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基因”原因,或者是“放養(yǎng)”觀念所致,我家孩子從小處于散養(yǎng)狀態(tài)。那是一個校外培訓如火如荼的年代,我家孩子沒上培訓班,考試時常遭超綱題目重擊。孩子很崩潰,我和他爸兩個不上進的人卻安慰她,能學成啥樣就啥樣,不必太在意。到了中考前一學期,孩子哭哭啼啼,我們才知道是孩子認為我們舍不得花錢送她去補習,驚訝之余只好送她加入培訓大軍??恐⒆拥摹白詮姴幌ⅰ保罱K擠進深圳外國語學校,畢業(yè)后考到美國一所不錯的大學,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選修了藝術史和心理學雙專業(yè)。正當我們?yōu)楹⒆诱业健罢鎼邸倍鴼g欣鼓舞,她的華人同學卻都在質疑她家里是不是有“礦”?居然敢選藝術史,這可是很難找到工作的。我也因此在家長群里遭到群嘲,還有熱心的家長私下給我細細算賬,你這投資豈不血本無歸?
我曾在家長群里接觸到一個真實案例:某位移民美國的華裔家長,在得知兒子選擇去非洲實習時非常痛苦。兒子在常青藤學校學醫(yī),可供選擇的項目實在太多,本著安全、衛(wèi)生、舒適考慮,家長苦苦說服孩子換個實習項目,孩子卻義正辭嚴地說:“那你們認為誰的孩子應該去這種地方?!正因為落后,我才更應該去盡我的力量!”家長痛哭流涕地感嘆,把孩子培養(yǎng)成“精英”,就得做好他想要去改變世界的準備。
其實人生也好,教育也罷,都不應該庸于“精打細算”,每個人的生命要有專屬的獨立體驗。生命的結果是同一的,都是消亡,而在這短暫的一生里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最好的教育絕對不是一種投資,而是盡可能地放大孩子們的夢想,讓他們有足夠的決心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未知,從而改變世界。
(摘自《證券時報》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