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赤峰學院 外國語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筆者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十年期間,深感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有本土化的特色。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比較注重學生英語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略對其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背道而馳。 表現(xiàn)在教學語言輸入形式比較單一,多偏向詞匯語法教學;而學生大多以完成學校要求和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為目標,不重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學教師主導往往占據(jù)了課堂絕大部分的時間,課堂缺乏語境化的教學資源與語境化的輸入,實踐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發(fā)揮,導致其無法真正了解目的語文化,造成語言輸出障礙而沒有提高實際英語交際能力。
二語是指除母語外的第二種語,二語習得就是習得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二語習得理論主要研究語言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和規(guī)律。 自20世紀60 年代, 國外語言學家開始致力于第二語言產出的過程和規(guī)律的研究。 在這些研究中,對于初學者第二語言習得影響最大的理論為克拉申的五個假說?!蹲匀环ā返某霭鏄酥局奈鍌€假說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也體現(xiàn)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克拉申提出二語習得五個假說: 一是習得學習假說;二是自然順序假說;三是監(jiān)察假說;四是語言輸入假說;五是情感過濾假說[1]。
語境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huán)境,指的是言語者生存與活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它決定著言語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先提出語境一詞,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指言語行為發(fā)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fā)生時的具體情境。 其后經過弗斯、韓禮德、海姆斯、萊昂斯等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擴充。
傳統(tǒng)的教學觀認為,所謂課堂教學指的就是掌握專業(yè)知識的教師向未成熟的有求知欲望的學生傳遞知識。教學的成敗也絕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 新的教學觀主張,任何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地發(fā)生的。若課堂教學是在獨立于課堂教學之外的情境中發(fā)生的,那就脫離了現(xiàn)實的教學情境,無法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因此語言的有效教學決不能脫離其發(fā)生的語境發(fā)生。西方學者對有效教學的解釋基本歸納為三種基本取向:
一是目標取向。 總體來書,以目標為取向標準的一部分學者認為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通過用各種教學方法及技能促進學生取得高水平習得成果的教學;也有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有效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促進學生積極地掌握知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思辨能力和建立終身學習態(tài)度的教學。
二是技能取向。持有本取向為衡量標準的學者認為對有效教學的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有效教學是有復雜的智力要求和極具社會挑戰(zhàn)的工作;其二,有效教學是需要教師采取豐富靈活的可改進的和可發(fā)展的教學技能來完成的。
三是成就取向。 隨著20 世紀80 年代末期英、美等國政府和民眾對提高學生學術成就的強烈呼聲,通過有效的教學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研究進一步開展。有些國家已經把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作為有效教學的衡量標準提上議事日程。
語境涉及外語教學的方方面面[2],大學英語教學語境化課堂要在合理使用語境化教學資源的基礎上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及教學技巧等。本文的大學英語語境化課堂的案例主要源自21 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綜合教程。 這套教材主題新穎,選材獨特,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如大學校園戀愛、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話題。 課后的練習活動提供充分的語言輸出,如中西文化對比、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語境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設計,因此要求教師要能夠利用資源,創(chuàng)作語境讓學生語言輸出,提高語言交際運用能力。
語言運用是外語習得的關鍵。學生在接觸一個話題,完成一定的相關知識輸入后,要進一步結合語境將習得的語言運用起來。創(chuàng)造交流的語境的教學方法也比較多樣。以第一冊第一單元《大學生活》這個話題為例,在學習完話題語篇后,結合課后練習題以及話題,我設計了兩個語境化活動。首先,我采用任務教學法,分組討論讓學生完成一個話題的討論,即大學生活的改變。根據(jù)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可以提供參考信息,如家長的態(tài)度在大學前后的變化。 經過準備后,學生可以根據(jù)提示小組討論完成對比任務,派出代表進行闡釋。 學生們在進行頭腦風暴后,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信息:如大學生活開始后,教師態(tài)度、壓力來源、學習重點以及課外活動等方面產生的變化。其次,我采用情景教學法,給學生提供情景讓學生角色扮演。 比如場景一:A 和B 兩名學生來自不同的院系,在英語角初次見面。 場景二:A 和B 兩名同學來自同一個學校的藝術院系,在一次講座上初次見面。 在學生準備對話時,可以提供參考表達: 如初次相見問候及回復的表達: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 How is everything? / Fine. / Great. /Pretty good. /Not bad./Everything is all right./The same as ever. 詢問專業(yè)及回復的相關表達:What’s your major?/I major in… /What are you studying? /I’m studying…/What do you study in this university?/I study…/I’m a (an)… student.學生在接觸到這些信息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順利完成了語言輸出。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直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學習的有效手段[3]。有效的語言習得需要依賴其文化背景,英語教學更需要輸入文化語境,從而促進語言教學,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交際。 以第一冊第二單元《難忘初戀》這個話題為例,首先,在導入話題時,教師已講述的方式分別向學生介紹下中西傳統(tǒng)情人節(jié)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中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是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jié)。七夕節(jié)始于漢朝,起源于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七月七日, 是一段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學生對西方情人節(jié)的來歷相對陌生,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相關西方文化,以便學生更好地習得本話題的語言,進一步實現(xiàn)語言輸出。 西方情人節(jié)是每年2 月14 日舉行的紀念活動, 慶祝親密伴侶之間的愛。傳統(tǒng)上,情侶們通過送花、送糖果、送賀卡來表達彼此的愛。在羅馬神話中,丘比特是小愛神,因為他能激發(fā)浪漫的愛情,通常是情人節(jié)的象征。 由此,學生對中西方情人節(jié)的起源故事都有了基本了解,課后可以繼續(xù)學習。其次,教師講授相關文本知識點后,在口語活動中可以設計小組討論活動,以一組對一組的方式分別向大家分享一部中西文化里印象深刻,并能反映各自愛情文化色彩的電影。 有同學向大家展示了中國電影《霸王別姬》,《霸王別姬》 是戛納電影節(jié)唯一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欣賞京劇,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上述一系列活動,英語教學活動自然地導入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語境,不僅有利于學生語言習得,并且?guī)椭鷮W生熟悉其語言承載的文化語境,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語言,教學相長。
語境化課堂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轉換為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扮演指導者、監(jiān)督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活動的參與感[4]。以學生為主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學生自主進行頭腦風暴,實現(xiàn)靈活思維和辯證思維。 教師除教授語言外,結合適合的語境如即時語境、交流語境、情景語境及文化語境等等,設計教學活動,構建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語境化課堂模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從而實現(xiàn)有效教學。
1.營造良好的二語習得環(huán)境
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一直致力于提高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熱烈的氛圍內學習語言。之前的教學模式注重課文語篇語法知識點的分析,如果不輸入語境化教學,學生只能刻板枯燥地進行填鴨式學習,導致學而不會用的尷尬局面。 大學英語課堂進行語境化輸入,不僅可以活躍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單調的教學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收獲用所習得語言順利表達自己思想及交流的能力。利用語境化理論營造良好的二語習得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
2.加強教師對二語習得理論,尤其是語境理論的掌握,促進其教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不僅僅包括扎實的語言功底,還包括對承載這門語言的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師個人語言能力并不是實施大學英語有效教學的唯一因素,語境化意識與語境化輸入方式與教學效果有很大的相關性。 語境化課堂的實施,能夠幫助教師進行反思,更加注意對二語習得理論尤其是語境理論的掌握。 通過對自身素養(yǎng)的不斷加強完善,實現(xiàn)自己計劃中的課堂,把自己的課堂從單一枯燥模式轉化為有趣豐富且具有價值的課堂, 教學相長,促進其教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氛圍比較沉悶,一般傾向于理論學習,學生機械性學語言,無法切實體驗英語學習的文化環(huán)境。而創(chuàng)建語境化課堂能揚長避短, 在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能力訓練的同時,因材施教,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融入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采用任務、交際等教學法,讓學生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個人展示等方式更好地將語境與教學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應用能力,從目標取向和技能取向兩個評價標準實現(xiàn)有效教學,促進英語教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