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 重90.5克
《清史稿·日意格德克碑傳》記載:“日意格初亦參防戰(zhàn),繼以船政著勞……茲數人者,受官職,易冠服,或原隸國籍。食其祿者忠其事,實有足多,故并著于篇。”該段文字中提及的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與中國近代船舶工業(yè)發(fā)展的一段重要歷史——福州船政局息息相關。不久前,P C G S上海辦公室迎來了一位“貴客”—— 一枚清代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而該枚金牌最早的主人便是參與了福州船政工程的法國木工工程師馬益識(M a r z i n)。時隔百年之后,品賞這枚手工制作的精美金牌,我們似乎重新觸碰到了歷史,揭開了塵封的往事。
這枚金牌為清洋務運動早期獎牌,按照歷史記錄系用純金制成,每枚重四兩三錢,實測重9 0 . 5克,手工打制,制作精美。金牌正面鐫刻“大清御賜金牌”六個楷書大字,配以立體感極強的二龍戲珠圖案,龍系四爪飛龍,頭側向火珠,十分靈動。金牌背面鐫刻“福州船政成功”六個楷書大字,配以一對如意祥云圖案。該金牌的工藝水平反映出了清朝同治時期黃金鏨刻工藝的極高水準。經過P C G S評級師專家團隊的鑒定,此枚金牌最終獲得M S64的分數,目前為該品種的冠軍分,價值不菲。
相較于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高居不下的市場價格,更吸引人的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價值。
18 6 6 年6月,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在福州向朝廷上了兩道奏疏,陳情自主造船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在第一道奏疏里,他分析了鴉片戰(zhàn)爭后的國家局勢,認為“ 江南大利,在水不在陸”;在第二道奏疏里,他進一步說明,在西洋各國堅船利炮橫行中國江海時,“ 我尚無之,形無與格,勢無與禁,將奈之何?”的困境。此時,洋務運動已經持續(xù)了六年時間,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早已率先創(chuàng)辦軍械所和機器局來試造堅船利炮,其中最主張要專門設局造船的大臣非左宗棠莫屬。然而,許多人對制造輪船持有異議。他們之中有的人以為,造船學習西洋技藝會使人誤以為孔孟之道為無用之學,屆時會造成人心解體,導致國破家亡。有的人則以為,與其自己造船,不如購買或租借外國輪船,如此一來既可以現買、現借、現用,達到快速御敵的目標,還不必耗費過多人力、財物與精力。針對這些觀點,左宗棠一一進行駁斥。最終,在左宗棠的堅持下,朝廷批準了他可以設局造船的構想。
同年10月,在經過多方考證后,福州船政局在福州市馬尾區(qū)一帶正式破土動工。作為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的造船廠,福州船政局成立的目的不僅在于實現自主建造先進戰(zhàn)艦,還致力于培養(yǎng)海軍人才、建立中國新式海軍。憑借抗擊太平天國時期的淵源,左宗棠選擇聘請常捷軍中的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擔任正監(jiān)督和副監(jiān)督。為了防止洋人技師利用“治外法權”來抵抗福州船政局的約束,左宗棠與日意格就此進行了約定,讓他們放棄“治外法權”。日意格表示:“我們來為中國政府工作,我們沒有放棄我們作為法國臣民的權利,但我們不再尋找通常已到這些國家居住的法國人的那些條件(治外法權)。”
實際上,在朝廷同意建設福州船政局的時候,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在出發(fā)前,他力薦丁憂在家的江西巡撫沈葆楨接手負責船政事務(據資料顯示,左宗棠在奏疏中指出“非葆楨莫能任”)。
清代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經評PCGS MS64,為該品種的冠軍分。
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
時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
為了建設福州船政局,朝廷設法從閩海關中每月撥經費5萬兩作為日常費用。在沈葆楨和日意格的通力合作與努力下,福州船政局極其高調地興辦了起來——從機器到造船木材皆從國外高價進口;鑄鐵、輪機、儀表等各種工作都分別設廠,并專人專營;大量引進外國技術人員,僅開辦之初就有多人從歐洲來到中國,包括教習8人、工頭13人、工人30人……
雖然船材來自外國、煤炭購買自南洋、所有采購全是“肥缺”,但一直以來,沈葆楨“兩袖清風,堅明約束”(清史稿語)。據資料記載,他在任職期間曾遇到閩浙總督下屬的干擾,但其選擇以軍法斬之。
日意格、德克碑于1866年10月簽訂的技術引進總承包合同(中國史料稱為《合同規(guī)約》),共分為14款。該合同明確了技術引進工作的時限和目標,以及總承包人的責任等內容(注:此圖來源于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沈葆楨將聘請來的各層級洋匠分配到相應車間,對中國工人進行培訓。教學方法采用洋匠演示、中國工人模仿的方法。等到一定階段后,轉變?yōu)橛裳蠼持鞑僭O計、中國工人自己建造,如果中間出現問題,再由洋匠指導,直到中國工人學會為止,力求讓洋匠傾囊相授,中國工人盡數吸收。雖然技術人員來自法國等列強國家,但是日意格等人帶頭放棄自身特權,并嚴格約束洋員,如果有法國洋技師不服管理,堅決按照合同辭退。對此,沈葆楨也以一種堅決的態(tài)度頂住來自法國領事館的壓力。
后來沈葆楨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丁憂,朝廷中便有人以各種理由要求停辦福州船政局,沈葆楨則上奏疏力爭:“自強之道,與好大喜功不同……且洋員合同不能廢,機廠經營不可棄?!焙髞砩蜉針E復職,福州船政局的所有建設項目也終于完成。
在沈葆楨、日意格的苦心經營管理下,福州船政局成效頗豐。18 6 8年,船政局制造出第一艘15 0馬力火輪船,即著名的“萬年清號”?!叭f年清號”可載重4 5 0噸,航速10節(jié),附鍋爐兩套。雖然相較之西方國家尚屬落后,但仍是中國工人與西方技術人員共同合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軍用輪船。
18 7 0年至18 74 年,又有8艘相似的火輪船從福州船政局駛出,建造工期也越來越短,而這也意味著工匠們的技術越來越來純熟。18 71年,該局更是建造出號稱清朝最大兵輪之一的“楊武號”,其排水量高達15 0 0噸,2 5 0馬力,裝有鋼炮9門,后被收編入福建水師艦隊。
馬益識在福州船政局工作期間設計的圖紙
左?在福州船政局工作期間,木工車間木工工程師馬益識(Marzin)(照片左二橫臥者)獲大清御賜五品頂戴,賞金牌(即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右?普羅斯佩·日意格,法國洛里昂人,曾在法國海軍任職,后被左宗棠聘任為船政正監(jiān)督,管理外國技術團隊參與船政建設。(圖片來源: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1874年,中外合作的合同期滿。經過沈葆楨上奏,朝廷嘉獎參與建設福州船政局的所有有功洋技師。木工工程師馬益識獲得了五品頂戴及金質獎牌,同年,馬益識也結束了他在中國工作與生活的歲月,返回法國。
福州船政局在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它嘗試摸索自主建造近代化軍工;創(chuàng)辦的船政學堂率先引進了西方自然科學教材與教育制度,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人才;派出大批留學生,讓他們有機會接觸西方先進物質與精神文明,學成歸國后再用自己所學影響中國社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左、沈二人力排眾議的努力下,日意格、德克碑等西方軍事人才可以在數十年的時間里,領導眾多西洋技術人員、工匠,在船政局的建設與運營中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時至今日,福州船政局馬尾船廠已發(fā)展成為福建省馬尾造船廠并運營至今。而這枚清代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賜金牌也在今日向我們講述了一段百年前中國與外國合作共贏、開創(chuàng)性地引進近代船舶工業(yè)的故事。(注:本文文字資料、圖片均由PCG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