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最近,我參加了一次以香與花為主題的活動,那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讓我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一旦激發(fā)出新的活力,會是何等的迷人。
到寺廟里去可以干什么?對此,似乎有著現成的答案。然而,寧波象山等慈禪寺卻以為期三天的“香云供養(yǎng)·華雨滿天——之江問道·等慈禪寺行香花藝展示匯”,打破了大家的成見。佛門一向提倡“香花迎請”,也就是以焚香與鮮花供佛。在宋代,文人士大夫把品香上升為如同書畫一樣的藝術,焚一品佳香,細細品之,既是以鼻觀進行審美,也是禪宗式的參悟。同樣,在宋代士大夫那里,插花演變成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瓶花清供”乃是日常生活中獨自的即興創(chuàng)作,是讓詩情與畫意脫離紙面,亭亭玉立于周圍的各式空間之中。那種文人態(tài)度延伸到佛教里,讓禮佛時的香事與花事也變得藝術化,在宋人精神的影響下,供香與供花既是參禪,也是在陶冶審美修養(yǎng),實際上,是在焚香與插花的過程中,通過美的途徑而獲得心靈的凈化。“香云供養(yǎng)·華雨滿天”活動正是力圖讓古典中國的審美方式重現人間,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失去了什么,過去饋贈了我們怎樣的可能性,讓我們能怎樣面對未來。
寺方邀請來自寶島臺灣的“中華花藝”藝術家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香文化藝術專業(yè)委員會攜手合作,創(chuàng)作者們花了一個月時間,將剛剛翻建的大雄寶殿布置得花影蔥蘢,裊香如縷。設計師從敦煌壁畫等歷代繪畫杰作中精心選取佛、菩薩、羅漢、天王的形象,把那些經典形象復制為巨大的畫幅,安列在殿上,每幅彩畫前,一邊是一組怒放的插花作品,另一邊則陳列著香具組合。那些香具或為明清古器,或為當代大師作品,有禮佛專用的鵲尾香爐、蓮花香爐、行爐,也有曾裝點古典生活的香獸、篆香爐、瓶爐三事等等。一件件,一組組,相伴于花影之畔,形成中國風的“裝置藝術”。整座大殿里,叢花披紛,香器凝立,高低錯落,那種清凈之美,十分感人。
千百年來,佛教在我國不斷中國化,其特質之一在于令佛教不斷地人文化。
在這樣的空間里,創(chuàng)作者們進行了“等慈禪寺行香與插花展演匯”,再現古法行香的儀軌。據傳,在晉代,道安法師創(chuàng)立了行香禮佛的禮儀,自那以后,行香曾經是漢傳佛教里頂級規(guī)格的儀式,即使帝王們也會親自行香表達虔誠。“展演匯”把往事加以再現,由香師現場焚爇一款又一款名香,然后由法師或居士依次將芬煙輕裊的香爐恭奉到諸佛、羅漢、諸天與天王的彩像前。下午,在同一場合,香文化專家主持了品香雅集,引領愛好者體味炷香、煎香之趣,辨識沉香、奇楠等名香,感受千年香事的蘊藉。當晚,這次活動的創(chuàng)作者們舉行同仁雅集,品香啜茗,交流心得。爐內琪楠煙起,韻味清遠,大殿外秋雨如注,垂檐成瀑,陶瓷藝術家王君吹簫一曲,簫聲映著雨聲,引人夢回南朝。
這是一次花影香韻的人文美學實踐,將古老的禮佛儀軌轉化為藝術展覽的現場,以美的感動催啟善與慈的悟會,是前所未有的首創(chuàng)。作為親歷者,我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沉醉在中國傳統(tǒng)綿長的詩意里。千百年來,佛教在我國不斷中國化,其特質之一在于令佛教不斷地人文化。以香事與花事之美,引發(fā)檻內與檻外之人俱生清凈之趣與智慧之心,正是古來特質在新時代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