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秀(江蘇:常州經開區(qū)橫林小學)
小學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在立德樹人背景下,要保證小學生健康生長發(fā)育,就要幫助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小學科學課程應以食物的本體知識為基礎,強化小學生對食物及其制作和食用方法的認識與實踐,同時納入食物生長、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為保證科學活動和食育的高質量開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校應創(chuàng)立食育基地,組織食育教學活動;構筑食育講堂與工坊,引導家長參與。挖掘社會食育資源,拓寬小學科學課活動空間,通過制訂科學的成長方案,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此,本文以小學生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對食育主題在小學科學課開展的意義和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飲食教育與小學科學教育密切相關。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食育,能幫助小學生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因此,教師應把握好小學階段這一黃金時期,通過開展多元化的科學活動,適時地滲透食育主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小學生今后的健康發(fā)展,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廣大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小學生健康和快樂地成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更加關注小學食育工作。在小學科學中開展食育,不僅可以拓展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同時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生活習慣與禮儀,發(fā)展小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
1.在科學課程建設中融入食育
聚焦落實“五育并舉”,做立德樹人先鋒,積極探索食育系統(tǒng)化課程體系,呵護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將食育融入科學課程,以食物為載體生成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讓小學生了解飲食藝術、餐飲文化、創(chuàng)意美食,加深對自然科學的熱愛,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創(chuàng)建小學科學課程以食育為主題的系統(tǒng)化教學。
新的歷史時期,廣大教師和家長已經充分認識到小學科學和食育工作的重要性。為了將科學教育與食育工作的效果切實發(fā)揮出來,應有機融合科學教學工作和傳統(tǒng)的食育工作。這樣不單單能讓小學生在科學實踐中學習到與健康有關的知識,還能為小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助力。為了引導小學生認識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教師也可將與保育保健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科學課程日常教學中,使小學生掌握更多的自我保護方法,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妥善管理。
圍繞立德樹人核心,樹立食育新觀念。小學科學教育要立足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膳食這個基礎,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食育融合”的工作思路,把德育作為食育工作的核心,進一步弘揚食知、食操、食禮、食趣的育人理念和貫穿終身、全社會參與的“大食育”觀,真正讓食育與五育融合發(fā)展,做到以食育德、以食啟智、以食健體、以食立美、以食促勞。
2.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食育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課堂教育占比最大,教師在開展食育時,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科學課堂上讓小學生認識到基本的食物種類,擴展知識面。同時,也可以結合小學特有的科學種植教育,抓住小學生普遍的好奇心理,開辟一些特色的種植區(qū),讓小學生理解食物是怎么來的。通過植物的生長讓小學生認識到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中哪些植物的根莖可食用、哪些植物的果實可食用等。同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參與到科學課種植活動中去,讓小學生親自灌溉、除草、施肥等,體會種植植物的艱辛,通過多種維度,不斷豐富小學生對食物、食品的認識和理解,在培養(yǎng)小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督促小學生節(jié)約糧食。在具體的實施上,教師可以結合當地氣候特征,在班級開辟一塊種植角,種植一些黃瓜、草莓等小學生愛吃的食物,合理地讓小學生參與種植活動,每天安排小學生給植物澆水等。待植物成熟之后,可以分給班級的小學生,讓小學生體會種植植物的樂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小學生體會植物種植的艱辛,讓小學生珍惜食物,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3.設置互動教學內容
在新課改之后,科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主動幫助小學生去分析知識內容。教師用小學生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不要用成年人的觀點去看待問題,運用小學生的思考模式,幫助學生分析科學問題。通過提高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個人特長和潛力,導致他們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創(chuàng)設出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環(huán)境,以便讓他們更好地思考。通過這種指導方式,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在教學科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植物的概念,然后是如何觀察一棵植物,最后將校園里的植物都牢牢記住。在教學本單元的時候,教師要對植物進行詳細講解,以增強學生對植物的理解,為學生之后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教師應該認真?zhèn)湔n,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科學探究來解決與植物相關的問題,并且適時滲透食育,讓科學課與學生的日常飲食息息相關,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思考問題。通過分層梯度設計,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小組討論,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分享自己的觀點。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和分析,學生不僅能夠獲得成就感,還能激發(fā)對學習和思考的熱情。
1.開發(fā)“食育勞動實踐基地”
為了更好秉承“以食育人”的教育理念,小學科學課教學要積極開發(fā)“食育勞動實踐基地”,利用綠色種植園、蔬果采摘園、校外食育基地等,對學生從感官、實踐、知識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的食育,為他們提供食育學習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中學習到與“食”相關的知識,親近自然,感恩自然。通過食育活動,學生感受生活、感知生命、感恩擁有,學會付出和收獲、學會得到和珍惜、學會回報和感恩。
2.開展安全性強的食物制作活動
根據目前教育部的新要求,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會獨立做幾樣菜。為此,小學科學教學工作應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以保障小學生今后健康發(fā)展為基石。開展食育要貼合小學生的基本生活,為此,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安全性強的食物制作活動,如,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烘焙,制作幾樣簡單的點心,讓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感受食物的制作過程,通過體會做飯的辛苦,明白每一顆米都來之不易。將簡單的說教轉變?yōu)樾W生自己動手體驗,為小學生身體健康、習慣養(yǎng)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在夏天,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制作一些涼糕等安全、易上手的食物。將學生合理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涼糕,教師從旁引導。在此過程中,學生既鍛煉了交流溝通能力,也體驗到食物的制作過程,培養(yǎng)了綜合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也是教師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教師在準備食材時要特別注意,一定要選取合適新鮮的食材。在小學生制作食品時,教師也要重點關注,避免小學生誤食,同時,對成品進行把控,對一些失敗品杜絕讓小學生食用,以免損傷身體。
1.開辟種植園
對小學生來說,環(huán)境教育也是值得重視的一部分。營造一個良好的食育環(huán)境可以讓小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引導。為此,學??梢愿鶕嶋H情況,合理開辟一個小的種植園,以便讓小學生種植和觀察,直觀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也可以讓小學生看到自己日常的食物都是從哪兒來的。教師也可以根據學校所種植的植物,讓小學生了解多吃蔬菜可以有效補充維生素等,避免小學生挑食偏食。同時,在宣傳方面,教師也可以合理利用園區(qū)空間,在走廊、教室內放置一些可食用植物,讓小學生做種子發(fā)芽的記錄、繪畫,也可以放置一些手抄報和宣傳畫等,讓小學生時時刻刻感受植物的生長,從而有效加深對健康、營養(yǎng)食品的了解。幫助小學生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引導他們不偏食、不挑食,盡量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為此,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制作一些有關節(jié)約糧食的手抄報,掛在班級的墻壁上,既可鼓勵小學生繪畫興趣,又可讓學生在手抄報的繪畫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教師可以安排小學生輪流給植物澆水,讓小學生切身體驗種植,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2.密切家校合作
教師應當注意,食育并不僅僅靠教師,更需要家長的配合。為此,教師應當積極和家長溝通,在家庭活動中穿插食育,從而促使學生處于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利于小學生的成長。另外,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參觀農貿市場,認識更多的食物,了解食物的生長過程;與學生一起走進學校食堂,觀看食堂阿姨的辛苦工作,了解烹飪的辛勞不易;啟發(fā)學生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對食物的喜愛,開展食育美展活動。當然,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熏陶學生,更希望一個學生能帶動一個家庭,讓更多人參與到食育活動中來。
1.轉變教師教育理念
在構建小學生評估體系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觀念,擴大自己的教育空間,更新自己的教育評估觀念。將小學生科學教育和食育的陣地擴展到家庭。教師和家長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捕捉和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逐步指導他們在充滿信心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在愉快的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讓他們在充滿信心和進步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健康。
2.開展合作學習評價
教師在小學科學食育教學實踐中,應積極探索和應用合作學習,以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合作評價是合作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梢圆捎眯〗M評價、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合作過程和合作結果。通過評價,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發(fā)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給予相應的鼓勵和指導。教師在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小實驗或觀察任務,讓他們在觀察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同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措施,如表揚、獎杯、獎章等,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進來。這樣,學生就能夠真正深入地體驗觀察和探究的過程,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學科知識。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小學科學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也不斷更新。當下適應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教育,教師應積極將食育引入小學科學教學中,主動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和小學生共同舉辦一些食育主題教育的活動。同時,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小學階段的食育主題活動,并非給小學生簡簡單單地上一節(jié)食品課或者制作一次食品,食育是一個需要教師長期堅持的任務,甚至不只需要教師的參與,更需要社區(qū)和家長聯動參與,從而從多方面、多維度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