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杰(山東省莒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在雞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營養(yǎng)物質缺乏或過量均會造成體內代謝紊亂,引發(fā)營養(yǎng)代謝障礙。此類疾病多呈慢性、復合型經過,要根據不同代謝障礙病的原因、特點采取適當的防治方法。
1.病因。長期使用米糠、麩皮等維生素A、胡蘿卜素含量低的飼料,沒有額外補充維生素;飼料長時間貯存,受高溫、日曬等因素影響,維生素A類物質被破壞;飼料中脂肪和銅、錳等微量元素不足,雞患消化道、肝膽疾病,導致維生素A吸收、轉化障礙。冬季雞舍潮濕,空氣流通不暢,光照不足,礦物質缺乏均可誘發(fā)該病。
2.特點。1~7周齡的雞多發(fā),表現為消瘦、流淚、閉眼,眼瞼內積聚干酪樣物質,重癥失明,口腔黏膜有豆腐渣樣物質覆蓋,食道黏膜增生角化,受刺激后出現神經癥狀。2~5月齡的雞慢性經過,冠髯變白,多皺褶,喙爪顏色變淡,易發(fā)生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病,繁殖力下降。
3.防治。按照雞的生長發(fā)育階段調整維生素、蛋白質、能量供給。合理配制、貯存飼料,防止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被氧化破壞。及時治療肝膽、消化道疾病。確診后每只病雞每天肌內注射魚肝油2毫升,連續(xù)3天;大群治療時每千克飼料添加5毫升魚肝油,連用10~15天;同時用抗菌素混飼,防止繼發(fā)感染。
1.病因。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飼料加工處理不當會破壞其中的硫胺素,雞吃了大量新鮮的魚蝦、軟體動物內臟會破壞體內的硫胺素,發(fā)生缺乏癥。
2.特點。雛雞雙腿外翻,或一前一后,呈“劈叉”姿勢,頭頸向上向后仰,呈“觀星狀”,角弓反張,臥地不起,重癥衰竭死亡。成年雞采食減少,體重減輕,閉目嗜睡,腿軟無力,羽毛松亂,后期腳趾、腿翅、頸逐漸麻痹,貧血腹瀉。
3.防治。消除病因,正確加工處理飼料,防止雞吃到新鮮魚蝦等。大群治療,每千克飼料添加維生素B1粉10~20毫克;按照1∶100的比例將維生素B1粉與飲水混合,讓病雞自由飲用。小群病雞口服維生素B1,每千克體重2.5毫克;肌內注射、皮下注射硫胺素,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
1.病因。又名核黃素缺乏癥,長期飼喂維生素B2含量不足的飼料。飼料長時間暴曬,霉變,不當添加堿性藥物,所含維生素B2被破壞。
2.特點。雛雞和產蛋高峰雞多發(fā),雛雞生長緩慢,衰弱消瘦,羽毛粗亂,重癥病例貧血腹瀉,足爪向內蜷曲、癱瘓。蛋雞產蛋量顯著下降,異常蛋增多。
3.防治。飼料中添加適量酵母、脫脂乳、苜蓿草粉等,每噸飼料添加核黃素2~3克能預防該病的發(fā)生。淘汰足爪蜷曲、癱瘓的病雞,其他病雞每千克飼料中加入4毫克維生素B2,連用1~2周。
1.病因。飼料缺乏維生素D,雞會患有消化道、肝腎疾病,日光照射不足,鈣磷代謝障礙,體內維生素D轉化利用受阻。
2.特點。雛雞出現佝僂病癥狀,全身骨骼、喙、爪軟弱無力,以跗關節(jié)著地挪動,肋骨和胸肋交界處腫脹。產蛋雞產畸形蛋,產蛋減少,蛋殼薄;周期性循環(huán),一段時間癥狀嚴重,一段時間癥狀變輕,反復交替。種蛋孵化率降低,死胎增多。
3.防治。保證飼料中維生素D含量,鈣、磷總量與比例符合標準要求,如果條件允許讓雞照射更多陽光。發(fā)現病雞要區(qū)分是維生素D缺乏還是鈣、磷比例不當,從而采取不同措施。補充維生素D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0~20毫升魚肝油,每100千克飼料中添加50多克維生素,直到病雞恢復正常。
1.病因。飼料中維生素E、硒含量不足,飼喂攪拌不均勻、發(fā)霉變質的飼料是誘因。維生素E、硒能互補,缺乏一種,機體對另一種的需求會增加,引起二者同時缺乏。飼料中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過多會抑制機體吸收硒,破壞體內維生素E。體內寄生蟲病、胃腸道、肝、膽囊疾病都會阻礙維生素E的吸收和運輸,出現缺乏癥狀。
2.特點。成年病雞癥狀不明顯,種蛋孵化率下降,出現大量死胎,種公雞生殖機能減退。1~8周齡的病雞死亡率高,常出現3種癥狀:一是白肌病,也叫肌營養(yǎng)不良,4周齡的雞易發(fā),腿翅軟弱無力、冠髯貧血、眼半閉、頭頸四肢震顫、運動失調。重癥病雞臥地不起,以胸腹著地,死亡。二是滲出性素質病,3~8周齡的雞多發(fā),全身水腫癥狀明顯,有的雞雙腿根部皮內大量積液,使雙腿不能靠攏,無法正常行走,最后死亡。三是腦軟化癥,1~7周齡的雞癥狀明顯,常俯臥在地,行走易跌倒,轉圈,全身顫抖,頭埋于胸前或后彎,有時扭向一側,雙腿痙攣,最終衰竭死亡。
3.防治。科學貯存飼料可以防止其氧化和受到拮抗物質的破壞。治療時要隔離病雞,更換飼料,每千克飼料添加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0.3毫克亞硒酸鈉、2~3克蛋氨酸,連用7天。清掃雞舍、周圍環(huán)境,每天用1∶500的百毒殺溶液噴霧消毒,連續(xù)1周。
1.病因。飼料中維生素K不足,含有抑制維生素K作用的拮抗物質。雞患球蟲、腹瀉等疾病會導致腸壁吸收維生素K障礙。過量使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使腸道微生物難以合成維生素K,引起雞維生素K缺乏癥。
2.特點。雛雞發(fā)病多,病雞胸部、翅膀、腹膜、皮下胃腸道有紫色出血斑點,血凝不良,冠、肉髯、皮膚干燥蒼白,腹瀉,怕冷扎堆或離群呆立,生長緩慢,死胎、弱胎增多。
3.防治。雛雞飼料搭配要合理,每千克飼料添加維生素K 1~2毫克,適量添加青綠飼料、魚粉、維生素、無機鹽。正確治療雞胃腸道、肝臟疾病,合理使用磺胺類、抗生素類藥物。治療病雞時每千克飼料添加維生素K 3~8毫克,或每只雞肌內注射維生素K 0.5~2毫克,同時使用鈣制劑,增強療效。
1.病因。泛酸又名遍多酸、維生素B5,如果采用不當的熱、酸、堿方法處理飼料,泛酸容易被破壞;飼喂玉米時間過長會引起泛酸缺乏癥。
2.特點。一是特征性皮炎,病雞頭部、趾間、腳底發(fā)生皮炎,難以行走,頭部羽毛脫落,雛雞眼瞼有黏液滲出,口內有膿液。二是營養(yǎng)性胚胎病,胚胎在孵化期最后2~3天死亡,或孵出病雛、弱雛。
3.防治。飼料中添加酵母粉、泛酸鈣能預防和治療該病。適量飼喂苜蓿粉、青綠飼料能預防該病。營養(yǎng)性胚胎病雛雞出殼后立即腹腔注射200微克泛酸可提高成活率。
1.病因。長期飼喂以玉米為主的飼料,飼料中缺乏維生素B3,不當使用抗生素,雞患寄生蟲病、腹瀉等疾病均可引起煙酸缺乏癥。
2.特點。雛雞發(fā)病多,生長停止,發(fā)育不全,羽毛稀疏,皮膚發(fā)炎,有化膿性結節(jié),腿骨彎曲,站立不穩(wěn),口腔黏膜發(fā)炎,胃腸黏膜萎縮,腹瀉;產蛋雞脫毛,發(fā)生皮炎。
3.防治。飼料中保證恰當比例的玉米,增加色氨酸、麩皮等煙酸含量豐富的飼料。治療時每只病雞口服煙酸30~40毫克。
1.病因。飼料中缺乏鈣磷、維生素D,鈣磷比例不當,蛋白質、脂肪、植酸鹽過多,環(huán)境溫度過高,日照時間短等都是致病因素。
2.特點。40日齡以下的雛雞發(fā)生佝僂病,病雞食欲不振,行走困難,常蹲坐,生長發(fā)育緩慢,喙爪變軟,跗關節(jié)腫大,肋骨末端有小結節(jié),重癥雛雞常癱瘓,但磷缺乏時很少出現癱瘓病例。產蛋雞發(fā)生軟骨病或產蛋疲勞癥,產蛋減少,薄殼蛋增多;治療不及時病情逐漸加重,病雞站立不穩(wěn),全身骨骼腫脹、變脆、易斷,骨髓腔變大,胸骨“S”狀彎曲,肋骨變形,癱瘓不起。
3.防治。保證飼料中充足的鈣磷供應,調整好鈣磷比例。做好血鈣、血磷濃度早期監(jiān)測,盡早診斷該病,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治療時在飼料中補充骨粉或魚粉;如果飼料中鈣多磷少,在補鈣的同時重點補充過磷酸鈣、磷酸氫鈣;如果磷多鈣少,重點補鈣;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魚肝油,加倍添加維生素D3,連用1~2周。每只雞注射1毫升維丁膠性鈣,每天1次,連用3天,效果良好。
1.病因。大量飼喂魚粉、豌豆、肉沫、動物內臟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飼料中鈣、鎂含量過高,長期缺乏維生素A,雞舍潮濕陰暗,飼養(yǎng)密度過大,夏季飲水不足均能引起痛風?;前奉愃幬?、霉菌毒素中毒、傳染性法氏囊病、雞白痢、球蟲病、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疾病導致腎功能不全,容易繼發(fā)痛風。
2.特點。內臟型痛風多見,病雞食欲減退,冠髯蒼白,糞便白色,半黏液狀,蹲坐或單腿站立。有許多白色塵屑狀、絮狀物散布在胸腹膜、腸系膜、心包、肝、腎、脾表面。關節(jié)型痛風少見,腿、翅關節(jié)腫脹疼痛,行走、站立困難,關節(jié)腔內有濃稠的白色黏性液體。
3.防治。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強預防,控制飼料中粗蛋白質、鈣、磷含量和鈣磷比例,按規(guī)定標準添加動物性飼料,保證維生素A的供應量,可防止、減少發(fā)病。病雞口服阿托方或嘌呤醇,混飼或混飲腎腫解毒藥,有一定療效。
雞營養(yǎng)代謝障礙病種類多、發(fā)病慢、病程長,無接觸傳染性,多為群發(fā),發(fā)病早期診斷、治療難度大,容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繼發(fā)其他傳染病,造成生產性能下降,只有查明病因,除去致病因素,加強預防和治療,才能有效控制該類疾病,降低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