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西安工程大學體育部 陜西西安 710048)
滑雪、冰壺等一系列運動,在北京冬奧會的影響力之下逐漸火出圈,真正對民眾生活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體育競技及其背后的體育精神,乃至北京冬奧精神,能夠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映射,以強大的精神動力驅動運動者,對其身心的發(fā)展起到幫助。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需求來看,在個體化挑戰(zhàn)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學生們團結起來,凝聚起來,消除個人主義的濃重印記,使他們認識到集體主義的重要性,是當代思政教育的關鍵難題。北京冬奧精神的存在無疑為思政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立足點與突破口,探索冬奧精神的內涵,能夠使其對大學生的成長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使他們逐步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用之才。
北京冬奧精神最關鍵的價值在于,強調和平與友誼的重要性,倡導通過體育交流來促進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冬奧會作為全球性的盛會,其本身就能夠為來自不同國家、種族、文化背景的運動員們提供同臺競技的環(huán)境,在冬奧會的氛圍中,運動員們超越國界、超越政治,以公平、誠實、友誼為原則,竭盡全力去追求卓越的競技表現(xiàn)。這種精神將體育與政治分隔開,強調人類在體育競技之中的友好關系,同時將不同國家與民族團結在體育運動的共同熱情之中[1]??傮w來看,北京冬奧精神鼓勵著全球人們用體育交流與對話來化解分歧,并希望于此共同構建和平穩(wěn)定的世界。
客觀來看,北京冬奧組委積極倡導低碳的出行理念,鼓勵大眾乘坐公交、地鐵或采用共享出行的策略,降低個人用車量,以此達到減少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的目標,從效果來看,在各個場館和比賽場地之間所設立的公共交通線路,著實能夠為運動員和觀眾提供相當便利的出行方式[2]。需要注意的是,冬奧的綠色環(huán)保并非“自我陶醉”,相反,北京冬奧組委還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環(huán)保教育活動,希望能夠借助冬奧會這一全球盛會,向各國家地區(qū)普及環(huán)保知識,增強公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以此宣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號召人們共同參與環(huán)保行動,共建綠色、生態(tài)友好的人類社會,這種追求早已超過了國別的限制,是人類社會中極具價值的倡議。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低碳出行,還是綠色環(huán)保的倡議,都是建立在社會責任的大基調之上的,因而冬奧精神也更加關注大學生等社會個體對社會事務、社會環(huán)境維護的參與度,從這一點上來看,其與高校思政教育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二者之間也就能夠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
從實際效果來看,北京冬奧會作為一項知名盛會,其吸引力不容小覷,在冬奧會的驅動下,以冬奧會為核心的文化傳播系統(tǒng)也得以建成,這也使得冬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在此背景下,冬奧會變成了一個匯聚全球不同文化的平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帶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在比賽和交流中,也擁有了更多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機遇,更容易形成尊重、包容的文化及交流氛圍。在體育運動本身的領域內,北京冬奧精神強調體育的文化價值,倡導將傳統(tǒng)體育文化融入現(xiàn)代冬季運動,在舉辦冬奧會前,我國已然在積極推動冰雪運動的普及與發(fā)展,鼓勵民眾參與冰雪運動,同時也將傳統(tǒng)冰雪文化與現(xiàn)代體育精神相結合,借此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3]。
在黨的二十大的要求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然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導向,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的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從思想上保證人才能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高校思政教育更要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個人成長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綱領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制訂完善的教育方案,以全面的課程設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接受正確的價值引導。
需要注意的是,價值觀教育同樣需要以實踐的方式完成內化,要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方式,幫助學生親身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實踐要求,增強他們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4]。
除此之外,對于學生而言,師者始終能夠成為其榜樣,思政教育就需要樹立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先進典型,向學生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形象,激勵他們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來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而言具有關鍵作用,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才能夠正確對待人生的選擇和發(fā)展,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從內容上剖析,文明、和諧、平等、公正等一系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品質,都緊緊圍繞著和平這個核心概念,和平不僅是構建當代民眾道德品質、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基準,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支柱。也正因如此,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也要抓住“和平”這個核心,以體育競技精神為媒介,為教育實踐提供適配性較強的參照,最終促成教學效果的提升,實現(xiàn)學生由青年學生向友愛的社會公民、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身份的蛻變。
總體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體系,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它所強調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與北京冬奧精神歡迎、包容、友善的價值內涵之間擁有較高的集合度,這也使得北京冬奧精神能夠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5]。
富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目標,北京冬奧精神也在國家富強的背景下產(chǎn)生,冬奧會不僅僅是體育盛會,更是展現(xiàn)國家綜合實力和發(fā)展水平的一次機遇。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能夠展現(xiàn)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家形象,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的內涵,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活的教材”。與此同時,友善與和諧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與北京冬奧精神所倡導的尊重、理解和團結,推動國際友好合作存在天然的聯(lián)系。冬奧會期間,我國始終都在為世界各國的運動員提供便利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向外傳遞友善和諧的中國形象,這種行為無疑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和諧理念的生動詮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北京冬奧精神在共同價值追求方面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北京冬奧精神不僅是冬奧會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成果的關鍵體現(xiàn),通過這一國際性的體育盛會,我國得以向世界展示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中國智慧。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來看,北京冬奧精神是無數(shù)書面案例的生動寫照,是推動思政教育實踐化的重要參照。也正因如此,北京冬奧精神能夠從精神、案例兩個維度,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關鍵影響,以精神之核、動力之源的身份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6]。
第一,高校思政課堂應當以新技術作為載體,開創(chuàng)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格局。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隨著“數(shù)字校園”建設的穩(wěn)步落實,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應用更為廣泛,教師便可以采用全局思維做好課程設計,以思維節(jié)點作為問題發(fā)掘的引子,將局勢、大事、小事串聯(lián)起來,提煉出這些事件背后精神層面的共性,最終設計出完善的思政教育內容。在使用新技術的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觀念的限制,以“解決問題”“關注人文”作為重點,利用技術手段解決疑難問題,通過創(chuàng)新合作、預測需求以及精準評估等多方面功能,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精準化、個性化發(fā)展。
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看,在跨文化傳播格局之下的多元文化難免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產(chǎn)生劇烈沖擊,在他們的生活中形成諸多矛盾點,進而轉化為成長、進步的阻礙。對此,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固守傳統(tǒng)輿論陣地,應當轉而主動出擊,針對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思想問題,為其答疑解惑,提供醒目的人生發(fā)展指引。
譬如,在個人主義泛濫的情況之下,青年學生們往往會糾結于是否隨大流,或是極端的特立獨行,變得較為孤僻,或是無主見地被人群裹挾著投入考研、就業(yè)的浪潮之中。新格局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就要關注這些實際問題,從人文的角度去考察每一位學生所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做好學生成長之路上的引路人,將冬奧運動健兒們的人物弧光化作思政工作的內源性動力,以他們崇尚個人拼搏、團隊合作的精神品質為突破口,點化陷于迷茫之中的青年學生,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戰(zhàn)場”。另外,對于北京冬奧精神中學生的主體性及能動性,教師要處理好素材主體與學生主體、技術載體與學生主體、素材主體與技術載體之間的關系,從局部到全面的全方位視角,構建生動立體的思政教育格局。
第二,充分挖掘思政資源,積極開闊學生的體育視野。在北京冬奧精神的內涵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學生對體育競技的認知,而認知關乎學生的視野,假若學生報以狹隘的視野來審視體育競技,那么其眼中的體育定然是片面的,也會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構建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無疑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能夠引起學生的高度共鳴。冬奧會上的運動健兒們揮灑汗水,他們的奮斗故事無疑是冬奧精神的生動寫照,教師應當借用高新信息技術對這些真實故事進行更具張力的描繪與表達,將素材中所蘊藏的價值、經(jīng)驗完全地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正確地形成認知,最終促成學生的自覺進步。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應當重視教材開發(fā)、教學內容開發(fā)以及話語體系的塑造,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就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當代青年極富活力,又具有極強的思辨精神,能夠敏銳地察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緊密聯(lián)系,但對于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等宏觀主體的認識不夠清楚,仍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修正與引導[7]。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當把握政治立場,將對學生影響最為深遠的網(wǎng)絡空間作為切入點,把握網(wǎng)絡層面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與具有知名度與良好信譽的公眾媒體開展合作,采用頻道聯(lián)動、信息互推等多元的互動形式擴大單一素材的影響面,將這些更加貼近生活、緊追時代腳步的素材融入教學中、落實在教材里,最終使思政教育的話語體系富有極強的活力。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應當以北京冬奧精神的引入作為契機,實現(xiàn)學生人格全面發(fā)展的價值回歸。北京冬奧精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流程與思路,從認知、自覺著手,思政教育可以將理論知識、時代特征、價值鏈條以及資源配置串聯(lián)起來,以淺顯的冬奧故事呈現(xiàn)出豐富的學習邏輯,促進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再形成深刻的自覺,最終促成自信的覺醒。在眾多教學方法中,以學生特性為焦點,通過群像描繪實現(xiàn)個性化“點對點”教學的效果尤為顯著,教師可以借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獲取學生的興趣標簽,再通過對其“興趣場域”的融入,實現(xiàn)思政話語體系的全方位延伸,真正將思政教育推向生活、推向大眾,只有塑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學生才能夠對體育抱有更高層次的理解與認識。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深入宣傳和學習北京冬奧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集體主義精神,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北京冬奧會場館和相關文化展覽,讓他們親身感受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以及國家的繁榮昌盛,從而深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抑或是采用專題講座、研討會等活動方式,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探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內涵,引導學生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打通北京冬奧精神“理論與實踐”的壁壘,高校要將目光著眼于冬奧精神內核的轉化,通過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體育競技相關的志愿服務工作,使他們親身體驗到團結合作和集體榮譽高于個人利益的具體內涵。在志愿服務中,學生可以與不同背景、不同專業(yè)的同學合作,共同為體育競賽的成功舉辦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團結協(xié)作的實踐體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完成從小我到大我、個體到集體的蛻變,最終顯著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8-9]。只有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北京冬奧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才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高度集體觀念的國家公民,這種愛國主義情感與集體主義精神的內化,將為大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的社會發(fā)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團結協(xié)作與奮發(fā)向上是北京冬奧精神中的重要主張,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品質。為了提高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高校應當積極開展各類團隊合作的活動和項目,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小組討論和合作項目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抑或組織學生直接參與一些諸如團隊拓展訓練、團隊項目設計的團隊競賽,讓他們在競賽中親身體驗到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和團隊合作的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挑戰(zhàn)與突破永遠是體育精神的座右銘,缺少了挑戰(zhàn)與突破的體育精神全無價值,為了提高北京冬奧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延展性,學??梢圆捎秒y度更高的、更具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直面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不畏艱難、奮發(fā)向上的意志品質。對于學生個人而言,他們將會在實踐中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只有敢于面對、堅持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的個人意志品質將得到進一步淬煉。團結與奮斗是北京冬奧精神的底色,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表達,學生只有勇于擔當、積極奮斗,具備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不怕困難,敢于迎接挑戰(zhàn),才能夠戰(zhàn)勝學習生活乃至事業(yè)中的壓力,這種團結協(xié)作與奮發(fā)向上的意志力,也終將成為大學生成長之路上的寶貴財富,成為其終身受用的高貴品質。
拼搏進取與追求卓越是北京冬奧精神中的重要價值觀,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強調的價值觀。為了從價值觀的起點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應當從多維度、多視角、全方位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學生的拼搏精神和進取意識的發(fā)展。其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講述冬奧先進個人事跡、成功案例的方法,激勵學生形成勇于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進而推動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追求卓越;在實踐活動中,高校也可以將冬奧運動“化整為零”,以雪上運動、冰上運動為契機,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競賽,讓學生在實踐中、在體驗中領悟自我挑戰(zhàn)的激情,形成追求更高目標和更好成績的拼搏精神。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拼搏進取和追求卓越的價值觀,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抑或參加科研項目與學術競賽,無論是哪一種競賽,其背后“公平競爭,追求卓越”的競賽精神都未有一絲一毫的改變,因而競技也將不限于形式,不限于主題,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拼搏精神與創(chuàng)新潛能。
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團結協(xié)作與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與追求卓越,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無疑能夠成為當代青年學生一生中的寶貴財富,對其學習、生活、事業(yè)提供現(xiàn)實的幫助。因此,包含有這些精神品質的北京冬奧精神,就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活力,以鮮活的實例成為思政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佐證,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現(xiàn)實動力,實現(xiàn)思政教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