到大文豪魯迅小時候的“玩”與“學”,領悟了文章主旨,還分享了自己童年的“玩”與“學”,鍛煉了同學們的膽量,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可謂是“一舉雙得”。
對于文言教學,文眼的巧妙切入同樣能帶來別樣效果。筆者在教學《湖心亭看雪》這篇文言文時,就抓住了文眼“癡”字。在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的基礎上,主問題拋出:如果用一個字來評價作者,是哪個字?請圈點批注相關語句,說出你的理由。學生易得出“癡”字。同學們小組交流,合作探究,作者的“癡”分別表現(xiàn)在“癡于行”“癡于景”“癡于情”上,然后圈點批注相關語句,“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那種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3],從而更能體會作者深沉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理解了在這樣一個天寒地凍的雪夜里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特立獨行和高潔志趣。
由文眼出發(fā),一字帶動全篇,巧妙而獨特。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深刻領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靈魂,讓課堂綻放無窮魅力。
關鍵句是一篇文章的神經中樞和精神所在。教學時抓住關鍵句切入,就能見微知著,“于細微處見精神”,一滴水中見光輝。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懷念他母親的一篇文章,主要寫了身患重病的母親忍著病痛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的最后,并鼓勵他好好活下去的故事。在教學中,筆者抓住一個關鍵句“好好兒活”來突破全文?!昂煤脙夯睢奔仁悄赣H對病入膏肓的自己的鼓勵,也是母親對孩子未來堅強樂觀、美好生活的期盼。鑒于此,筆者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品讀母親的‘好好兒活’”“感悟兒子的‘好好兒活’”“思考自己的‘好好兒活’”三大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在反復品讀、體味中深刻感悟偉大深沉的母愛、作者內心深重的悔恨之情及重新樹立起“好好兒活”的信念。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好好兒活,怎樣活,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上永不放棄追求幸福的人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領悟的哲理。
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五育融合,全面發(fā)展,這是教育的真諦。這樣,由一句話到課文到人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未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梢姡申P鍵句切入對語文教學、對學生一生發(fā)展、對教育的重要價值。
“給我一根杠桿,我能翹起整個地球。”巧妙切入能給語文教學帶來別樣魅力?!懊饕稽c而悟全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闭镜酶卟拍芡眠h。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回憶他小時候經歷的一篇文章,主要寫了他從冒險、遇險到脫險的全過程,是作者從緊張害怕到克服恐懼,收獲自信,甚至有了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言為心聲,哭亦為心聲。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哭”了三次,每一“哭”都代表了不同的心理,“三哭”的過程就是作者信心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大膽摒棄平常做法,創(chuàng)意教學,抓住“哭”這個字眼,從三“哭”出發(fā),設計環(huán)節(jié)“三‘哭’爬懸崖,一‘哭’一‘成長’”,通過“哭”去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作者的心理成長歷程。具體如下:
1.“一哭”(膽怯恐懼):“一哭”時,作者當時的情境是怎樣的?這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理?
2.“二哭”(毫無信心—萌發(fā)信心—信心大增):“二哭”時,作者的恐懼感消除了嗎?父親又是如何指導孱弱的“我”一步一步爬下懸崖的?
3.“三哭”(巨大成就感):當“我”在父親的引導下一步一步終于爬下懸崖成功脫險時,“我”有了一種什么感覺?當時的“我”有什么表現(xiàn)?
4.感悟哲理:這次經歷,讓作者感悟到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哲理?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在師生合作品讀中,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教學情境,學生深刻感悟到“三哭”其實是作者的信心從無到有到有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由此學生也深受啟發(fā):“化大為小”“小進步匯聚大成功”……這樣由一字巧妙切入帶動全篇的教學方法,事半功倍,效果顯著。孩子們有所學,有所得,提高了語文能力,培養(yǎng)了意志品質,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
巧妙切入是一個“十字路口”,由一個點向各個方面延伸、拓展,從而串起了時空的網絡,牽動起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內在聯(lián)系,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孤獨之旅》是曹文軒的一篇小說,主要寫了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獨的放鴨生活中,戰(zhàn)勝孤獨、恐懼變得成熟、堅強的故事。對小說而言,尋找準確的突破口去感知人物形象是非常必要的。言為心聲。經過思考,筆者把人物語言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通過人物語言走進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成長,取得了優(yōu)異效果。杜小康在整個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中說了四句話,分別是:
①“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我要回家……”
③“還是分頭去找吧。”
④“蛋!蛋!蛋!鴨下蛋了!”
每句話的背后都站著一個不一樣的杜小康。通過這四句話串起全文,體會人物心理,感悟人物成長歷程,生本共情,教學相融,實現(xiàn)美好教學愿景。
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找“四話”,感知孤獨之旅;讀“四話”,感受孤獨之旅;悟“四話”,走進孤獨之旅;跳“四話”,走出孤獨之旅。通過對這四句話的反復品讀、體會,一個在孤獨、恐懼中成長的少年形象就如在眼前了。由說第一句話時的“任性、不懂事、沒有責任感”,到第二句話時的“能控制一點情緒、開始懂事、有點責任感”,再到說第三句話時的“堅強、成熟、有責任感、”,最后到第四句話時的“收獲成長喜悅”“長大了”的杜小康。短短四句話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歷程,由此,杜小康的孤獨之旅即杜小康的成長之旅。磨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同學們暢談了學習啟示。如此切入,不僅連接了全文脈絡,串起人物心理的成長歷程,也會給學生的心靈以啟示,帶來美好的課堂體驗。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是對寫作的要求,也是對教學的要求。每篇課文都有重、難點,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突破重點,解決難點,讓學生受到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樣一節(jié)課的任務就完成了。由重難點切入是一個好方法,能順藤摸瓜,突出文章主題。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就抓住“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個重點生發(fā),“古仁人”與“遷客騷人”“異”在哪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抓住這個重點,突破難點,力透紙背,理解文章內涵和作者的家國情懷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在語文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巧妙而恰當地切入是一根杠桿,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為語文教學增光添彩,是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半?!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巧妙而獨特的切入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時刻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為學生的幸福一生奠基,將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久彌新,發(fā)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