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亮?黃思慧?白振田?包平
摘 要 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地方志文獻更是綿延千年,堪稱大宗。1958年手抄成卷(冊)的《方志物產》文獻作為典籍中的類書,系統(tǒng)輯錄了地方志中的物產篇目和相關內容,具有極高的自然、經濟和文化價值。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其完整性和準確性不可避免地存有諸多瑕疵。為此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運用文獻整理中比勘校對等若干方法,從目錄、版本及內容三個方面入手,深入開展《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實踐,探索《方志物產》復原還真的可行方案,為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奠定基礎。
關鍵詞 《方志物產》;文獻整理;校讎學;古籍數(shù)字化
分類號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10.012
The Cumulative Earth Innovation Pavilion: Paths and Explore in the Documentation of Produce in Local Chronicles
Zuo Liang, Huang Sihui, Bai Zhentian, Bao Ping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voluminous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literature of local records, has stretch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great bulk. 1958 hand-copied volumes of the Produce in Local Chronicles, as a class of books in the canonical literature, systematically compiled a catalogue of local records of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local records, which has a very high natur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Due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its completeness and accuracy inevitably have many flaws. For this reas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e of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comparison and proofreading, in the collation of documents, the practice of collation of the Produce in Local Chronicles was carried out in depth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atalogue, edition and content, exploring feasible op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roduce in Local Chronicles,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se.
Keywords Produce in Local Chronicles. Literature collation. Proofreading.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0 引言
地方志作為記錄歷史的一種獨特書體,與家譜和國史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的歷史敘事體系?!案鞯胤椒只l(fā)展之跡及其比較,明眼人遂可以從此中窺見消息,斯則方志之所以可貴也”[1]。方志所記載的內容既超越了家譜的局限,又豐富了國史記載的不足,起到構建一地文化傳統(tǒng)之功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存舊志九千余種、十萬余卷,約占我國存世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既有全國性的總志,又有記述一地的府州縣志?!胺街尽泵Q最早見于《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指的是方國情況的記述。宋以后,這一名稱固定為地方文獻的專用名詞之一?!肮胖刂?,載方域、山川、物產”[2]。方志物產是指中國古代方志類著作中記載物產的信息,主要由植物、動物、礦物及貨物等內容構成。物產資料一方面承擔了歷史史料的功能,反映了地方農事活動和屬地自然風土;另一方面作為長期記錄物產博物性和知識性的重要載體,承擔了賡續(xù)文明密碼的功能。本文從手抄本《方志物產》出發(fā),挖掘《方志物產》在新時代下蘊含的多重價值,并利用經典文獻整理的若干方法,同時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歷史文獻整理利用的有效路徑。
1 《方志物產》文獻概況
1.1 《方志物產》文獻形成背景
20世紀20年代,隨著國外學者開始對中國古代農業(yè)成就及農業(yè)文獻的重視,喚醒了中國學者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萬國鼎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3]。1929年他在撰寫的《整理古農書》一文中強調“關于片段的農學記載,各省府縣志中可以尋到不少,因此我們對于各省府縣志的搜集也不遺余力”[4]。因此自1955年7月萬國鼎先生從任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主任開始,便開展了對地方志中農業(yè)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55年到1963年,萬國鼎先生以朱士嘉先生所著《中國地方志綜錄》①為查抄方志農業(yè)資料的基本線索,并根據(jù)南京圖書館所存方志目錄及實際調研所得方志目錄進行比對,建立了集大成的《全國方志總目》。根據(jù)這份目錄,萬國鼎先生組織100多人次,赴全國40個大中城市中的100多個文史單位,查抄了自唐貞觀十六年(642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國所有行政區(qū)域地方志中的物產和農業(yè)資料,且于1961年至1963年派研究人員開展校對及補遺工作。隨后分三大類纂輯成卷(冊),分別為《方志物產》《方志分類》與《方志綜合》(數(shù)量如表1所示),本文以《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為例。
1.2 《方志物產》文獻查抄來源
《方志物產》文獻共有446冊(其中補遺15冊),158 299頁,共29 487 346字,查抄自全國6170種方志,其中地方性志書6149種(按照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計算),全國性志書如《一統(tǒng)志》等共計21種。查抄志書來源地區(qū)及查抄志書數(shù)量如表2所示。
《方志物產》文獻查抄志書類型來源廣泛,除一統(tǒng)志、府志、通志、州志、縣志、鄉(xiāng)土志之外,對疆域志、游記、采訪冊、風土志、里坊志及調查資料表中的物產資料都會進行查抄整理。只要是當時能夠搜集到的地方志,均力求一網打盡,查抄志書年代能夠上溯到唐宋時期。查抄篇目來自于志書中的“土產”“物產”“物華”“農業(yè)”“食貨”“農產”“生物”等篇目。查抄內容涉及當?shù)氐奈锂a種類、經貿情況、品種、名稱、引進與推廣等大致情況(如圖1、圖2所示)。
1.3 《方志物產》文獻內容價值特點
《方志物產》文獻依循了農學的基本概念與體系,收錄了方志中關于物產的所有的農學知識,其中專門的物產內容為其核心。它既是博物之書,也可為實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和指導。內容主要包含了物產名稱及物產的描述信息,其中在物產的描述信息中,會記述物產的別名、品種、性狀、功效、產地、數(shù)量、習性、開發(fā)利用情況、種植技術、對外貿易、引用其他文獻典籍名稱、涉及的歷史人物及物產考證等內容。如南宋《景定建康志》記載鹿梨:“《本草》云江寧府出一種小梨,名鹿梨。葉如茶,根如小姆指,彼處人取其皮治瘡癬及疥癩,云甚效,八月采”??偟膩碚f,《方志物產》的內容價值有四大特點。
一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為一地特產利用及物產文化挖掘提供歷史證據(jù)。方志具有“越境不書”“全國通典不錄”的地域性特點,將特定區(qū)域內的地理形勝、風俗物產等作為筑基之本,以“獨立之作”體現(xiàn)“一方之情”。地方志中的物產篇目對物產的記載同樣強調屬地原則,只對本地地域范圍的植物、動物、礦物及貨物進行記載,強調與他地物產的差異化,體現(xiàn)了一定的“方土觀”和“地域意識”,突出了在地特征。在《方志物產》文獻中既有當?shù)氐膬?yōu)質農產品歷史淵源、傳統(tǒng)優(yōu)質品種及土貢的記載,又有關于當?shù)鬲毺匚幕挠涊d,記載了一地如何利用物產“人、物、事、理”的綜合體特性[5],在人情事理與物“情”物“理”之間構建起同構關系,建構出富有一地特征的審美方式和文化精神[6]。在土貢物產記載方面,如民國四年《江蘇通志方物考(稿)》(上)中所載:“箭子稻,粒長而細,色白味甘,香稻之上品,九月熟。案,《吳郡圖經》續(xù)記稻,惟號箭子者為最,歲貢京師”。在物產民俗文化方面,如檳榔作為海南地區(qū)特色物產,其在海南當?shù)氐幕榧揎L俗上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明正德六年(1511年)《瓊臺志》中記載當?shù)厝嗣瘛八字卮宋?,凡交接以為先容,婚姻以為定禮。”
二是具有知識性的特點,反映了古人自然利用方式及傳統(tǒng)的博物學觀念。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規(guī)律,要求鄉(xiāng)民在從事農業(yè)生產活動時不違農時、耕耘樹藝,并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根據(jù)自身發(fā)展需要積極的改造自然[7],不斷的把握規(guī)律,做出趨利避害的判斷。反映到物產記載中,就是“寓觀點于資料之中”,以“述而不作”為原則,將一地物產進行命名、描述、分類及展示。以分類而言,將物產類型分為植物、動物、礦物及貨物等類。在其下根據(jù)不同物產類型繼續(xù)進行細分,在植物中又細分為谷之屬、菜之屬、花之屬、果之屬、雜植之屬、草之屬、竹之屬、木之屬等,動物中又細分為畜之屬、禽之屬、獸之屬、蟲之屬、魚之屬等。在屬之下繼續(xù)細分,如在藥之屬之下又分為果部、草部、木部等,貨物下又分為布帛、飲饌、器用等。這樣復合的知識體系體現(xiàn)了古人“稱名辨物”的傳統(tǒng)博物觀念,一方面展現(xiàn)了古人觀察物產、表現(xiàn)物產、利用物產、理解物產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其中又積累了豐富的博物知識。如此系統(tǒng)性、客觀性的知識傳統(tǒng),不僅僅代表了古人的知識體系,更是古人理解自然的基本方式,在其中镕鑠“天道”“人事”與“物象”的直面自身生存世界的理解方式、人生實踐和情感體驗[8]。
三是具有連續(xù)性的特點,可以窺見一地物產消長演變、融合競爭的復雜態(tài)勢。就方志物產而言,幾千年相沿不輟的修志傳統(tǒng)和物產記錄,以連續(xù)性的特點對一地物產淵源起到了重要維系作用。“志中所載物產,充貢賦者,微物必詳。經見聞者,所知皆記。考古證今,刪繁摘要,物增于前,文減于舊。”[9]正是這樣的增補刪削、延續(xù)疊加,為當?shù)氐奈锂a提供了跨時代的文本呈現(xiàn)。并且在物產記載的延續(xù)中,對于物產“舉舊志所不收,或收而失實,或訛而相冒,或混而無別,或析而無當,悉厘正之。上下千余年,條列如指掌。”[10]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物產記載弊病和偏差,使得物產知識的記載不斷趨于客觀、準確,呈現(xiàn)出更加合理的高品質物產歷史形態(tài)。我們通過《方志物產》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可以窺見古代“地區(qū)人口的增減、物產的豐歉,動植物和水族生長、遷徙、滅絕的情況和規(guī)律”[11]。如文煥然先生利用方志物產史料,揭示了歷史時期鸚鵡的產地受到森林覆蓋率變化及人為原因而發(fā)生了遷移[12]。竺可楨先生運用方志記載及其他觀測數(shù)據(jù),論述了五千年來中國東部氣候的周期性冷暖變化[13]。
2 《方志物產》文獻的現(xiàn)狀
2.1 歷史回顧
《方志物產》文獻的歷史整理主要集中于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1957—2000年。1956年開始萬國鼎先生便開始著手分批整理搜集到的《方志物產》文獻,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學者們默默耕耘,利用《方志物產》文獻整理形成了一大批學術成果(如表3所示)。第二個時間段是2000年至今。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普及,在《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上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一是王思明及惠富平教授團隊利用圖像掃描、OCR及人工錄入等形式實現(xiàn)了《方志物產》文獻的數(shù)字化整理。二是侯漢清教授團隊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始對《方志物產》文獻的別名、引書及索引開展整理研究。三是包平教授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方志物產》文獻進行格式化和知識化整理,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素材庫、語料庫及知識庫。
2.2 問題與缺憾
依托于《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成果,學者們展開了豐富而立體的研究,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為《方志物產》文獻的深度利用擘畫了研究藍圖。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顯露出《方志物產》文獻存在部分基礎性問題的一面。
(1)對于《方志物產》文獻來源,方志目錄沒有進行系統(tǒng)整理?!斗街疚锂a》文獻志書來源目錄由于某些歷史原因遺失于動蕩年代,后人在利用時對來源志書目錄也并未加以特別重視,導致不同學者統(tǒng)計的目錄數(shù)據(jù)紛繁多樣,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數(shù)據(jù)口徑。
(2)《方志物產》文獻查抄方志仍然有所遺漏。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對于偏遠地區(qū)及縣級行政單位以下的志書查抄還存在遺漏,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志書流落于海外。偏遠地區(qū)以西藏為例,如道光(年代不詳)《拉薩廳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抄雍正本《藏紀概》等27種志書中的物產內容便沒有收錄??h以下行政區(qū)域以上海市轄區(qū)為例,如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月浦志》等18種志書中物產內容亦沒有收錄。
(3)《方志物產》文獻在不同階段出現(xiàn)了內容上的訛誤。囿于彼時查抄人員的學識、素養(yǎng)及查抄難度,在查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脫文、倒文、衍文及錯亂等現(xiàn)象。在隨后的數(shù)字化轉錄過程中,后人并沒有比對原版志書進行點校,轉錄時也出現(xiàn)了上述問題。如脫文情況,民國八年(1919年)《六合縣續(xù)志》在查抄過程中,遺失了物產序言及物產分類信息(如圖3所示)。又如錯亂情況,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鎮(zhèn)江府志》中,抄錄時便將器用之屬與花之屬的順序抄錯。
(4)《方志物產》文獻在數(shù)字化轉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集外字?!斗街疚锂a》文獻的查抄和轉錄均需要人工參與,只要是由人工參與,或多或少會因為謄抄者或者轉錄者的自身主觀原因,對原文當中的字形出現(xiàn)誤判、誤抄、誤錄情況。從古代語言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語言,由于字庫等諸多客觀因素,會導致無法轉錄的情況,這些訛誤和無法轉錄的情況匯總起來便導致了集外字的出現(xiàn)[14]。如誤讀情況,民國四年(1919年)《江蘇通志方物考(稿)》(上)中記載“洋小麥,即《授時通考》六棱麥”,但是在錄入時,將“考”錄入為“老”。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忽視文獻基礎,“用數(shù)據(jù)說話”并不一定能等同于數(shù)據(jù)即是客觀事實,誠然有大量數(shù)據(jù)的存在,但不一定代表其中有用的信息就多。“垃圾進垃圾出”,如果在這些數(shù)據(jù)當中摻雜著大量的錯誤數(shù)據(jù)或者含偏差的數(shù)據(jù),或者借助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檢索進行資料堆砌,以此進行理論和結果的歸納演繹,往往會引起語義整體性的忽視與破壞[15],由此得到的成果往往無法經受文獻實證的檢驗[16]。因此基于《方志物產》文獻的研究須建立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
3 《方志物產》文獻整理述略
南京農業(yè)大學作為《方志物產》文獻的保管處所,始終將《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作為重點課題。得益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方志物產知識庫構建及深度利用研究”立項的契機,南京農業(yè)大學數(shù)字人文研究中心團隊開始對《方志物產》文獻進行深度整理。
3.1 制定方志輯錄路線圖
中國現(xiàn)存方志大概約有萬余種,這部分方志散落于全國各地,從中再次系統(tǒng)性的摘錄出物產資料就需要通盤考慮。掌握全國方志總目是再次輯錄方志物產內容的總樞紐,誠如張之洞所言:“為學之道,宜得門徑。泛濫無歸,終生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盵17]因此,需要對查抄志書的時限、區(qū)域、總目進行框定,制作整理路線圖(如圖4所示),方能對現(xiàn)存地方志進行系統(tǒng)查找并對其中的物產內容進行輯錄,具體工作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框定方志出版時限并按照現(xiàn)有行政區(qū)劃進行劃分。根據(jù)古書著述的要求和特點,對于具有歷史價值的資料要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在搜集整理資料過程中需要進行精確的選擇,設定特定的時限,使之成為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性知識?!斗街疚锂a》文獻查抄志書來源為1949年以前舊志,因此在補充志書來源時將時間設在1949年以前,與《方志物產》文獻保持一致。在行政區(qū)域上劃定上,為了更好的整理來源志書目錄,按照現(xiàn)時的行政區(qū)劃進行劃分,將彼時的安徽(下同)劃分為安徽和江西①,將四川劃分為四川和重慶、將廣東劃分為香港、澳門、廣東、海南,將江蘇劃分為江蘇和上海,將河北劃分為北京、天津和河北。
(2)立足《方志物產》查抄來源志書目錄,打破地域、單位、載體限制,對全國館藏單位及開源數(shù)據(jù)庫展開系統(tǒng)摸排,全面查找整理地方志物產資料,做到全收全錄。首先,析出《方志物產》文獻當中的來源方志目錄,同時對于其中部分記載了內容但是沒有目錄的方志也要細加考校,以此作為基準,同《方志分類》和《方志綜合》析出的目錄及《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進行比對,對重復記載的來源方志予以刪除,將比對的不重復方志目錄作為搜集線索留存,以此形成目錄底本。其次,對目前國內已經開源的愛如生“中國方志庫”、籍古軒“中國數(shù)字方志庫”數(shù)據(jù)庫中的地方志目錄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并通過國內275個專業(yè)古籍數(shù)據(jù)庫中的數(shù)據(jù)資源及主流搜索引擎進行查找、分析和對比,進一步厘清方志完整目錄。最后,將整理出的方志目錄按照行政區(qū)劃劃分完成之后,一方面利用《中國古方志考》《上海地方志考》等已有成果進行考證,并向對應省份所在地的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社會科學院及國內大型圖書館、文物機構發(fā)函查詢,對目錄進行比對,以便確定有無。另一方面向國外②從事有關研究的同仁去函去電,請求其所在國圖書館幫助找尋。
經過目錄整理和比對,增加了含物產記載的志書1792種,最終《方志物產》文獻來源志書總數(shù)擴充到7862種,其中地方性志書7840種,全國性志書22種,經過補充之后的志書具體來源地區(qū)及數(shù)量如表4所示。
3.2 版本比對,再現(xiàn)原檔
《方志物產》文獻查抄來源志書基本源于錯誤較少的善本,并且也厘清了版本的源流。但是在查抄過程中僅僅是抄錄了來源志書的年代及名稱,并沒有詳細記錄來源志書版本及編纂信息,為后續(xù)確定版本的性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弄清《方志物產》文獻的版本源流,根據(jù)版本學的任務和方法,本課題組主要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尋找并初定志書查抄來源版本。在最初的查抄工作中,查抄者們在謄抄過程中,查抄的內容主要有:志書名、年代及物產等。在后續(xù)校對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本查抄志書都會出現(xiàn)類似于“江蘇下:439”“18:1”這樣的記載信息。隨后在對朱自振先生的采訪中得知,這樣的記載信息恰恰是對來源志書版本的標記,大意為物產內容查抄于某本志書中的第幾卷及卷中第幾頁。根據(jù)這樣的信息,研究開始對來源志書版本開展大規(guī)模的比對工作,以便確定版本信息。
無版本記載信息的志書,則需要廣尋版本進行比對。這就需要將該志書的近似年代的所有版本搜尋出來,根據(jù)時代排序,并且審閱志書序跋內容,厘清該版本的精確信息。在此基礎上以《方志物產》文獻作為底本,分別去比對搜集到的所有版本來源志書的具體內容,除此之外,還需查看排版方式、記載體例甚至出現(xiàn)的錯誤是否一致,以此來確定版本信息。但需在校勘記中標明該版本為疑似版本。
補闕。在前文中已經交代,在查抄志書時,查抄者們并沒有查抄來源志書的編纂者信息及來源志書究竟是什么版本。因此補闕主要是補充編纂者信息及版本信息。前者是指補充查抄來源志書的編纂者、修訂者姓名;后者是指標記該志書版本類型等,以此限定來源志書的唯一版本。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參照數(shù)字圖書館中常用的DublinCore元數(shù)據(jù)著錄規(guī)則,對《方志物產》文獻查抄來源志書目錄進行編著(如表5所示)。著錄元素包括:名稱(志書名)、日期(纂修日期)、主要責任者(地方志主修者及責任方式,如纂、修、續(xù)修等)、主題(物產、物華、土產等)、來源(卷數(shù)、頁碼等)、描述(物產序言)、出版者、方志類型(通志、府志、縣志等)、地區(qū)、版本、載體形態(tài)、館藏信息等。
描述 物產于地,土肥則物茂。益州素稱沃野千里者也,獨酉屬處巴渝極偏。毗連黔、楚,萬山環(huán)疊,無曠土平原,故其種止宜菽、黍。 敘曰:先王以農桑為本,教自什一之制。湮奇巧之技,作而天下饑且寒矣,故志食貨。先五谷,重民命也;次麻枲,厚織纴也。若夫雞、豚之宜,果、瓜之美,魚、鹽、蚌、蛤之產,以養(yǎng)老疾。奉賓祭、阜貨財,亦弗闕焉。傳云衣食饒足,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豈獨皋為然哉!
出版者 無 無
方志類型 州志 縣志
地區(qū) 重慶酉陽 江蘇如皋
版本 刻本 抄本
載體形態(tài) 紙質本 影印本
館藏信息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檔案修志館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3.3 ??眱热?,提供信史
經過再次整理的《方志物產》文獻,在借鑒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精心補闕、正誤,以期能夠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信史。在文本處理上按照查抄志書原貌詳加考校。
一是內容補正。在對《方志物產》文獻進行校對時采用計算機三分屏的形式,左側為查抄來源志書影印本,中間為《方志物產》文獻查抄本,右側為《方志物產》文獻數(shù)字化版本。將來源志書影印本作為校對底本,將《方志物產》文獻數(shù)字化版本作為工作底本。遇到異處,將所有異文用紅色字體批注在工作底本上(如圖5)。
二是文字校注。如前文所言,在《方志物產》手抄本及數(shù)字化版本中,會出現(xiàn)部分訛字及集外字,主要采用他校法和理校法進行修訂。他校時,主要利用物產描述信息中的引書內容,如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醴陵縣志》的數(shù)字化版本中,出現(xiàn)了“米酒,行藥”“鱉甲,治血”這樣的記錄,對比來源方志影印本,這兩處文字也漫漶不清。但是該處記載的內容引自《本草綱目》,遂查閱《本草綱目》中的谷部和介部,得知原文應為“米酒,行藥勢”“鱉甲,治血瘕”。理校時,主要是從字形和字義著手進行考校。如清道光九年(1829年)《東阿縣志》“菜瓜,可以作”。該字從日常生活經驗及字義來看,菜瓜應該是能夠做腌菜的,疑為“菹”。后繼續(xù)通過比對愛如生數(shù)字方志庫。基本可以確定原文應為“菜瓜,可以作菹”。
三是時間更訂。在《方志物產》文獻查抄時,對于方志編纂時間會存在誤記,對中西紀年進行轉化時,時間上也有所訛誤。遇到這部分問題,需要對時間進行考訂。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鄷都縣志》的時間在中西紀年轉化時原本記成“1910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蜀景彚考》查抄時將其記作“光緒十九年”。這部分錯誤雖然不多,但是也需一一考訂更正。
以上的考?;谠?,尊重文獻客觀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方志物產》文獻整理薄弱、滯后與方興未艾的物產研究之間的矛盾。借用符號學的原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著者著述的過程可以視作為“編碼”,讀者們的閱讀過程可以看作是“解碼”。文獻流傳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訛文、脫文、衍文、倒文、異文等現(xiàn)象,這樣的現(xiàn)象可以視作是“亂碼”。通過對“亂碼”加以重視并改正,恢復文獻的原貌,保證記載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可以很好的避免錯誤“解碼”。
4 《方志物產》文獻整理的進路
隨著全球數(shù)字化的到來,數(shù)字化技術已經成為助力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引擎。在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方志物產》史料的保護和利用,我們再試談幾點看法,嘗試為《方志物產》史料的深度整理和利用探索新的路徑。
4.1 基于用戶共創(chuàng)視角持續(xù)不斷的進行物產文獻收集
目前,《方志物產》文獻的整理和補遺工作雖然告一段落,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地方志珍本、善本甚至是孤本流落在海外①。除了官方收藏之外,還有一小部分方志散落于私人藏書家手中。此種情況為方志的搜集增添了非常大的難度。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為解決這類問題帶來了機遇,阿爾文·托夫勒等人提出,數(shù)字技術使得生產與消費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18]。因此可以借助“用戶共創(chuàng)”模式,改變《方志物產》文獻的供給形成,以共享為核心,構建《方志物產》文獻“云”使用平臺,基于用戶和服務之間的互動理念,將傳統(tǒng)意義的用戶角色轉變?yōu)橹R的提供者及服務者,由他們?yōu)椤斗街疚锂a》文獻中已有內容進行校訂并對未有內容提供資源供給。如此不斷的存佚兼收,才能對中國方志中的物產語料做到全面收錄,方能對物產知識做出全面總結。
4.2 加快推進《方志物產》文獻內容智能化處理
《方志物產》史料中蘊含了大量且豐富的“人、時、地、物、事”等知識,可以基于《方志物產》文獻的語言特點進行語義知識組織,設計一套能夠對專有名詞、農業(yè)術語、命名實體及序列知識為核心的《方志物產》文獻內容智能化處理方法。例如在識別物產“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方面,結合物產的元數(shù)據(jù)信息,利用計算語言技術(深度學習、文本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領域的原理和方法,實現(xiàn)物產名稱的考辨及物產描述信息的考訂。同時,以構建面向領域研究的數(shù)字人文研究基礎設施為導向,運用計算語言學、文獻學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方志物產》文獻進行存儲、計算、挖掘、分析及研究。
4.3 構建物產專題數(shù)據(jù)庫,進行物產內容分類整理
《方志物產》文獻已經實現(xiàn)了整體知識庫的構建,但專題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仍然薄弱。《方志物產》專題數(shù)據(jù)庫是指單一物產數(shù)據(jù)庫、分類物產數(shù)據(jù)庫及局部物產數(shù)據(jù)庫。所謂單一物產數(shù)據(jù)庫,是指以某一種物產來進行數(shù)據(jù)庫構建,如稻、麥、馬鈴薯、玉米、辣椒等;分類物產數(shù)據(jù)庫是指以某一類物產來進行數(shù)據(jù)庫構建,如糧食作物(山糧、田糧、樹糧等,其中又可繼續(xù)細分)、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及藥用物產等;局部物產數(shù)據(jù)庫是指以某一區(qū)域的物產進行數(shù)據(jù)庫構建,如太湖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西南地區(qū)等。通過構建專業(yè)化、體系化的物產專題數(shù)據(jù)庫,可以洞悉某地或者某個區(qū)域物產結構的地域特征、地區(qū)間的物產交流、物產自身的引種與演變等。也有助于物產與自然史、環(huán)境史、社會發(fā)展史、文化史的關系,探索出物產與人類文明和諧共生的關系,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的生存智慧。
4.4 促進物產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博物館、走向大眾
借助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shù)字化戰(zhàn)略的契機,基于共生理論視域的“文化內容—數(shù)字化技術”系統(tǒng),依托國家文化專網,根據(jù)文化數(shù)字化發(fā)展的“超空間”——實體空間的數(shù)字化升級、“超時間”——時間系統(tǒng)的數(shù)字化延伸、“超現(xiàn)實”——虛實相交的數(shù)字化沉浸、“大融合”——新舊產業(yè)的數(shù)字化探索等趨勢[19],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鏈接《方志物產》文獻知識,形成可整理、可拓展、可關聯(lián)、可展示的新史料和新史實,為公眾、學界和政府提供數(shù)據(jù)化、工具化、平臺化三位一體的知識服務。讓《方志物產》文獻在“移動化、社交化、數(shù)據(jù)驅動化、智能化”的互聯(lián)網浪潮下得到弘揚和傳續(xù),推動中華農耕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26.
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711.
STEWART S.向中國學習:施永高、中美農業(yè)交流及歷史價值[J].中國農史,2019,38(6):29-39.
王俊強.萬國鼎與古農書整理[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3(5):52-53.
吳興幟.“物的民族志”本土化書寫:以傣族織錦手工藝品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6):49-55.
路成文.中國古代詠物傳統(tǒng)的早期確立[J].中國社會科學,2013(10):140-161,207-208.
錢克金.明清太湖流域植棉業(yè)的時空分布:基于環(huán)境“應對”之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8,137(3):18-30.
余欣.敦煌的博物學世界[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13:1-13.
安大偉.知識書寫與社會變遷:清代東北方志物產志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8(3):167-172.
王熹,張英聘,張德信.明代方志選編序跋凡例卷(套裝上下冊)[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 2016:582.
李澤.朱士嘉方志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15.
何業(yè)恒,文煥然,譚耀匡.中國鸚鵡分布的變遷[J].蘭州大學學報,1981(1):130-141.
王利華.生態(tài)史的事實發(fā)掘和事實判斷[J].歷史研究,2013(3):19-25.
左亮,白振田,包平.《方志物產》素材庫集外
字特征及整理研究[J].中國科技史雜志,2022,
43(2):177-191.
劉石,李飛躍.大數(shù)據(jù)技術與傳統(tǒng)文獻學的現(xiàn)代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21(02):63-81,205-206.
李雪梅.試論古典文獻學的現(xiàn)代意義[J].圖書館學研究,2011(13):5-8.
范希增.書目答問補正[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
TOFFLER A . The third wave[J]. Bantam Books, 1981:58.
周凱.面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創(chuàng)”的文化數(shù)字化共生產業(yè)體系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55(2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