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杰
(下諾夫哥羅德格林卡音樂學院,俄羅斯 下諾夫哥羅德 603082)
近年來,跨界這一詞匯被廣泛的應用在音樂領域的各個層面中。但是關于跨界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以及需要得到解決。若跨界被當做噱頭出現在一些創(chuàng)作以及表演環(huán)節(jié)時,不僅需要使用謹慎的態(tài)度來思考跨界當中蘊含的真諦,還需要站在跨界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將其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的教學當中[1]。管樂這一門學科在高校的音樂專業(yè)教育中占據了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多年來的發(fā)展,我國高校音樂專業(yè)已經積累了很多關于管樂教學的實踐經驗,管樂并不是我國傳統(tǒng)的樂器,而是一種外來的器樂學科,因此對于它的教學還需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改革,這樣才能更好的教學學生,而若將“跨界”融入到高校管樂教學當中能夠很好的實現其教學的改革。
雖然跨界這一詞匯在近年來變得非常流行,并且被廣泛的應用在音樂領域當中,但是其并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詞匯,在20 世紀50 年代,跨界就已經開始流行,當時很多流行歌手都會將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結合在一起,而且之后跨界也流行了一段時間。到21 世紀,跨界再次開始流行,甚至現在跨界并不只盛行在流行音樂中,其還會涉及到一些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以及一些舞蹈表演[2]。不僅一些流行音樂歌手以及新出道的歌手會使用跨界,很多在古典音樂中比較有名的歌手也會應用跨界。此時開始出現了一個問題,什么是跨界的真諦。其可以分為廣義上的跨界以及狹義上的跨界,廣義上的跨界可以認為是不同領域之間進行主動或者被動的學習和借鑒。而狹義上的跨界,又需要通過行為、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三個層面來進行詮釋。
從行為層面上看,跨界是相對主動的,其需要由某一種音樂主體主動的發(fā)起,之后進行從內而外的轉變,此轉變可以讓音樂主體從一種音樂領域徹底的轉變成為另一種新的音樂領域,而且這種轉變發(fā)生了質變[3]。比如,某一個歌手在演唱會上唱歌時,其不僅可以唱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還可以唱一些傳統(tǒng)的音樂,甚至可以唱一些民歌以及京劇等。此種跨界的轉變需要完善其自身的技術水平并進行不斷的調整,此外想要做到這種跨界轉變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過炒作可以完成的。
從形態(tài)層面上來看,跨界要求風格多變,但是同時還不能丟失其自身的傳統(tǒng)專屬特征,不能只依靠華麗的外表來進行粉飾。很多人對于跨界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可以通過華麗的包裝來改變外表的特征,從而使音樂作品中出現獨特的創(chuàng)意,以此來獲得觀眾的喜愛。但是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界,其只能被稱作是包裝方式的跨界,而不是音樂層面的跨界。表演者在表演某種音樂風格時,就需要進行符合該音樂風格的詮釋,這樣才能夠體現出音樂表演者對于音樂的尊重,也能夠從中看出音樂表演者對于該種音樂風格有深入的了解。而只依靠華麗的包裝來進行表演的音樂表演者,雖然能在當下獲得觀眾的喜愛,但是其經不起深入的推敲和品味,只是曇花一現。
從意識形態(tài)上看,跨界最重要的真諦并不是表演表面所表現出的形式,而是表演的背后所能夠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表演者只有從意識上跨越了文化層面的鴻溝,才能夠讓觀眾真正對其表演產生認同感,從而真正的實現跨界??缃缦鄬碚f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如何將其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管樂教學當中,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都很重視音樂教育,并且讓高校的音樂課程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高校管樂教育也受此影響,進行了很大的發(fā)展[4]。很多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開始主動的選擇學習管樂課程,有些學生可能會選修管樂這一課程,從而輔助自己的音樂學習。高校學生在學習管樂這一門課程時,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學習,還需要學習很多音樂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因此通過學習管樂課程,學生不僅提升了管樂方面的能力,還打下了深厚的音樂知識基礎。雖然現在高校管樂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是其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管樂學科中包含很多知識,若對其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整個課程變得枯燥,學生對其會喪失興趣,從而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管樂課程不僅需要學生記憶相關的知識,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這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有些高??赡懿⒉恢匾暪軜方虒W,因此會影響到管樂教學的發(fā)展。高校管樂教學對學生的音樂基礎有著很大的要求,但是一些學生因為從小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中小學時比較重視文化的成績,反而忽略了音樂知識的學習,從而導致這些學生缺少了深厚的音樂基礎,并導致學生的水平降低,進而影響到了管樂學科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面的輕視,很多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對管樂這一學科感興趣,但是很多高校對管樂教學并不重視,雖然其為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很多音樂課程,但是在這些課程中卻很少見到管樂課程,甚至有些高校將管樂課程設置成了選修課程。因此學生對于管樂課程的興趣無法得到滿足,從而導致學生管樂學習的水平下降。而且由于一些高校對不重視管樂教學,因此并沒有引進過多管樂相關設備,學生想要進行管樂課程的學習甚至只能通過社團,這就導致了學生無法得到專業(yè)老師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管樂學習的水平有所下降。
學生在學習管樂課程時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想要學習好管樂課程,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但是現在學生并沒有采取正確的心態(tài)學習,學生們只會在課堂上根據教師的教學學習,課下并沒有主動的進行練習,導致管樂練習時間不足,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管樂學習的水平。管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通過課堂上的練習并不能成功的學會管樂的知識,在課下時學生需要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以及記憶,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還需要積極的糾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督。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上講授管樂相關知識,還需要在課下給學生布置相關的練習以及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時也能夠積極的進行管樂的練習。
教學方法不科學,一些高校管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yǎng)并不重視,在課堂上只專注于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并且在課堂上進行大型作品的演奏,并不在乎以學生目前的水平是否可以理解,并且沒有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理解,對于管樂相關的演奏技巧也沒有進行詳細的指導。有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顧著為學生展示自己的演奏水平,反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間接會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曲子讓學生演奏。以學生目前的水平演奏這些難度較大的作品有一定的困難,最終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較慢。而且很多學生在面對難度較大的曲目作品時可能會喪失信心,從而不愿意繼續(xù)進行管樂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管樂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在教學時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積極的進行學習。
管樂雖然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了中國的交響樂編制中,但是其進行專業(yè)教學的時間卻很晚。近些年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及這些學科在民間業(yè)余考級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管樂,并且開始對管樂有正確的認識和欣賞[5]。但是不管是何種層次的管樂教學都存在著重技巧,輕理論的情況。目前管樂教學的開展已經擺脫了全面模仿的時代,因此需要將跨界理念融入到高校管樂教學中,從而形成高層次的學習方式以及結果。
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表演雖然從表面上看是比較偏向于技術層面的,但是好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表演應該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內涵以及歷史。不同的國家以及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而且由于這種文化差異,導致了其審美的不同,從而產生了多種的樂器構造以及聲音風貌[6]。教師在進行管樂教學時,首先教授學生技巧方面的知識,比如會教授學生一些指法以及口型,但是若將跨界融入到管樂教學中,從跨界層面來看,在進行教學時重點不在于技巧的教學,而在于樂器的來源以及歷史。因為跨界最終想要實現的是文化之間的轉換,在對學生教學管樂時首先需要增加學生對管樂文化的認同感,之后再進行學習,此時學生學習的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藝術。
通過跨界長時間的應用經驗可以看出來,音樂是用來相互整合以及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相互模仿以及止步不前的[7]。無論使用哪一種樂器,其都是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工具,利用這種工具創(chuàng)作出符合觀眾審美的音樂作品才能夠充分的體現出它的價值。在學習管樂時,不能只模仿西方的作品以及技巧,雖然在剛開始進行學習時,這一種方式是必須要經歷的,但是之后慢慢的隨著發(fā)展,只進行模仿已經無法滿足中國觀眾的審美,因此需要慢慢的改變,從而創(chuàng)作出能夠符合中國大眾審美的作品。只有將跨界融入到高校管樂教學中,才能夠幫助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找到一條未來就業(yè)的可行道路??缃绮粌H可以跨出去向外進行推廣以及擴張,還可以跨進來將借鑒以及吸取的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將跨界融入到高校管樂教學當中可以使其變得更加靈活多變。
師資團隊的理念和方法需要進行轉變,在目前高校的教學當中,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并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式教學氛圍,在此情形下,教師進行理念和方法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8]。管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需要在已有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上嘗試使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進行教學時還不能只重視對學生管樂技巧的教學,還需要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重視起來,同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課堂上幾十分鐘的時間將管樂的技巧以及理論知識融合在一起,從而可以同時教授給學生。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讓學生能夠擺脫一味的模仿西方的技巧以及作品,鼓勵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讓學生不被傳統(tǒng)的技能要求以及作曲配器限制,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在進行原創(chuàng)作品表演時,還需要能夠吸取他人的經驗并且仔細聽取教師以及觀眾所提出的意見,之后根據這些將自己的作品進行改良。管樂作為一門音樂學科,最終需要為觀眾進行表演,因此獲得觀眾的喜愛是對自身最大的肯定。跨界是需要經得起推敲的,不是只體現在表面形式,因此學生在將管樂與中國作品進行結合時,需要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以及探索。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能夠為學生提供其所需要的資源,并且能夠將最新的信息傳達給學生,避免學生只學習從而與時代產生了脫軌。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引進新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利用慕課平臺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會更加輕松些,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
綜上所述,跨界這一詞匯在目前的音樂領域中比較受歡迎,其本身并不是音樂形式的轉變,而是文化內涵的轉變,高校管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面輕視,學生方面錯誤心態(tài),教學方法不科學等問題,因此為了能夠使高校管樂更好的進行教學,需要將跨界融入到管樂教學中,從而實現教學的改革,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進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從而得到觀眾的喜愛,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將最新的資源呈遞給學生,保證其不與新時代脫軌,只有這樣才能在跨界的幫助下,更好的進行高校管樂教學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