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知道了”“馬上去做”……孩子嘴上答應(yīng)得很痛快,卻依舊我行我素,直到被家長再三提醒、催促甚至警告,才不緊不慢開始行動,不少家長對此又急又氣。
心理專家東玉林老師說,對家長的要求和建議,不少孩子雖然虛心接受,滿口答應(yīng)下來,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一再拖延,遲遲沒有行動,這種情況實際上體現(xiàn)出孩子自我認知的消失。孩子做事沒有計劃,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慢慢就會形成對家長的依賴。為了讓孩子提高行動力,家長要避免過度提醒,多讓孩子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
東玉林老師建議,家長可以用明確的規(guī)則代替喋喋不休的提醒,當孩子缺乏行動力的時候,首先家長要堅持“事不過三”的教育準則,不遷就孩子。第一次是正面提醒,第二次是嚴肅警告,如果第三次孩子還沒有行動,家長可以采取適當?shù)膽土P措施。通過“事不過三”的教育,讓孩子明白行動要有邊界感的道理,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其次,家長要明白“對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能力喪失得越多”的道理,當孩子光說不做的時候,家長也要堅守原則,堅定地對孩子懶散、過分依賴家長的行為說“不”。最后,家長不要過度管束孩子,當孩子行動力差時,如果家長一味高壓命令孩子,往往會讓孩子心生反感,變得愛頂嘴,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摘自《今晚報》 賈琳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