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上海嘉華醫(yī)院檢驗科,上海 201899)
脂肪肝是臨床最常見疾病,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在生活中攝入的高熱量、高蛋白、高油脂食物越來越多,人體的代謝壓力越來越大。而且,由于人們的運動時間越來越少,身體熱量得不到有效消耗,導致脂肪肝在我國的發(fā)病概率越來越高,已經(jīng)對我國民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特別是對于中老年群體,其自身的脂肪代謝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或基礎疾病的增加而減慢[2],致使自身脂肪代謝能力降低或受損,并且由于自身體內(nèi)的脂肪堆積,容易產(chǎn)生許多相關疾病。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驗是判定老年性脂肪肝發(fā)展情況的重要手段[3],可以對老年群體的相關疾病治療和診斷提供有效的指示性作用,是老年群體身體檢查的常規(guī)項目。本研究對老年性脂肪肝患者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和闡述。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上海嘉華醫(yī)院收入的老年性脂肪肝患者70例,將其作為研究組,同時選取同一時間進行身體檢查且未患有脂肪肝的70例老年人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42例,女28例;年齡62~80歲,平均(73.15±2.33)歲。對照組,男45例,女25例;年齡63~82歲,平均(75.84±2.18)歲。本次入選實驗研究的患者家屬均已獲得知情權,并且本次研究已經(jīng)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jīng)過超聲診斷已經(jīng)確診為脂肪肝[4],并且肝臟周圍出現(xiàn)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和腎臟,少部分伴有灶性回聲;②患者肝臟內(nèi)部管道結構不清楚,肝臟遠場回聲緩慢,并且肝部光點稀疏;③肝臟伴有輕度或中度腫大;④患者未伴有心肺、肝腎等嚴重臟器損傷;⑤患者的基本資料齊全,能夠獨立完成試驗。
1.2.2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②患者伴有胸腹水、脾部增大、靜脈增高;③患者基本資料不全,無法完成試驗內(nèi)容;④患者伴有惡性腫瘤、各種感染疾病、慢性消耗疾病、近期有手術史、腦卒中等。
1.3方法
1.3.1血常規(guī)檢查:本次納入試驗研究的患者,在檢查前12 h均要禁止飲食,于第二天清晨8點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樣本,共計2 ml。
1.3.2血脂、肝功能檢查:本次納入試驗研究的患者,檢查前3 d不可以食用高脂肪類食物,檢查前1 d禁止飲酒,檢查前12 h禁止飲食。于第二天清晨8點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樣本,共5 ml。使用邁瑞B(yǎng)S-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檢測試劑為原廠配套,所有操作流程都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書執(zhí)行[5]。
1.4觀察指標與診斷標準: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各項血常規(guī)指標與生化指標。①血常規(guī):主要包括白細胞、中性細胞比率、淋巴細胞比率、嗜酸性粒細胞比率、嗜堿性粒細胞比率、單核細胞比率、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系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標準差、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小板、血小板壓積、血小板平均寬度、大血小板比率等指標。②生化指標:主要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生化指標。③脂肪肝B超診斷具有以下幾個主要標準:受檢者肝臟附近存在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影像,回聲強度高于腎臟、脾臟回聲強度,也可見灶性回聲影像。B超影像下無法清晰描述肝臟內(nèi)部狀態(tài),其管道結構模糊。B超影像下肝臟遠端回聲影像呈現(xiàn)逐漸衰減狀態(tài),肝光點呈現(xiàn)稀疏狀態(tài)。輕度或中度肝臟腫大,B超影像下見肝前緣出現(xiàn)鈍狀改變。患者的B超診斷結果,符合以上診斷標準中的任何一項指標,則判斷為疑似患者;患者的B超診斷結果,符合以上診斷標準中的任何兩項及以上指標,則可以確診為脂肪肝。
2.1兩組老年人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研究組患者白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比率、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系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標準差、平均血紅蛋白含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血小板平均寬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時研究組患者淋巴細胞比率、單核細胞比率、紅細胞壓積、血小板壓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研究組患者的血小板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在中性粒細胞比率、嗜堿性粒細胞比率、血小板壓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人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2.2兩組老年人的生化指標比較:研究組各項生化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人的生化指標比較
脂肪肝在臨床診治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6],很容易發(fā)展成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因此,要及時掌握脂肪肝的發(fā)病誘因,做好有效干預[7]。研究結果表明,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越低,其患有脂肪肝的概率為1.2%,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越高,其患有脂肪肝的概率為2.3%[8-10]。由此可見,隨著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的上升,其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升高明顯增加。
在人體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肝臟是主要造血器官,并且在胚胎發(fā)育8~12 w已經(jīng)形成。雖然在胎兒出生之后,人體主要的造血器官為骨髓,但是肝臟依然和血液存在緊密關聯(lián),很多造血的重要原料都集中儲藏在肝臟之中,包括維生素、鐵元素、葉酸等,這些原料能夠有效保證骨髓正常造血。當肝臟細胞發(fā)生脂肪性病變之后,會造成血紅細胞變性、受擠壓,從而導致血紅細胞的流動性減弱、可塑性降低、剛性提升。之后通過肝臟時,血紅細胞逐漸被剝蝕成棘紅細胞,血紅細胞分布寬度會明顯上升[11-12]。
本文研究結果與麥雪燏等[13]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老年脂肪肝患者存在繼發(fā)性血紅細胞上漲的情況,并且由于血脂水平的異常,會提高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容易埋下血栓隱患。
綜上所述,通過臨床檢驗發(fā)現(xiàn),老年性脂肪肝患者的各項血液指標會發(fā)生較大變化,在臨床治療中引起廣泛重視。醫(yī)生可以通過患者的血液指標變化情況,及時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也可以通過定期檢查肝功能、血脂、血常規(guī)等指標,及時掌握身體狀況,使疾病盡早獲得確診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