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
(上饒市東信第五醫(y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小細胞肺癌(SCLC)屬于肺癌的一個未分化癌分型,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1],近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該類型已有下降的趨勢。SCLC是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的,但因部分患者在早期癥狀不明顯,癌細胞生長速度快,易發(fā)生擴散和轉移,等到確診時病情較為嚴重,已發(fā)展成為廣泛期,致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2]。因SCLC腫瘤細胞增殖分化速度快,患者常存在內分泌失調或類癌綜合征,再加之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現(xiàn)血行轉移,使得其對放化療較為敏感,故臨床上治療SCLC應以聯(lián)合放化療為主。臨床常用IP方案即伊立替康+順鉑對患者予以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延長生存期。但既往研究顯示[3],IP方案用于治療SCLC患者時其不良反應較為明顯,故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化療方案尤為重要。研究顯示[4],EP方案即依托泊苷+順鉑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但目前臨床對于兩種化療方案的選擇尚無統(tǒng)一定論。鑒于此,本研究將從腫瘤標志物水平、無進展生存期等方面來探究EP方案化療治療SCLC的臨床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SCLC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SCLC診斷標準[5]且所有患者預計生存時間>1年;②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免疫系統(tǒng)相關疾病者;②存在其他腫瘤患者;③存在重要臟器病變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41~62歲,平均(51.66±4.71)歲。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1~62歲,平均(51.32±4.3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予以審核通過。
1.2治療方法:對照組以IP方案治療。伊立替康(生產廠家:上海創(chuàng)諾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191,包裝規(guī)格:2 ml:40 mg)65 mg/m2使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為250 ml,在90 min內滴注完畢;于第1~3天分3 d靜脈滴注順鉑(生產廠家: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813,包裝規(guī)格:6 ml:30 mg*5支)。
觀察組以EP方案治療。依托泊苷(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5583,包裝規(guī)格:5 ml:0.1 g)60 mg/m2,將其使用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為250 ml,于第1~5天靜脈滴注給藥,滴注時間≥30 min。順鉑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以21 d為1個周期,持續(xù)治療2個周期。
1.3觀察指標
1.3.1治療效果[6]:在治療2個周期后,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實體瘤評價標準對SCLC患者的療效進行評估。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腫瘤標志物水平下降至正常;部分緩解(PR):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改善,病灶直徑減少一半;穩(wěn)定(SD):患者臨床癥狀有改善,病灶直徑增大<25%或縮小<50%;進展(PD):患者臨床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有新的病灶出現(xiàn)。總有效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
1.3.2腫瘤標志物:在治療前1 d及治療結束時,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將標本放置在-40℃的條件下保存,待血液完全凝固后進行離心分離血清(8 cm離心半徑,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儀器:BPCL電化學發(fā)光檢測儀,雷迪美特中國有限公司)檢測細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試劑和試劑盒為儀器配套,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3不良反應:于治療期間觀察兩組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腹瀉及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3.4生存率:于治療結束后1年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患者生存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兩組SCLC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n=30]
2.2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CYFRA21-1、CEA及NSE水平均比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2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33%,腹瀉發(fā)生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生存率對比:觀察組中位生存時間(8.01個月)、1年生存率[22例(73.00%)]和1年無進展生存期[14例(46.67%)]與對照組的[7.00%,18例(60.00%)、13例(43.3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1.641、1.047,P>0.05)。
SCLC作為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具有發(fā)展快、轉移早及預后差等特點,多見于中老年男性,主要由于抽煙引起。近年來,因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重,SCLC發(fā)病率逐漸升高[7],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SCLC對放化療較為敏感,但易發(fā)生繼發(fā)性耐藥,且發(fā)生耐藥的時間較早,導致患者預后較差。故需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改善其預后,延長生存時間。
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在發(fā)生、發(fā)展、增殖、轉移、浸潤過程中產生的活性物質,常存在于癌組織或宿主體液中,臨床常將其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輔助方式。CYFRA21-1、CEA及NSE均是SCLC中最常見的腫瘤標志物指標。CYFRA21-1是由細胞角蛋白19的2個單克隆抗體組成,可在所有上皮細胞和上皮來源的腫瘤細胞中表達,當其被惡性腫瘤細胞刺激激活時會異常升高,對SCLC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均有重要臨床意義[8]。CEA作為一種廣譜性腫瘤標志物,是一種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異性的酸性糖蛋白,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員,其基因產物的部分結構與免疫球蛋白類似,在多種腫瘤疾病中呈現(xiàn)高表達。NSE作為SCLC的首選標志物之一,在糖酵解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可促使2-磷酸甘油酸裂解并生成水和烯醇式磷酸丙酮酸,當機體的糖酵解作用增強時,使得大量的乳酸和氧離子生成,進而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代謝。因正常細胞向惡性轉化史糖蛋白和糖脂會發(fā)生變化,導致糖原異常升高,因此NSE可作為診斷SCLC的標志物之一,可用于評估SCLC患者預后,當其水平持續(xù)升高時表明患者預后不良。本研究提示EP方案化療治療SCLC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依托泊苷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癌藥,可作用于DNA拓撲異構酶Ⅱ形成藥物-酶-DNA穩(wěn)定的復合物,阻礙DNA修復,從而實現(xiàn)抗腫瘤作用[9]。而順鉑是金屬鉑類絡合物,屬于細胞周期非特異性抗腫瘤藥,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并破壞其細胞膜,使得腫瘤細胞死亡[10]。兩種藥物聯(lián)合化療有助于增加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提高藥物療效,增加藥物的抗腫瘤作用,從而達到殺死腫瘤細胞、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的目的。
本研究與黃潞等[11]研究結果類似,說明與IP方案相比較,EP方案易造成白細胞減少,具有一定的血液學毒性,影響患者免疫力水平,IP方案易造成腹瀉,具有一定的胃腸道不適癥狀,導致患者攝食困難,影響機體對食物中蛋白質的吸收,同時嘔吐與腹瀉會導致大量蛋白質流失,導致機體營養(yǎng)失調,故臨床可根據(jù)患者自身身體情況結合藥物動力學特點選擇最佳的化療方案,以減輕因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本研究與既往研究相符[12],提示兩種化療方案對SCLC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無明顯影響,這可能是由于納入樣本量偏小存在一定的臨床局限性,使得用藥劑量及化療周期不同等有關,未來將會擴大樣本量與樣本納入標準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獲取更有說服力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