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姣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各民族文化通過多元化的音樂交流在藝術層面得到了表現(xiàn)。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各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因此,任何僵化的藝術文化都無法獲得長足的發(fā)展。為了適應這個趨勢,音樂文化發(fā)展需要接納各民族的藝術文化。這種對藝術文化多元性的認識應該貫徹到高校的音樂教育課程中。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有必要普及開設并逐步完善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體系。
高校音樂欣賞課旨在通過介紹和學習音樂理論、歷史、文化和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傳統(tǒng)和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該課程是音樂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課程內容上看,高校音樂欣賞課的現(xiàn)狀是多元化的?,F(xiàn)代音樂的多元性影響了音樂欣賞課的設計,因此,當代音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不同的音樂形式都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同時,強調與時俱進,納入新近發(fā)掘的計算機合成音樂、數(shù)字音樂、聲音設計等概念也是當前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設計的重要關注點。其次,從教學模式上看,高校音樂欣賞課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了多樣化和活躍化的特征。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媒介技術的穿透以及電子教學方法的日漸普及,傳統(tǒng)的教室授課模式逐步轉變?yōu)楦鄻踊慕虒W模式[1],例如多媒體化教學、在線學習等。這些模式更加靈活并且可以使學生更有興趣、更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然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綜合表現(xiàn)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性內涵的繁雜性,導致學生關注音樂的表面信息,即往往重視創(chuàng)作者歷史背景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而忽略了音樂的感性魅力。此外,缺少基于實際操作和聽覺體驗的多元化教育方法,僅放大幾位大師的偉大而忽視這個領域中其他高水平、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作人才,使學生對音樂數(shù)量的了解越來越少,對音樂的認知越來越低。深入分析其內在原因,可總結為以下方面。
一方面,過度注重創(chuàng)作者歷史背景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往往會使學生停留在關注音樂的表面信息,而忽略了音樂的感性魅力。例如,在教授某首音樂作品時,老師可能會重點介紹作曲家的生平經(jīng)歷、社會背景等,而學生則往往只關注這些表面信息,而不是這首音樂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美感體驗。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和趣味,也難以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單一傳授理論知識會限制學生獲得音樂的直觀藝術體驗。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接觸和親身體驗才能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內涵和魅力。藝術是需要用五感去領略的,而僅僅依靠書本和理論知識,不足以讓學生真正理解音樂,更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2]。因此,教師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通過演奏、歌唱或者欣賞音樂會等方式,親身感受音樂的魅力,增強他們的審美體驗,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體驗,開展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更能使學生通過實際接觸和親身體驗來感受到音樂的內涵和趣味,從而提高其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水平。
當前,很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主要教授方式大多是教師依托海量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找視頻與音頻資料,來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上的音視頻資料對與教材相關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與欣賞。這種教學方式雖然避免了學生接觸太過專業(yè)的音樂知識,從而喪失學習與欣賞的興趣,但由于學生本人缺乏參與感,很多教師也并不會通過音頻與視頻的教學引導,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同伴和教師就課程內容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機會。在教育領域,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方法密不可分。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僅僅通過紙上談兵是不能真正地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深入理解音樂藝術價值及其人文內涵。教師是課堂中的引導者,應注重通過實際操作和聽覺體驗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真正魅力。舉例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演奏、即興創(chuàng)作或唱歌等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情感和沖擊。同時,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中結合音樂歷史文化、音樂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內涵。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樂的藝術價值,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他們將會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培養(yǎng)出更多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興趣,并產(chǎn)出更多的音樂作品。
長期以來,高校開設的音樂欣賞課程內容非常豐富。一些教師也意識到通過高校音樂欣賞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音樂鑒賞水平的可能性,但并沒有將教學重點放在介紹多元化音樂和相關知識上。近年來,經(jīng)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促使藝術教育開始關注本土藝術以外的多元化內容,故而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認識誤區(qū)。
國外的音樂藝術有著不同于中國音樂的特點和魅力,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對國外音樂進行詳細介紹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忽略音樂本身的民族性。音樂作為一種表現(xiàn)形式與民族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同時具有影響和引導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作用。1994年,大量西方文化影視節(jié)目進入中國市場,部分學校開始過于注重西方音樂藝術。接納多元化的民族藝術文化是正確且有意義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弱化本民族文化認同感,而只注重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很長時間以來,教師對多元化音樂教育的概念存在誤解,認為它只是傳遞西方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過于注重外國音樂教育,會導致文化氛圍發(fā)生變化。高校學生正處于三觀逐漸穩(wěn)固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不能很好地平衡各民族音樂相關文化教學和西方音樂藝術教學,那么必然會影響高校的音樂欣賞教育。
多元化音樂文化,并非相對于國內音樂文化而言的國外各民族音樂文化,而是包含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等多層面,立體化的音樂文化體系。除歌曲之外,山歌、戲曲、評書等均是多元音樂文化的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習俗所孕育的音樂,均具有獨特的內涵與魅力。譬如我國陜北激昂嘹亮的民歌、江南水鄉(xiāng)婉轉悠揚的小調、內蒙古質樸寬廣的草原歌曲等不同的音樂形式與內容表現(xiàn),才構成了多元化的音樂文化體系。除此之外,器樂的多元化亦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tǒng)的塤、絲、琴、鐘,西洋的吉他、風琴等,也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全面地理解多元化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展開教學,而不是片面地將某一音樂文化作為教學整體,忽視其他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導致一葉障目的消極教學效果[3]。
音樂教育無法脫離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和民族性格進行理解和學習。每一種民族的音樂都有獨特的特點和風格,例如俄羅斯民歌以其史詩般的宏大氣勢和細致柔美的旋律而著稱;蘇格蘭民歌大多柔情似水;意大利民歌則饒富情感,調式華麗多彩。如果我們只關注音樂的多樣性而缺少了解音樂產(chǎn)生的背景及音樂本身蘊含的民族性格,就無法真正理解和學習相關的音樂。當然,除了民族特色之外,每個民族的音樂演進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并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常用維奧爾和豎琴等樂器演奏音樂,而世俗歌曲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出自己的節(jié)奏和律動。到了巴洛克時期,音樂則更善于運用復調,多變活潑,裝飾華麗,與路易十四時期的浪漫和奢華氛圍相得益彰。如果教師在進行多元化音樂教學時,未能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厚重歷史感,也未對各種典型音樂風格的文化背景進行知識教授,就算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課程上進行多元化音樂學習,這種學習也將變得不夠深刻。
音樂欣賞課中滲透的多元音樂文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因為多元音樂文化的欣賞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操。但是在實施這一任務時,教師不能忽略一個重要前提,即強化民族文化自信。此處所謂“民族文化自信”,是指對于本國傳統(tǒng)文化、音樂文化、藝術文化的認同與尊重。
首先,強化民族文化自信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音樂文化重要性的影響。中國擁有悠久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和音樂文化,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音樂教育從事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發(fā)揚。若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中,單純強調引進外來音樂文化,不強化本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難免會引發(fā)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這樣不利于塑造更加全面的民族文化思想。其次,強化民族文化自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多元音樂文化。尊重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如果沒有這一點,就很難培養(yǎng)出能夠“比較優(yōu)秀”的審美意識,無法獲得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容易導致出現(xiàn)對外來音樂文化過分崇拜、音樂品味單調和缺乏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等情況。反之,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特性,學生會更好地駕馭多元音樂美學的判斷標準,不再將題材、曲式等進行簡單地區(qū)分,進而發(fā)掘多樣化音樂的美學內涵。總之,在音樂欣賞課中滲透多元音樂文化必須要以強化民族文化自信為前提。只有樹立文化自信心,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者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展開一次既有足夠廣度又有內涵的音樂之旅。
一方面,要引入多種風格和形式的音樂作品。例如國內民歌、小調、戲曲和國外的戲劇、嘻哈、古典等。當然,引入多種風格和形式的音樂作品時,需要注意平衡國內外音樂文化內容,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國內音樂文化層次豐富,涵蓋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現(xiàn)代流行音樂等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我國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音樂傳統(tǒng)。國外音樂文化以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及風格深受廣大聽眾喜愛,它們可以讓學生接收到全球化音樂的文化信號,了解不同文化圈里的音樂特點。教學中可以引入歐美古典音樂、搖滾樂、流行樂和電子音樂等各種形式的音樂,讓學生可以在多元化的音樂中獲得更全面和豐富的感受,擴展其音樂文化視野,加深其對國際音樂市場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對跨文化視角、跨時空維度內容的綜合引入,通過對不同地域、歷史時期甚至文化環(huán)境下的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世界上不同音樂文化形式的異同點和共通性。完善音樂欣賞課中滲透多元音樂文化的課程內容,需要教師對不同音樂風格、時期和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強調對音樂作品的多方面探討與思考。
為了在音樂欣賞課中更好地滲透多元音樂文化,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以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校方可以多頻次地組織音樂會、音樂節(jié)等活動。只有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悟各種音樂風格的內涵。開展聽音樂會等活動,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作品和表演形式,進而加深對它們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要拓寬思路,強調音樂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聯(lián)系。音樂欣賞要考慮到音樂與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如何從音樂作品中學習到對當代社會中重要事件和人群的態(tài)度與認知。因此,老師在教授音樂欣賞時也必須考慮到多元文化與當下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lián)性。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思考,擴展知識和思維視野。由于音樂欣賞是一門較為綜合的課程,涉及面很寬,需要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各種音樂風格的藝術和文化內涵,從而加深學生對美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認識,進而提高其透視力和拓寬視野的能力。
總之,音樂欣賞課程涵蓋了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內容,如何更好地滲透多元音樂文化,需要從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會活動、拓寬學生欣賞音樂的思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需要重視老師的專業(yè)性和思想素養(yǎng),建設好校內外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及學習交流的平臺,使教師不斷地完善自身教學方法。
多元化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也是豐富音樂文化教學的重要途徑。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滲透多元音樂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建議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師要深入挖掘多元音樂文化的內涵,選擇具有代表性和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教學。此外,還可以利用優(yōu)質線上資源和平臺,加強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世界音樂發(fā)展的了解。多元音樂文化的滲透是一個豐富、細致、可以不斷拓展和升華的領域,它將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音樂修養(yǎng)的提高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