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航 李洋洋 高亞楠
腦膠質瘤是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顱內惡性腫瘤。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腦膠質瘤發(fā)病率占顱內腫瘤的35%~60%,且近年來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F階段臨床上治療腦膠質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配合放、化療的綜合性治療來改善患者疾病癥狀。但臨床研究發(fā)現,即使腫瘤直徑、腫瘤數目等相同,癌癥患者放射治療仍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放療前預測放療敏感性對臨床調整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2]。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長度大于200堿基的非編碼RNA,最初被認為不具有生物學活性。但也有研究表明lncRNA在基因表達、核內運輸、細胞凋亡過程發(fā)揮重要作用[3]。核富集轉錄體(nuclear 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NEAT1)通過RNA聚合酶轉錄獲得。近年來,有較多研究指出lncRNA NEAT1與胃癌[4]、卵巢癌[5]、肝癌[6]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诖?本研究旨在探討腦膠質瘤患者血清lnc RNA NEAT1表達與放療敏感性的關系,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6例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院患者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46.25±10.57)歲;男性44例,女性52例;體重指數19~25 kg/m2,平均體重指數(21.65±3.15)19~25 kg/m2;病理分級Ⅰ~Ⅱ級36例,Ⅲ~Ⅳ級60例;腫瘤直徑<4 cm 36例,≥4 cm 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腦膠質瘤診療規(guī)范》[7]中診斷標準;②經病理檢查確診;③術前均未接受放療、化療等抗癌治療;④功能狀態(tài)評分>70分;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②放療不耐受;③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⑤合并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審核批準通過。
通過CT斷層掃描采集解剖圖像,在相同的體位下融合MRI圖像,將重要器官和腫瘤靶區(qū)進行勾畫。使用磁共振T2 flair勾畫出大體腫瘤;GTV+2.5 cm,病灶靶體積外放2.5 cm,包括腫瘤周圍亞臨床病變;亞臨床病變外擴,CTV+0.3~0.5 cm。采用瑞典Elekta公司生產的Precise 1120直線加速器以220 cGy/min的劑量率對患者進行6MV X線治療,單次劑量1.8~2.2 Gy,隨后縮野至GTV+1.5 cm,1次/天,每周5次,連續(xù)治療4周。
(1)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病理分級、腫瘤直徑、腫瘤位置、腫瘤數目。(2)提取RNA及實時檢測NEAT1水平:采取Trizol法提取組織總RNA,在提取過程中保證吸光度值在1.9~2.0范圍。提取1 μl總RNA,根據逆轉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逆轉錄為cDNA,完成后采用PCR檢測方法檢測NEAT1水平。將CAPDH基因作為參考基因,探針及引物序列:NEAT1引物正向5'-T TGGCTAGCTCAGGGCTTCAG-3',反向5'-TCTCCTTGCCAAGCTTCCTTC-3',CAPDH引物正向:5'-TGTTGCCATCAATGACCCCTT-3',反向 5'-CTC-CACGACGTACTCAGCG-3'。采用2-△△Ct法進行計算,得到NEAT1水平,試驗步驟至少重復3次。(3)敏感性參照WTO的RECIST標準評估[8]:①靶病灶消失,且持續(xù)時間>4周為完全緩解;②靶病灶體積縮小超過50%,且持續(xù)時間>4周為部分緩解;③靶病灶體積縮小<50%或增大<25%為疾病穩(wěn)定;④靶病灶體積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為疾病進展。放療敏感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放療耐受為疾病穩(wěn)定+疾病進展。
96例腦膠質瘤患者中放療敏感78例,放療耐受18例,放療敏感率81.25%。
放療敏感組病理分級Ⅰ~Ⅱ級患者所占比高于放療耐受組(P<0.05);2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腫瘤直徑、腫瘤位置、腫瘤數目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放療敏感組血清lnc RNA NEAT1為(2.04±0.69)、放療耐受組為(3.21±1.05),放療敏感組血清lnc RNA NEAT1低于放療耐受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28,P<0.05)。見圖1。
圖1 2組血清lnc RNA NEAT1水平比較
以放療是否敏感為因變量,以病理分級、血清lnc RNA NEAT1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lnc RNA NEAT1是腦膠質瘤患者放療耐受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腦膠質瘤發(fā)生放療耐受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腦膠質瘤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歲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9]。腦膠質瘤偏良性者生長緩慢,病程較長,但惡性者腫瘤體生長快,病程短,多數患者在確診1年內死亡,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復發(fā)率高及治愈率低的特點[10]。目前,腦膠質瘤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生長位置及侵襲性生長的特殊性,即使術中達到影像學全切除,但仍有部分腫瘤細胞殘余,造成預后較差,大部分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但由于癌細胞的放射抗拒性會降低放療敏感性,導致治療失敗[11]。因此,在放療前有效評估放療敏感性對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尤為重要。
采用精準放療治療腦膠質瘤患者放療敏感率為75%[12]。本組資料顯示,96例腦膠質瘤患者中放療敏感78例,放療敏感率81.25%,略高于上述文獻報道,可能是與本研究存在病理分級Ⅰ~Ⅱ級患者有關。目前,癌細胞的放射抗拒機制尚不明確,多數癌細胞處于不同周期,對放療敏感性也存在差異。WHO將腦膠質瘤Ⅰ~Ⅱ級為低等級膠質瘤,若早期能得到有效診斷和治療,預后相對較好;Ⅲ~Ⅳ級為高等級膠質瘤,生長速度快,預后較差[13]。 有研究發(fā)現[14],對于低級別的腦膠質瘤患者,盡可能全切腫瘤,術后輔以放療,其無進展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會得到顯著的提升。同時還有研究指出[15],病理分級是影響惡性腦膠質瘤患者術后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放療敏感組病理分級Ⅰ~Ⅱ級所占比均高于放療耐受組,表明低等級膠質瘤患者對放療較為敏感。lnc RNA屬于長鏈非編碼RNA,余永佳等[16]學者提出,lncRNA是一種新發(fā)現的RNA轉錄本,一些lncRNA異常表達與腦膠質瘤的復發(fā)相關,參與了腦膠質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lncRNA NEAT1是核旁斑重要結構的組織部分,通過靶向上調下游癌基因(如RTCB)表達,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及遷移。同時還有學者提出[17],lncRNA NEAT1在人腦膠質瘤中表達水平升高,其表達水平與預后顯著相關,這一研究結果的提出為腦膠質瘤患者血清lncRNA NEAT1與放療敏感性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放療敏感組血清lnc RNA NEAT1低于放療耐受組,提示血清lnc RNA NEAT1表達升高可能導致患者放療敏感性降低。Xufei F等[18]研究表明,血清lnc RNA NEAT1受到微小RNA-18a-5p在轉錄后水平上的抑制,RNA-18a-5p表達水平下調,使血清lnc RNA NEAT1穩(wěn)定性增高,從而引起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腫瘤持續(xù)性生長,發(fā)生復發(fā)的風險較高,因而臨床療效較差,患者表現出對放療不敏感。我們進一步分析了腦膠質瘤患者血清lnc RNA NEAT1與放療敏感的關系,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lnc RNA NEAT1高表達是腦膠質瘤患者放療耐受的影響因素,通過檢測血清lnc RNA NEAT1水平表達可為臨床腦膠質瘤早期制定放療方案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患者血清lnc RNA NEAT1表達與放療敏感性密切相關,血清lnc RNA NEAT1高表達是腦膠質瘤患者發(fā)生放療耐受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