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任凈萱
(清華大學,北京 100084)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大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1]。 在“互聯(lián)網(wǎng)+”與實體教育虛實融合的育人空間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知識內容來源均發(fā)生了根本性變革。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課堂組織已經(jīng)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由注重課堂講解向通過精心巧妙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轉向是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應對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閱讀圈(Reading Circles)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導、注重生生合作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Daniels,2002)[2]。 閱讀圈英語教學模式由美國學者Harvey Daniels 在其專著?文學圈:讀書俱樂部與小組中的聲音和選擇?中正式提出。 多數(shù)情況下,閱讀的內容是文學作品或故事體裁的作品,因此,閱讀圈有時又被稱為文學圈(literature circles)。
鑒于采用閱讀圈教學模式在英語母語教學中,特別是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批判性閱讀能力方面取得成功的先例(Beradowski,2013;沈紅丹,2012)[3-4],國內外學界陸續(xù)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展開研究,將閱讀圈教學模式應用到英語作為外語的語境中(楊艷,2021;周開林、鄭燕飛、吳青,2021)[5-6],其中Seburn(2016)[7]提出了學術閱讀圈(Academic Reading Circles)的概念,以更好地滿足學術英語課程中的學生需求。 然而,文章作者在文獻梳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除了閱讀圈模式理論評價類的研究,應用類研究多集中在初、高中和本科英語專業(yè)的課堂中,對大學英語關注尚不足。 另外,閱讀材料多聚焦文學作品,鮮有涉及其他文體(如:議論文、學術論文)的教學實踐。 同時,實證研究匱乏,急需拓寬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基于此,文章旨在從學生視角探究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采用閱讀圈教學模式的成效,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1.學生對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采用閱讀圈教學模式的態(tài)度如何?
2.學生認為閱讀圈教學模式有哪些益處?
3.學生認為閱讀圈教學模式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文章在國內一所頂尖研究型大學進行,依托的課程為?英語閱讀與寫作?,該課程屬于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公共必修課(2 學分,32 學時),教學內容為英語議論文閱讀和寫作。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文章第一作者發(fā)現(xiàn)課程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課程獲得感不足。 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過度依賴教師講解,對文本信息的處理仍然停留在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層面,難以針對文本的意義和內涵進行批判性閱讀并形成新知完成寫作。 因此,文章第一作者在?英語閱讀與寫作?課程中嘗試使用了閱讀圈教學模式。
文章選擇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為受試,共有55 名學生參與了本研究,他們來自?英語閱讀與寫作?兩個教學班。 受試來自不同年級,其中74.5%為大一學生,7.4%為大二學生,14.5%為大三學生,3.6%為大四學生。 根據(jù)問卷調查的結果,還對自愿報名的六名(學生A~學生F)受試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反饋。
1.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一共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改編自Su et al.(2019)[8],從四個維度調查受試對閱讀圈教學法的態(tài)度,分別是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情感、行為四個維度。 感知有用性調查受試在多大程度上認為閱讀圈活動對英語學習是有幫助的(如:閱讀圈活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 自我效能調查受試在多大程度上有信心完成閱讀圈的相關活動(如:我認為我可以理解閱讀圈活動中閱讀的文章)。 情感因素聚焦受試在這項合作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情感(如:閱讀圈是一項有趣的英語學習活動)。 行為因素則涉及受試的實際參與程度(如:我積極幫助組員修改、編輯任務單)。 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選項1~5 分別代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第二部分設置了一個問題,以收集調查對象參與后續(xù)訪談的意愿。 第三部分收集受試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院系和年級。 為了確保受試對問卷各題項理解的準確性,問卷語言為中文。
2.半結構化訪談
出于三角檢驗和深入分析的目的,文章還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邀請受試參與后續(xù)深入訪談。 六名受試分別接受了單獨訪談,每次訪談持續(xù)40 至60 分鐘。 訪談的初始問題包括“與傳統(tǒng)的英語學習方法相比,閱讀圈教學模式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在五個角色中,你認為哪個角色最有收獲? 為什么?”“你對小組合作的經(jīng)歷有什么感受?”“你認為閱讀圈的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等,根據(jù)被訪者的回答,會相應提出后續(xù)問題,使他們進一步闡述他們的觀點。 訪談均采用被訪者的母語(中文)進行,以確保他們能夠準確交流。 為了信息準確,經(jīng)訪談對象同意,訪談中采用筆記加錄音的形式。 訪談后,研究者對訪談錄音進行轉寫并編碼整理后進行主題分析。
問卷分析通過計算四個維度和各個維度下面每個題項的均值來完成。 訪談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用主題分析法。 首先,文章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別對受訪者的回答進行反復閱讀,確定重復出現(xiàn)的主題。 然后,再對重復出現(xiàn)的主題進行多次比較歸類,直至形成最終的分類。 最后,文章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對分析的結果進行了可信度檢查。
對問卷數(shù)據(jù),首先計算了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情感、行為四個維度的均值。 結果顯示,在反應受試對閱讀圈活動整體態(tài)度的四個維度中,“感知有用性”得分最高(4.35),其次是“情感”(4.2045)、“自我效能”(4.1964)和“行為”(4.076)。 所有四個維度的均值都超過了4 分(同意),表明學生對閱讀圈的整體態(tài)度是積極的。
另外,又分別統(tǒng)計了各個維度下面每個題項(共18 個題項)的均值。 從各維度單項均值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感知有用性”和“情感”兩個維度中的所有題項得分都超過了4 分。 而在“自我效能”維度中,“在閱讀圈中,我能給同伴提供建設性的反饋”這一題項以及“行為”維度中的“我積極幫助組員修改和編輯他們在閱讀圈中負責的內容”和“我經(jīng)常指出組員的錯誤”這兩個題項的得分均低于4分。 這顯示出閱讀圈活動中的同伴反饋還有改進空間,而且小組成員之間互助修改及指出錯誤的實際參與度較低。
1.新穎性
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不同,在閱讀圈中,課堂的主導角色變成了學生,教師只起到輔助的作用,這給學生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課堂體驗,比如學生C 反饋:“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比較活潑、有趣,它沒有傳統(tǒng)模式下那種死板的感覺,我們更感興趣,參與起來會更加主動積極?!睂W生D 表示:“更能調動學習者自身的主動性,因為它不是教師的單向傳授,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根據(jù)你分配到的角色主動去看文本,努力去理解它?!?/p>
2.有用性
訪談結果顯示,閱讀圈在多個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在“有用性”這個主題下,主題分析進一步揭示了三個子主題,“有用性”分別體現(xiàn)在語言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小組合作三個層面。
語言能力的提高被受訪者多次提及,具體體現(xiàn)在詞匯、語篇理解和口語三個層面。 首先,閱讀圈模式在提高學生的詞匯方面非常有幫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詞匯量,還可以使學生能夠理解單詞使用的具體語境和常用搭配,比如學生A 提到:“我通常會通讀文章,將我不熟悉的詞標出來。 然后查字典,將這些詞的意思帶回文章中進行閱讀?!睂W生C也有類似的反饋:“在圈讀完之后,我會查一下詞典上的意思,然后做一些篩選,一般會剩下兩種類型的新詞。 一種是對整篇文章或句子的理解很重要的詞,另一種是用法和意義豐富的詞。”第二,訪談也顯示,閱讀圈模式對學生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受訪者多次提到:“我想要完成我的工作,首先我就必須要把這個文章好好讀完才能完成相應的任務,實際上督促了我去更認真地理解和閱讀(學生F)?!弊詈螅捎谠陂喿x圈模式下小組內成員們一起閱讀交流,很多受訪者提及了閱讀圈對自己口語能力的提升作用。 比如學生A 表示:“在日常學習中沒有太多練習口語的機會,以前在中學階段我對口語表達也沒有那么關注。 閱讀圈給了我一個練習口語的機會,表達我的觀點。”
閱讀圈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很多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提到這一活動也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生A 結合自身經(jīng)驗,分享了她關于閱讀圈有利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觀點:“我覺得一篇文章可能只是代表一個人或者是一類人的看法。 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并不是說要全盤接受作者所有的觀點。 Connector 這個角色讓我有機會就某一主題拓展閱讀,多方查找觀點。 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在吸納其中一些觀點的同時,大膽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觀點?!?/p>
閱讀圈的一個特點是小組合作閱讀。 總體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小組合作的體驗是積極的:“整個小組都有很好的體驗?!?學生A)“作為一個小組,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從分工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并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學會合作。 這也是閱讀圈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與同一組學生交流,遇到問題也可以相互溝通?!薄霸谡n堂上,我們在小組討論中非?;钴S,因為總會有新的觀點出現(xiàn)?!?學生B)
3.存在的問題
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也提到了一些閱讀圈活動現(xiàn)存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缺少外部約束管理及不同角色任務量差別較大兩個方面。
由于閱讀圈活動以學生為主導,旨在調動學生內在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批判性閱讀能力,活動中較少涉及考核類內容從外部對學生學習進行約束管理。 學生C 和學生E 都表示希望增加對單詞的強制性要求:“高中學英語主要靠老師講授,他會讓我們去刻意背誦一些單詞短語。 雖然說這好像是一種死記硬背,但是那些背過的東西確實會留在你的腦海里。 記憶是手段,應用是結果,我感覺這種模式會不會更好一點?!薄拔矣X得想要提升使用生詞的能力更多還要靠上課,那種比較傳統(tǒng)的講授幫助更大。 特別是配上考試之后能讓我掌握生詞,因為畢竟這還是一個半強制性的東西。”學生F 提出了他希望在閱讀圈中增加強制性課后作業(yè)的觀點:“如果要說不足的地方,我個人認為,在課后的那種落在筆頭上那種任務可以再適當增加一些。 課上學了很多東西,課下如果不強化練習,我感覺好像很容易就忘了?!?/p>
另外,受訪者提到閱讀圈活動中五個角色的任務量差別較大。 學生E 結合自己的體驗,對比了角色之間的差異:“似乎只有總結者需要閱讀全文以非常好地幫助我理解文本。 其他幾個角色實際上不把全文看下來,也可以完成相應的任務,可能每個角色之間差別比較大?!睂W生A 和學生D 也都有相似的反饋,他們認為作為單詞大師或文段分析者要比其他角色更容易,工作量較少。
閱讀圈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閱讀自主權與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文章從學生視角探究了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中采用閱讀圈教學模式的成效。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閱讀圈模式的整體態(tài)度是積極的。 他們認為閱讀圈活動對英語學習有幫助,有信心完成閱讀圈的相關活動,在合作學習活動中的情感是積極的,而且可以實際參與到閱讀圈活動中。 學生對閱讀圈模式的新穎性及其可以有效提升語言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小組合作方面都給予了肯定。 同時,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關注到閱讀圈模式本土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聚焦如何更加合理地平衡不同角色的任務量,將提升學生內在自主學習動力與外部約束管理相結合,在同伴反饋過程中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指導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程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