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園園
(天津市河西區(qū)友誼路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01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骨關節(jié)疾病,發(fā)病原因與生理功能退行性病變、外力損傷等有關,出現(xiàn)腰椎關節(jié)不穩(wěn)、髓核突出情況,伴腰椎疼痛、腰椎周圍軟組織僵硬等情況,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為其常見治療方法,需以患者自身康復能力為基礎促進其腰椎功能康復,但康復速度相對較慢。近年來臨床對中醫(yī)重視程度提升,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應用頻率逐漸升高。中醫(yī)認為,該病屬“腰痹”范疇,疾病基礎多為腎虛,使風寒濕邪侵及肌表,流注經絡引發(fā)局部疼痛、運動障礙等癥狀。其中寒濕型為常見類型,表現(xiàn)為腰腿冷痛重著,陰雨天加重,并伴肢體發(fā)涼,需祛風除濕、疏經通絡治療[1]。甘姜苓術湯出自《金匱要略》,可暖脾胃勝水濕,主治身體沉重、腰下冷痛感[2]。溫針灸為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案,通過局部穴位刺激、溫度刺激,以消腫散結、舒經活絡,使經脈得以濡養(yǎng),以緩解局部寒冷、僵硬等癥狀[3]。本研究探究溫針灸聯(lián)合甘姜苓術湯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我中心2022年1月~12月期間96例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與對照組相近(P>0.05),見表1。研究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X線片等診斷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②符合《中醫(y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癥)》[4]中寒濕證診斷標準:腰腿冷痛重著,側轉不利,靜臥不減,陰寒濕冷雨加重,下肢發(fā)涼;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③認知、精神正常,具備正常溝通及配合治療能力;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tǒng)傳染病;②合并其他骨關節(jié)疾病(骨結核、骨腫瘤、嚴重骨質疏松等);③心臟、腎臟等器官衰竭;④目標部位皮膚破損、水皰、感染;⑤治療不耐受;⑥研究期間退出、失訪。
1.3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鎮(zhèn)痛藥物治療及基礎康復指導。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甘姜苓術湯治療,觀察組應用甘姜苓術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對照組:茯苓、桂枝、杜仲、桑寄生、干姜各12 g,牛膝10 g,白術、甘草各6 g;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兩次溫服。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溫針灸治療:俯臥位,取病灶對應部位兩側夾脊穴、雙側腎俞穴,患側環(huán)跳穴及腰陽關穴、命門穴;病灶位置為L4~L5患者,加患側陽陵泉穴;病灶位置L5~S1患者配患者委中穴;穴位表面皮膚清潔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針灸針(華佗牌,蘇州醫(yī)用品,0.35 mm×50 mm)局部針刺,其中腰陽關、命門、腎俞穴進針得氣后捻轉補發(fā)2~3 min;夾脊穴針刺中持續(xù)深入達到椎弓板,以患者感受明顯酸脹麻及沉重感為宜;針刺后留針30 min;取清艾條(南陽市臥龍漢,30 g)以刀切割成2 cm長度艾條,置于針柄上,艾條與皮膚之間墊置隔板,以95%酒精助燃點燃艾條,每次灸2狀,1次/d;6 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間隔2 d;共治療2個療程。
1.4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癥狀積分,包括腰痛、下肢沉重、下肢麻木,計分范圍0~3分,分數高表示癥狀嚴重;治療后總積分水平較治療前下降>75%為顯效,下降50%~75%為有效,下降<50%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②腰椎功能:治療前后,以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骨科協(xié)會腰椎功能評分(JOA)[5]對其進行腰椎功能評估;ODI主要評估內容包括疼痛強度、提物、步行、坐位等10方面評價指標,總分范圍0~50分,分數高表示腰椎障礙程度高;JOA評分中包含主觀癥狀、日常活動受限等4項評價指標,總分范圍0~29分,分數高表示腰椎功能障礙明顯;③血液流變學:治療前后,以血液流變儀(南京瑞麥,LBY-N)檢測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指數水平;④觀察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92%(47/48),顯效19例,有效28例,無效1例]較對照組[83.33%(40/48),顯效15例,有效25例,無效8例]明顯增高(χ2=6.008,P=0.014)。
2.2兩組腰椎功能比較:治療前觀察組ODI、JOA評分水平與對照組相近(P>0.05);治療后兩組OD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JOA評分均較治療前增高,且觀察組ODI評分水平較對照組更低,JOA評分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n=48)
2.3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指數水平與對照組相近(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指數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紅細胞變形指數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不良反應: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疾病,以腰椎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yōu)槌R姴∫?急性發(fā)病前即存在椎關節(jié)不穩(wěn)、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僵硬等情況,在用力不均、外力損傷等因素影響下,會出現(xiàn)腰椎關節(jié)解剖學結構改變、周圍軟組織血運損傷等情況,加重軟組織血流灌注不足情況,加重患者疼痛感受同時,會影響其軟組織對腰椎關節(jié)支撐力,出現(xiàn)腰椎關節(jié)不穩(wěn)、神經根壓迫癥狀緩解困難、腰腿運動功能障礙等情況。因此在對該病治療中,改善其腰椎周圍血液循環(huán)為重要治療環(huán)節(jié),以促進其腰椎功能康復。
中醫(yī)認為,該病屬“腰痛”“痹癥”等范疇,發(fā)病基礎多為腎虛,并受風寒濕邪侵及肌表,或受跌撲損傷,使瘀血內停、氣血運行不暢,出現(xiàn)局部軟組織僵硬、腰腿部運動障礙等情況[6]。其中寒濕證為常見病癥類型,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發(fā)病基礎為風寒濕邪入侵腰椎,引發(fā)局部血運障礙,受經絡失養(yǎng)影響出現(xiàn)局部僵硬、感受寒冷、下肢麻木等癥狀,需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治療,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藥湯劑治療、溫針灸均為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案。其中甘姜苓術湯主治身勞出汗、衣里濕冷,致患腎著,身重,伴腰、腰及以下冷痛,方中干姜辛熱,可溫里散寒,為君藥;白術、茯苓可健脾利水,為臣藥;桂枝、杜仲、桑寄生、牛膝可活血化瘀、散腫消結;甘草可調和諸藥,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之效[7-8]。溫針灸治療中,諸藥目的為通過局部穴位刺激以疏經通絡、散結消腫,在針柄上點燃艾草溫針灸治療,可通過熱力傳導作用增強活血化瘀作用,改善局部血運障礙引發(fā)的疼痛、功能障礙等癥狀,改善預后[9]。
本研究提示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甘姜苓術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可促進患者腰腿功能恢復。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干姜中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等,具有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茯苓中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酸、茯苓聚糖等,具有抗菌、增強免疫力、利尿等作用;白術主要成分包括蒼術醇、白術內酯等,具抗氧化、增強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可減輕局部軟組織缺血缺氧下氧化應激損傷情況;桂枝、杜仲等藥物具抗凝、抗血小板等作用,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及局部氧化應激性損傷情況,促進軟組織功能恢復,降低局部炎癥因子水平,以進一步控制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腿功能;溫針灸治療中,主要目的為溫通調補,以驅除寒邪、扶助正氣;夾脊穴屬督脈,溫針灸后可使督脈疏通,促其總督作用恢復,緩解腰腿疼痛癥狀;針刺腰陽關、命門、腎俞等穴位,可疏通督脈、補腎填精,改善因腎虛虧、督脈閉塞引發(fā)的腰腿功能障礙癥狀;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后其刺激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P物質等致痛物質釋放,提升患者疼痛閾值,而在溫度刺激中,可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椎管內外微循環(huán),促進炎癥反應清除,解除神經根痙攣,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進而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10-11]。
本研究結果提示提示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甘姜苓術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期間,受局部強烈疼痛影響,會出現(xiàn)神經根痙攣、血管平滑肌痙攣等生理應激反應,并在軟組織循環(huán)障礙影響下,會造成局部缺氧下氧化應激反應,影響紅細胞功能、激活血小板功能,出現(xiàn)血漿黏度增加情況,加重局部循環(huán)障礙情況;實施甘姜苓術湯治療,通過其抗血小板、抗凝、抗炎性反應等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局部炎性刺激程度,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但單一治療效果相對有限;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后,可抑制致痛因子釋放、改善局部血流灌注能力,可提升炎癥因子清除能力,降低機體生理應激反應對患者紅細胞及凝血功能影響,維持其局部血流灌注能力穩(wěn)定性,對降低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改善其腰椎功能具重要意義[12]。
綜上,對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溫針灸聯(lián)合甘姜苓術湯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其腰椎障礙癥狀,促進其腰椎功能恢復,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