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禹治水后下至春秋,千余年黃河無水患,實際古文獻已記“商侯冥治(黃)河”“冥勤其官而水死”,時代應該在夏代,商朝都城常近黃河,屢次遷徙,可能與黃河泛濫有關。商代甲骨文已有占卜為災與否及祭河的記事。
到西周時有的河流上已有相當規(guī)模的堤防,春秋時又逐漸增加。公元前655年,春秋五霸,以齊桓公最盛周王室內(nèi)訌,齊桓公聯(lián)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后齊桓公九合諸侯,于公元前651年,于葵丘(今河南民權)會盟,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訂立盟約,其中一條規(guī)定“無曲堤、毋壅泉”。這說明當時已有大量堤防,有很多是不合理的,盟約規(guī)定禁止修建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堤防,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搞邊界阻水工程,是為最早解決水事糾紛的條例。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