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映麗
(廣東省輕工業(yè)技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我國茶文化最早起源于農(nóng)耕時期,在五千多年的不斷發(fā)展中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安栊詢€,不宜廣,廣則其味黯?!保@說明茶本身的品性儉樸。那么茶文化中為何蘊含著工匠精神呢?這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工匠們對技藝的精雕細琢與追求極致的精神,經(jīng)歷千年來的沉淀,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前在提到茶文化時也會弘揚工匠精神,讓茶承載更多的文化意義[1]。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僅從茶的種植與采摘,還有茶器制作等方面理解工匠精神,還要從其他多個角度去理解工匠精神,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敬業(yè)、精益、專注與創(chuàng)新。工匠精神與時代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精湛的傳統(tǒng)工藝、追求完美的精神,與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如當代工匠朱文立,將復燒汝窯視為畢生追求,他不懼山高水長,無數(shù)次實驗與記錄,只為堅守自己初心,他們肩負使命,不斷磨煉自己的技藝,不僅讓茶文化得到傳承發(fā)展,也為創(chuàng)造工匠文化作出了畢生奉獻。在歷史長河里,有很多文人墨客對茶作出了贊賞,如孟郊的“蒙茗玉花盡”,司空圖的“剛須又撲越溪茶”,說的是我國不同地方的好茶;白居易的“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茶”,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間”,寫的是茶的制作工藝;而“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工人莫獻天機巧,此器能輸郡國材”,這是對工匠精神的贊美。2016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目的就是鼓勵企業(yè)應注重文化傳承,制定個性化方案,促進茶的生產(chǎn),在生產(chǎn)勞作過程中培育“工匠精神”,使得人們能夠精益求精,不僅能制作出好茶,還要打造中國品牌,更好的弘揚工匠精神。
我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春秋時期,茶就被人們作為菜食,有《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在漢代時期,西蜀地區(qū)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喝茶的習慣,在西漢中期將茶作為藥材使用,西漢后期茶已經(jīng)發(fā)展為皇宮高級飲品,也有人說在漢代時期,蜀地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喝茶的習慣,并出現(xiàn)了“武都買荼”的記載。到了唐代,飲茶習慣逐漸普及到北方地區(qū),并出現(xiàn)了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性論述茶的著作《茶經(jīng)》,而到了宋代茶文化得到巨大發(fā)展,既有奢華典雅的宮廷茶文化,也有士大夫所推崇的文人茶,更有方外之人演繹的禪茶,以及樸素多彩的市井茶。其中,茶葉的泡飲方式一直傳承至今。正是因為茶本身的特性以及其蘊含的精神讓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一代代傳承下來,正是因為有了一代代匠人的精心種植、采摘與制作,才能夠讓中國茶文化聞名遐邇。
人們在喝茶過程中不僅要品悟茶文化,還要感受其工匠精神,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也是我們新時代青年人必須具備的品質。在理解茶文化過程中,感受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茶藝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看到那些不畏艱辛、一心種茶的人,為他們的精神所觸動,因此我們用工匠精神去贊美他們。茶葉的生產(chǎn)、采摘與制作都需要高超的技藝,才能成為一種好茶,它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而現(xiàn)代青年人由于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更需要感悟中華民族時代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在了解茶文化過程中學習工匠精神。我們應該走進茶的故鄉(xiāng),去呼吸大自然中飄散著的縷縷清香,通過品茶感受自己平淡的人生也有韻味。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我們在飲茶過程中更加注重茶本身的味道與特性,因此對于茶制作的要求也非常高。茶葉的種植、采摘與制作過程都蘊含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每一道工序都凝神聚力。如在三國至隋唐時期,茶葉的加工過程主要是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貫串烘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蒸青制餅做法;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2]?!痹诮裉?,四季均可采茶,以“春茶”為例,春茶俗稱頭水茶,在每年的3月-5月上旬之間采制的茶,通常在每年春天的驚蟄、春分、清明和谷雨四個節(jié)氣采制最佳,采摘之后需要對茶樹進行修剪。而采茶也有標準,不同種類的茶葉有不同的標準,主要有手工采茶和機械采茶兩種方式,手工采茶可分為掐采、提手采和雙手采,其中提手采是茶葉最標準的采摘方法。茶葉制作過程主要有采青、萎調、發(fā)酵、殺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茶等步驟。當今茶葉世界各地都有售賣,這離不開我們一代代制茶人的心血、經(jīng)驗與技巧的積淀,不斷精益求精,打造中國茶葉品牌,促進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人們在飲茶過程中對飲茶器物也有較高的要求,隨著茶文化不斷傳承,飲茶器具也不斷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每個品種的茶葉都有對應的器具,從視覺效果上更能顯現(xiàn)出茶的顏色。在唐代時期,茶文化已經(jīng)逐漸興起,這極大刺激了茶具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人們逐漸開始研究用什么樣的器物盛茶,使得茶具生產(chǎn)技術也日漸提升。茶具文化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外觀形狀,例如宋代“湯瓶”,在煮水和注水時用,其瓶口較直,便于注水,寬口、長圓腹,口寬方便觀看茶水顏色,腹長便于在手持瓶把時遠離火,用的時候避免出現(xiàn)燙手現(xiàn)象,與此同時,也能夠有效控制水的流量,使得注湯時較精準,該種容器體積較小,可提高煮水速度。例如宋代“茶盞”,從唐代時的“茶碗”更替為“茶盞”,茶盞的形狀與V形相似,有利于茶筅在里面攪拌,茶盞壁較厚,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水溫。再比如宋代的“仙兔紋銀茶匙”,用于取茶末或攪茶湯,其形狀類似小勺,勺柄相對較長,尤其是宋代時期,盛行“斗茶”一事,更離不開茶匙,在蔡襄《茶錄》中有記載,“茶匙要重,拂擊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在清代康熙、乾隆時期,茶具更是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如景瓷宜陶、蓋碗、紫砂陶茶具。而茶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茶具的與時俱進,在現(xiàn)代茶具中,樣式新穎,做工精細,質量也屬上乘,有金銀茶具、竹木茶具、還有瑪瑙、水晶、玉石、陶瓷、玻璃等材質制作的茶具。在工匠精神指引下,茶人們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研制新的宜茶器物。如上述所說的當代茶人朱文立大師成功將天青色汝瓷再現(xiàn)于世,宋代時期有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向來以汝窯為首,就是因為汝瓷燒制難度較高,要想燒出絕色天青,釉料還要加入珍貴的瑪瑙,因此有“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汝窯一片”一說。當前,朱文立大師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他堅持原礦燒制,釉色純凈自然,因光線不同而變化[3]。
工匠精神體現(xiàn)出茶人們的堅守初心、堅守一方、默默奉獻與不畏辛苦等特點。自2000年來,茶藝繁榮,茶藝館成為當代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一道亮麗風景線。我們經(jīng)常在視頻里看到美麗的茶園,會幻想“在清晨,背著茶筐,走在山清水秀與鳥語花香的路上,聞著陣陣的茶香,看到無邊無際的茶園,心情開朗”,殊不知,采茶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茶葉多生長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山路崎嶇,采茶人需要起早并忍受早晚寒冷的天氣去采摘。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勞工作,茶人們卻在一直堅守,不忘初心。在茶人們精心培育下,當前,我國的茶葉品種眾多,好喝并且名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普洱茶、紅茶、綠茶等,再比如西湖龍井茶、江蘇吳縣的碧螺春、安徽黃山毛峰、湖南青螺島中的群山銀針、安徽祁門紅茶等,具有地方特色,各地茶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茶文化的傳承積極獻策。
茶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沉淀,既是茶人們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不僅傳遞著中國價值,也凝聚了中國正能量。我們在制作過程中不斷領悟,每一道工藝都非常重要,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例如在萎凋過程中,鮮葉需要在常規(guī)氣候條件下,薄攤散發(fā)水分,使葉質逐漸變軟,葉片面積萎縮,葉子的顏色由鮮綠色轉變?yōu)榘稻G色,逐漸散發(fā)出青草氣味,所以,茶人需要精準掌握萎凋程度,該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著后面幾道工序的正常發(fā)揮,并且對茶葉的品質也起到直接影響作用;再比如干燥是制造各種茶類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也是為了散發(fā)水分,緊縮條索,便于茶葉烘至足干,又能塑造外形,便于保存攜帶,需要從物理變化逐漸產(chǎn)生化學變化。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百年風雨,由軟弱變強大,經(jīng)得住各種考驗與挑戰(zhàn)。作為中國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應是如此,要樹立人生理想、堅定信念、不忘初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接班人,我們必須肩負起使命,與時俱進、堅守一方、敢于創(chuàng)新。
茶本身具有自己固定的屬性,人們靜下心來品一壺好茶,可以修身養(yǎng)性,不僅可以達到一種和諧的精神境界,還能夠讓廣大群眾在浮躁的世界中得到一抹寧靜,感受茶人們的辛苦勞作,在品茶過程中講述茶人們勵志的故事,弘揚茶人們工匠精神,我們以茶為友,并通過茶文化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交流,品一壺醇香、獨特的名貴好茶,感受茶人們對制茶的熱愛與堅定,了解這份匠心,讓工匠精神促進茶文化的傳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新時代背景下,茶文化有了新的內涵,如澄明心境、以茶勵志,不論茶文化被賦予哪種新的內涵,都與茶人們匠心不變有直接關系,讓茶的傳承之道越走越寬[4]。
自從中國飲茶習俗傳入日本之后,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也使得日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并將茶道推廣到多個方面,如飲食、禮儀、美術、建筑、工藝與思想等方面,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淀,工匠精神在日本茶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日本將茶道開山鼻祖——村田珠光,將禪院茶禮與貴族書院茶相結合,讓人們在品茶過程中也感悟禪的精神,開辟了新的茶風。其后,武野紹鷗將美學帶入茶道中,并創(chuàng)造了草庵風格的茶室,千利休則摒棄了傳統(tǒng)茶會的娛樂性,對茶道精神作出完善,并將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作為茶具使用。在一代代發(fā)展過程中,正是由于這種工匠精神,使得茶人們不斷探索,尋求突破,大膽創(chuàng)新,最終奠基了厚實的日本茶道產(chǎn)業(yè)鏈,他們專注于茶事業(yè),開拓茶的價值導向,建立茶的文化自信。
日本茶道在日本屬于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稱之為“茶湯”,日本茶道和東亞茶道相似,是一種以品茶為主發(fā)展出來的特殊文化。日本茶道要求茶事不能喧嘩,要寂靜,便于品茶的人追求心情的寧靜與安穩(wěn),體會茶道的修養(yǎng)意境,而這就要求日本茶道不斷提高茶藝,如千利修對茶道精神進行了總結,“四規(guī)七則”,其中,七則就是指點茶要點的合口,放炭時應注意茶水的多少,保證能燒開水,茶花應保持其鮮嫩,如同開在原野中的樣子,做茶事應讓人感到冬暖夏涼,做茶事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在待客時應關心一同品茶的客人,并應準時赴約。這些茶藝與待客之道無不體現(xiàn)茶人們的工匠精神,他們追求極致,精益求精。
在日本茶會上,我們能看到主客對話期間,其茶具擺放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甚至點茶人在點茶過程中應該先伸出哪只手、先邁出哪只腳都有一定的要求,這也使得日本茶道發(fā)展了二十多個派別,并且在多個行業(yè)中都有涉及日本茶道,有明確的上下結構和秘傳傳統(tǒng),并且每一個派別都有傳承的責任人,對弟子進行教學,使得該派別的茶藝有效傳承下去,不斷發(fā)揚并壯大日本茶道[5]。
有關部門應該加強保護茶文化的力度,尤其是知名地域與名貴茶葉應加強宣傳力度,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如對于新開茶園,制定茶園綠化規(guī)劃,將茶園綠化納入植樹造林和幼林撫育范疇,獎勵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有突出貢獻的茶人,并在獎勵過程中突出其辛苦勞作的過程與工匠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茶產(chǎn)業(yè),了解茶人辛苦勞作過程,感受他們的匠心。
我們應利用信息技術,將茶文化進行廣范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并和日本茶文化或東南亞茶文化進行有效區(qū)分,建立文化自信體系,不斷開發(fā)并挖掘當?shù)貍鹘y(tǒng)茶文化資源,并將當?shù)氐闹枞耸论E積極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茶人們的不易與他們的匠心,尤其是當代青年人,大部分人對茶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青年人不喜歡喝茶,我們應該以教育行業(yè)為突破口,尤其是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茶文化教育,弘揚茶文化的匠心精神,培養(yǎng)學生傳播中國茶文化的意識。其次,我們應該利用自媒體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實時拍攝茶人們的種茶、采摘與制茶的過程,并將茶文化與匠心精神融入其中,讓廣大群眾更好的了解茶文化意識。其次,為廣大群眾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越的茶文化氛圍,如針對茶館行業(yè)可以給予一定優(yōu)惠政策或者金融扶持政策,讓他們通過開茶館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茶文化,并將茶文化發(fā)揚光大,讓每一位群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茶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政府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積極創(chuàng)辦全民性文化娛樂活動,并通過網(wǎng)站積極宣傳,讓更多愛茶的人集聚一方,共享茶的盛宴,如斗茶、茶文化交流、茶藝展示、茶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茶文化講座活動,并在各種活動中突出工匠精神,讓茶文化享譽世界,增加人們對茶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提高茶文化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工匠精神在茶文化傳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種茶、采摘與制茶過程中,還體現(xiàn)在精美的茶具上與精湛的茶藝上,一代代茶人們堅守一方,不畏辛勞,在茶藝與茶具上開拓創(chuàng)新,追求完善,讓茶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發(fā)出耀眼的光芒。所以,作為新一代青年人,我們應積極走進茶園,學會品茶,了解茶人們的勵志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在品茶過程中享受內心的寧靜。另外,也需要利用新媒體技術與社交平臺不斷弘揚茶文化,讓中國人對茶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繼續(xù)發(fā)揚工匠精神,不斷與時俱進,打造中國的品牌,提高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我們應打破傳統(tǒng)思維,形成茶文化傳承的良性循環(huán),突出工匠精神作用,促進茶文化更好的傳播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