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義城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海豐 516400)
一直以來,多種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病毒、細菌等誘發(fā)的感染性疾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其中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液循環(huán)而導致的比較嚴重的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1]。近年來,隨著放化療、激素和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以及臨床上廣泛開展創(chuàng)傷性診療操作,BSI 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且病原菌種類明顯增多。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發(fā)生BSI 的人數(shù)超過20 萬,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達28.7%,尤其是合并感染性休克和膿毒癥時,病死率明顯升高,達到60%,并且還會增加BSI 患者的5年病死風險[2]。雖然運用抗菌藥物可以降低BSI 患者的病死率,但隨著耐藥菌種類的增加,怎樣監(jiān)測和用藥也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病區(qū)、科室或區(qū)域不同,BSI 的耐藥性和病原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此分析醫(yī)院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藥性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對我院2011 年-2023 年臨床分離菌的分布特征與耐藥性進行了探討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1.1 菌株來源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23 年7 月我院臨床送檢的各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10 107 株,標本來源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膿液、無菌體液、糞便及其他,其中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復菌株。質(zhì)控菌株包括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均由廣東省臨床檢驗中心提供。
1.1.2 試劑和儀器 VITEK 2 全自動病原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和藥敏系統(tǒng)以及配套的細菌鑒定卡、藥敏卡,法國生物梅里埃Bact/ALERT 3D 60 全自動血液培養(yǎng)系統(tǒng)。
在血培養(yǎng)瓶中注入無菌操作采集的血液,及時送入微生物室后在血培養(yǎng)儀中進行培養(yǎng),當儀器報陽后,對報警時間(TTP)進行記錄,利用無菌注射器對瓶內(nèi)培養(yǎng)液進行抽取后轉(zhuǎn)種在血平板、麥康凱平板上,放入常規(guī)溫箱中在37 ℃條件下進行18 ~24 h 的培養(yǎng)。其他類型標本均按我院微生物標準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標本采集后及時接種,于常規(guī)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物涂片進行染色鏡檢,孵育后若出現(xiàn)細菌生長則進行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并開展藥敏試驗。
以2018 年的CLSI M100 標準為基本依據(jù)對結(jié)果進行判斷。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主要是指對萬古霉素耐藥的一類腸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則是對半合成青霉素類藥物如苯唑西林或甲氧西林等耐藥的一類金黃色葡萄球菌[3];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RE)則是對厄他培南、美羅培南或亞胺培南中的任一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的腸桿菌[4]。
采用WHONET5.6 軟件對各種樣本類型的細菌分布情況和耐藥率統(tǒng)計進行分析;運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我院2011 年-2013 年共檢出10 107 株臨床分離菌,其中7368 株為革蘭陰性菌,占72.9%,2739 株為革蘭陽性菌,占27.1%,前五位分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離菌的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臨床分離菌的分布情況
在樣本類型方面,痰液占比株最高共3065 株,其次為尿液2499 株、血液1410 株、分泌物1018 株、膿液418 株、無菌體液354 株、糞便256 株、其他1087 株。
在臨床科室分布方面,居于首位的是外科3309株,其次為內(nèi)科2097 株、ICU1459 株、兒科1108 株、婦產(chǎn)科530 株、康復科336 株、腫瘤科158 株、感染科135 株、其他科室975 株。
本次共檢出2028 株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其中82.5% 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雖然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SCNS)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利福平、慶大霉素和苯唑西林的敏感性較高,但對甲氧芐啶- 磺胺甲惡唑和紅霉素有著較低的敏感性,且MRCNS 對克林霉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利福平和慶大霉素的耐藥率均較MSCNS高,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同時,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克林霉素均有著較高的耐藥率,但對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為100.0%,并且與糞腸球菌相比,屎腸球菌對呋喃妥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和青霉素類抗菌藥物均有著較高的耐藥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但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的耐藥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革蘭陽性菌的耐藥率和敏感率(%)
腸桿菌科細菌如陰溝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均有著較高的耐藥率,但對于其他抗菌藥物如阿米卡星、亞胺培南、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美羅培南等的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對部分喹諾酮類抗菌藥物、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甲氧芐啶-磺胺甲惡唑和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54.4% ~66.2% ;陰溝腸桿菌對頭孢吡肟有著較高的敏感率,但對第一、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均有著較高的耐藥率。詳見表3。
表3 革蘭陰性菌對常見抗菌藥物的敏感率和耐藥率(%)
近年來,革蘭陰性菌逐漸代替革蘭陽性菌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一類主要細菌。在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陰溝腸桿菌為主,尤其是鮑曼不動桿菌,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其感染率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逐漸成為多個科室如ICU 等比較重要的一個病原菌[5-6]。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我院2011 年-2023 年共檢出10 107 株臨床分離菌,在樣本類型方面,痰液占比較高,其次為尿液、血液、分泌物、膿液、無菌體液、糞便等,其中7368 株為革蘭陰性菌,占72.9%,2739 株為革蘭陽性菌,占27.1%,與既往研究報道[7]的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基本一致,并且近13 年來細菌的耐藥率有所升高,其原因可能與不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有關。通過開展藥敏試驗發(fā)現(xiàn),陰溝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等腸桿菌科細菌對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頭孢吡肟、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有著較低的耐藥率,尤其是美羅培南、亞胺培南等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耐藥率幾乎為0,這一結(jié)果與細菌耐藥監(jiān)測結(jié)果[8]基本一致。在革蘭陰性菌中,鮑曼不動桿菌以多重耐藥為主要表現(xiàn),但對阿米卡星有著較低的耐藥率,可以作為一種治療藥物。
綜上所述,我院2011 年-2023 年期間的臨床細菌耐藥率有所升高,醫(yī)院臨床分離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大多數(shù)細菌對常用抗菌藥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藥,少部分沒有出現(xiàn)耐藥情況,醫(yī)院應加強對院內(nèi)感染的控制和管理,監(jiān)測細菌耐藥性,合理運用抗菌藥物,減少細菌的耐藥情況,從而確保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