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英
【摘 要】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對元代景德鎮(zhèn)地區(qū)創(chuàng)燒的一種白釉瓷的統(tǒng)稱,其胎體敦厚、色白且微微泛青,與鵝蛋圓潤色澤相似,由此而得名。元代卵白釉瓷器是我國瓷器文化中的瑰寶,因作工精巧、釉層較厚、胎體潔白致密且外型典雅大方、富有東方神韻與傳統(tǒng)美學思想,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工藝價值與觀賞價值。文章以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特點為研究焦點,簡要介紹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的來源,重點從工藝、器型、紋飾、款識和釉色五大方面分析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的特點。
【關鍵詞】元代;卵白釉瓷器;藝術特點;工藝特點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060—03
元代在我國歷史中雖然延續(xù)不足百年,但其制瓷工藝卻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元代時期不僅繼承與發(fā)展了宋代各大窯系的制瓷工藝,而且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創(chuàng)新。享譽全球的青花瓷、釉里紅、鈷蘭等高溫色釉都始于元代。在高超嫻熟制瓷工藝、開放性文化觀念的支持下,元代瓷器出現(xiàn)了新品種——卵白釉瓷器,潔白潤澤的胎體、典雅獨特的器型,既體現(xiàn)出元代“以白為吉”的文化理念,又突出元代制瓷工藝的輝煌成就。但元代卵白釉瓷器并沒有如青花瓷、釉里紅一般成為主流瓷器品種,高品質(zhì)、高觀賞性與藝術性的卵白釉瓷器十分匱乏,研究成果明顯不足。
一、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的來源
樂安縣博物館藏有四件元代卵白釉精品瓷器,1983年12月30日,民工李水龍于縣城北門物資局基建工地取土時發(fā)現(xiàn)一處窖藏瓷器,其在收工后取回3件并送至縣博物館??h博物館高度重視該處窖藏瓷器,指派相關的技術處理人員到現(xiàn)場查看并進行搶救性保護。工作人員到場后發(fā)現(xiàn)該處窖藏瓷器被破壞嚴重,為避免后續(xù)施工擾動窖藏瓷器周邊土壤并造成二次損壞,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器物與余土遷往他處進行專業(yè)性的保護。后縣博物館人員取出幾件較為完整的器物送至江西省博物館進行鑒定,省博物館工作人員余家棟同志經(jīng)過專業(yè)化鑒定,從器形、款識、胎體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這幾件器物為元代樞府瓷器。隨后,省文物工作隊與縣博物館合作,對工地內(nèi)窖藏瓷器進行深入、細致與全面的挖掘。1995年5月下旬,國家鑒定組耿寶昌、張浦生等在江西省博物館將物資局基建工地出土的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
二、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基本情況
元卵白釉樞府款印花飛雁紋碗:高5.8厘米,口徑18.2厘米,底徑5.3厘米,重408克。撇口,即口沿明顯外撇,淺弧壁。圈足較矮,延續(xù)宋代時期器物的燒制特點;釉層較厚、胎質(zhì)潔白細致且微微泛出青色,內(nèi)外施卵白釉,釉色呈失透狀,與鵝蛋之色澤極為相似。纏枝牡丹紋樣處于內(nèi)壁,采用拍印工藝,紋飾分布內(nèi)壁一周。內(nèi)部底部紋飾為雙雁、祥云,雙雁展翅飛翔于祥云間。碗內(nèi)壁底部印有“樞”“府”二字,兩字相對。從其款識可看出此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由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zhèn)定燒,品質(zhì)佳、外形與色澤美,在新加坡、意大利等地展出后便獲得當?shù)赜^眾的青睞。
元卵白釉福祿款印花碗:高3.7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4.3厘米,重172克。該器物為敞口,接近口沿處逐漸開闊寬敞,淺弧壁;矮圈足,胎質(zhì)、釉色與元卵白釉樞府款印花飛雁紋碗相近,內(nèi)壁同樣為纏枝牡丹紋飾,紋飾間印有楷書陽紋“福祿”二字。
元卵白釉印花斗笠碗: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3.3厘米,重133克。該器物為敞口,淺弧壁。矮圈足,胎質(zhì)、釉色、色澤以及釉面與元卵白釉樞府款印花飛雁紋碗相似。碗內(nèi)壁壓印連續(xù)回紋花邊,圍繞內(nèi)壁一周,以鳳凰與蝴蝶圖案作為紋飾,紋樣精美、規(guī)整且清晰。碗底圈足印有墨書“德星”二字。
元卵白釉福壽款印花碗:高4.3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4.5厘米,重189克。該器物為敞口,淺弧壁。矮圈足,胎質(zhì)、釉色、色澤以及釉面與元卵白釉樞府款印花飛雁紋碗相似。碗內(nèi)壁拍印纏枝牡丹紋樣,繞內(nèi)壁一周,紋飾空隙間印有楷書陽文“福壽”二字。
三、元代卵白釉瓷器的主要特點
(一)卵白釉瓷器的工藝特點
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宋代青白瓷通常采用匣缽單件仰燒法,此種制瓷工藝下,器物通體滿釉,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器物胎體、釉面的質(zhì)感與色澤。在材料上,宋代青白瓷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胎中氧化鋁含量增加,提高了胎體的燒成溫度,避免器物在焙燒過程中變形,也使器物由軟質(zhì)瓷轉變?yōu)橛操|(zhì)瓷,也使得釉層加厚、呈乳濁狀態(tài)。元代卵白釉瓷器的燒制工藝水平較宋代青白瓷更高,通過對胎體成分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元代卵白釉瓷器的白瓷胎中二氧化硅含量降低,氧化鋁的含量提升,原本的二元配方也改良為高嶺土、石英、水云母、莫來石、長石等。從顯微結構來看,卵白釉瓷器內(nèi)材料的顆粒較小,表明在燒制時對瓷石的用量減少,對原材料的處理也更為精細,少量高嶺土的加入使得卵白釉瓷胎在燒制中發(fā)育較好,變形量較小,質(zhì)地更加致密與精細。與此同時,宋代青白釉中氧化鈣含量較高,可燒制出透明的玻璃釉,而元代卵白釉中存在殘留的石英、鈣長石等,使得卵白釉在外觀上呈乳濁狀。加之釉配方中釉灰用量的減少、釉石用量的增加,使得元代卵白釉的釉層較厚。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宋代青白瓷制瓷工藝之上通過更改釉料配方以改變釉色、胎質(zhì)。元代卵白釉瓷器在燒制中以還原鐵為著色劑,燒制的溫度在1300攝氏度左右,在該溫度條件下還原鐵反應不完全,對鐵元素的處理不徹底,因此釉面并非純白色,而是色白且微微泛出青色,與鵝卵顏色相近,因此被稱為卵白釉瓷器。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釉色均呈失透狀、色白微青、胎體厚重、胎質(zhì)潔白致密,這也反映出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制瓷工藝特點[2]。
(二)卵白釉瓷器器型特點
從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器型來看,器型典雅、較小,或為敞口,或為撇口,唇沿較薄,腹體淺而寬,平底,圈足較矮。帶紋飾的卵白釉瓷器多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價值,一般為器皿中的盤、碗、杯等。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均為印有不同紋飾的碗。四件瓷器中重量最高為408g,最低為133g,可見器形小巧,屬于用器一類。在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的形制上有著上大下小的特點、口徑均大于底徑。在我國古代天為尊,可見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天地觀念。但除了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之外,也有部分瓷器為大足,此類瓷器則更具實用性,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也與館藏瓷器有所不同。四件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均為矮圈足。從宋代時期開始,我國瓷器的圈足開始變矮,元代在延續(xù)宋代瓷器之風格、燒制工藝、審美取向的同時也對制瓷工藝理念等進行了創(chuàng)新。元代卵白釉瓷器圈足較矮,從器型上看可以減少材料用量、降低瓷器燒制的成本,且矮圈足可以提高器形的穩(wěn)定性[3]。
(三)卵白釉瓷器紋飾特點
元代卵白釉瓷器紋飾有著“內(nèi)有外無”的特點,即紋飾一般在器物內(nèi)壁、內(nèi)底。四件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紋飾圖案、布置形式等雖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為器物內(nèi)部紋飾。此種有別于常規(guī)的紋飾表現(xiàn)手法實則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觀念為:“內(nèi),在天之靈可俯視;外,凡人之目可正視?!蓖獠繜o紋飾,內(nèi)部印有紋飾,體現(xiàn)出元代卵白釉瓷器的特性。與此同時,元代卵白釉瓷器分為精、粗兩大類,精致的卵白釉瓷器大多印有紋飾。館藏四件卵白釉瓷器均為精細的制品器。卵白釉瓷器的紋飾以纏枝蓮、纏枝牡丹、菊花瓣、蝴蝶、祥云與鳳凰、祥云與仙鶴等,印花多數(shù)渾圓,有著朦朧的美感,所印紋飾有著象征、比喻等意義,如菊花瓣寓意長壽;云鳳一般用于供奉元代皇室;纏枝蓮則寓意婚姻幸福美好;纏枝牡丹則寓意富貴榮華。四件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紋飾分別為纏枝牡丹、云雁;纏枝牡丹;鳳凰、花蝶;纏枝牡丹,是較為傳統(tǒng)的元代卵白釉瓷器紋飾[4]。
(四)卵白釉瓷器款識特點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統(tǒng)一王朝,統(tǒng)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與其他時代漢人政權相同,整個社會有著明顯的階級層級,元代卵白釉瓷器有等級之分,而器物的款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使用者所處的階級。
等級最高、制作最為精美的卵白釉瓷器,是以皇帝為首的宮廷御用器。從工藝特點、器形來看,此類卵白釉瓷器端莊典雅、敦厚美觀、大方精美,胎體潔白致密、制作精巧,釉層厚但不重,在乳濁狀態(tài)下有著輕盈之感,溫潤的釉面如同美玉一般折射出璀璨光澤,在燒制時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為燒制宮廷御用器會不斷改良釉料的配比,經(jīng)過多次嘗試并從燒制出的器物中選取最能體現(xiàn)宮廷藝術特質(zhì)、封建統(tǒng)治者意志與思想的器物。從紋飾上來看,宮廷御用器紋飾以龍鳳紋樣為主,款識有“福壽”“萬壽”“福祿”“太禧”等。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中,元卵白釉福祿款印花碗、元卵白釉福壽款印花碗分別印有“福祿”“福壽”款識,極有可能為元代皇室的宮廷御用器。
元代卵白釉瓷器也包含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由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燒制,燒制工藝為:在器物內(nèi)里,趁著坯體尚濕潤時,用模子壓印出纏枝蓮、纏枝牡丹等花卉紋飾,在紋飾之間或器物內(nèi)底印有“樞府”二字。此類卵白釉瓷器燒制規(guī)模較大,使用范圍較廣,因此也將元代卵白釉瓷器成為“樞府瓷”。但此種命名方式有失偏頗,縮小了卵白釉瓷器的空間,因此用卵白釉命名已經(jīng)成為共識。四件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中,元卵白釉樞府款印花飛雁紋碗便屬于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
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元代親王、貴族等身份顯赫的人群與家族也可通過一定途徑定制卵白釉瓷器。在紋飾上與宮廷御用瓷器不同,宮廷御用瓷器紋飾為五爪龍紋,而貴族與上層社會用的樞府瓷紋樣一般為三爪龍紋、四爪龍紋。在款識上除宮廷御用器款識之外,貴族與社會上層人群可以定制款識,如“王”“玉”“德”等。也有部分卵白釉瓷器無銘款,但紋飾瑰麗精細、器形美觀大方,也屬于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四件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中,元卵白釉印花斗笠碗便極有可能處于此類樞府瓷[5]。
(五)卵白釉瓷器釉色特點
據(jù)成書于元文宗時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書耶律文正王》傳記載,元朝確有“國俗尚白”的風俗:“己丑,太宗即位……諸國來朝者,多以冒禁應死,公(耶律文正)言:‘陛下新即位,愿無污白道子。從之。蓋國俗尚白,以白為吉也?!痹寻子源善鞯漠a(chǎn)量高于同時其紅釉、藍釉瓷器,主要原因在于元代“國俗尚白”,潔白且無瑕疵、色澤均勻無開片的卵白釉瓷器成為元代皇室宮廷瓷器的首選。元代青花瓷同樣盛行,既可以作為商品用于貿(mào)易,又可以觀賞。而敬奉祖先,元皇室依然會選擇單色釉,以卵白釉為主。在國家習俗與統(tǒng)治階級理念的影響下,民間也以白為美、以白為吉。除了宮廷御用瓷、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之外,元代卵白釉瓷器中還包含普遍商品用瓷。明初曹昭撰寫的《格古要論》中記載:“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白且潤尤佳……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nèi)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者,足大素者,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辈苷言u價元代之瓷器,將青花、藍釉等視為“俗”,而以溫潤如玉、素凈淡雅等詞匯形容卵白釉。元代卵白釉釉色白且泛青,與其燒制工藝、釉料配比有關,也與當時的審美觀念等息息相關。品元代卵白釉瓷器,可知元皇室之統(tǒng)治思想,卵白釉瓷器作為瓷器史上的瑰寶,也是元代短暫歷史的載體。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皆為精品,釉色乳濁而不透,制作規(guī)整、品質(zhì)優(yōu)良,獨特的色澤裝飾以多樣的紋樣,因乳濁釉故而紋飾不清晰,給人以溫潤之感,打造出朦朧美感。不僅如此,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釉色的特點以及其象征意義,也為元代歷史研究、瓷器藝術研究等提供了寶貴資源。
四、結語
館藏四件元代卵白釉瓷器皆為精品,制作工藝精良、釉料配比得當,體現(xiàn)出元代制瓷工藝的輝煌成就,也凸顯出元代制瓷工藝對宋代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館藏瓷器器形美觀、小巧,矮圈足可節(jié)省用料、增強瓷器的穩(wěn)定性,多樣化、體現(xiàn)階級性并且具有象征意義與濃厚文化氣息的紋飾增強了卵白釉瓷器的藝術表現(xiàn)力。不僅如此,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為宮廷御用瓷、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反映出元代的社會階層。似鵝卵殼般的釉色溫潤如玉、呈乳濁狀、潔白致密、精巧別致,給人以淡雅、高潔、莊重、素凈之感。館藏元代卵白釉瓷器特點鮮明,是瓷器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高度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余金保.湖田窯“玉”字款卵白釉五爪龍紋高足杯年代考[J].華夏考古,2022(3).
[2]楊軍林.“玉”字杯與“太禧”盤:論元代御用瓷遵循的設計制度[J].陶瓷,2021(7).
[3]薛冰.卵白釉與甜白釉的工藝分析以及鑒定要訣[J].中國陶瓷工業(yè),2020(4).
[4]陳建輝.元代景德鎮(zhèn)民窯仿官樣相關問題探析——以元代景德鎮(zhèn)卵白釉瓷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5).
[5]楊君誼,滿澤陽.“浮梁瓷局”產(chǎn)品分期及相關問題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