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萍,李 勝,齊一霖,冉 松,張 程,曾曉希
(湖南工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鐵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金屬,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礦質元素之一,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固氮作用、三羧酸循環(huán)、氧化磷酸化等生理代謝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2]。由于絕大部分的鐵處于中性或堿性的有氧環(huán)境中,會形成難溶的Fe3+化合物,抑制生物體對其的利用,導致農業(yè)生產中植物缺鐵現(xiàn)象比較普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品質[3-5]。為了適應高氧低鐵的脅迫條件,大多數微生物和禾本科植物會誘導自身產生鐵載體,一種強金屬螯合劑,在缺鐵環(huán)境下能與Fe3+螯合成鐵-鐵載體復合物,將Fe3+轉運至胞內并還原成Fe2+供生物體利用[6-7]。由于鐵載體與鐵離子具有強螯合作用,當發(fā)生螯合時就能阻止病原菌對鐵的吸收,從而達到生物防治作用[8]。鐵載體根據螯合基團的化學性質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兒茶酚型(Catecholates)、異羥肟酸型(Hydroxamates)和羧酸型(Carboxylates)[9-10]。
近年來,鐵載體在病原菌抑制、植物生長調控、環(huán)境污染修復等方面受到廣泛的關注。朱慧明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銅綠假單胞菌Z158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通變形桿菌等病原菌具有抑菌作用,可作為生防菌株用于植物疾病防控。彭雯杰等[12]篩選得到一株阿斯青霉菌XK-12,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產生異羥肟酸型鐵載體,鐵載體發(fā)酵液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對葡萄座腔菌的抑制率達到了100%。王東升等[13]發(fā)現(xiàn)鐵載體可顯著提高龍葵的生物量,與對照組未接菌相比,接種產鐵載體菌后的實驗組的莖葉干重分別增加1.55,1.47 倍,根干重增加2.45,2.28 倍。趙銳名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產鐵載體細菌可以通過產生鐵載體,并通過鐵載體螯合Pb2+來提高受鉛脅迫芒草幼苗的耐受性,降低根系鉛的富集程度。因此,對產鐵載體微生物的篩選及鐵載體相關應用進行研究,能豐富產鐵載體微生物資源,進一步了解分泌性鐵載體在醫(yī)藥、環(huán)境保護和農業(yè)等各個領域的應用,對于鐵載體研究有一定的基礎意義。
1.1.1 菌種來源
采集校園內葉片發(fā)黃具缺鐵癥狀的植物根際土壤,加入無菌水振蕩,從菌懸液中進行菌種篩選。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aureusRosenbach)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均為湖南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保藏菌種。
1.1.2 培養(yǎng)基
MKB 培養(yǎng)基:甘油15 mL、酸水解酪蛋白5 g、磷酸氫二鉀2.5 g、硫酸鎂1 g,溶于1 L 水中,pH 自然,121 ℃溫度下滅菌20 min。
CAS 固體培養(yǎng)基:質量分數為10%的酸水解酪蛋白30 mL、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10 mL、0.1 mol/L 磷酸鹽緩沖液5 mL、1 mmol/L CaCl21 mL、CAS 染液50 mL、瓊脂18 g,溶于1 L 水中,121℃溫度下滅菌20 min。
CAS 雙層固體培養(yǎng)基:兩層培養(yǎng)基,上層為MKB 固體培養(yǎng)基,下層為CAS 固體培養(yǎng)基
PDA 培養(yǎng)基:馬鈴薯浸粉5 g、葡萄糖20 g、氯霉素0.1 g、瓊脂18 g,溶于1 L 水中,pH 自然,121℃溫度下滅菌20 min。
LB 培養(yǎng)基:蛋白胨5 g、酵母浸粉10 g、NaCl 5 g、瓊脂 18 g,加水定容至1 L,121℃溫度下滅菌20 min。
1.1.3 主要試劑
CAS(鉻天青)染液:A 液,CAS 0.605 g,100 μL 濃鹽酸,100 mL 濃度為1 mmol/L 的氯化鐵,500 mL 去離子水;B 液,CTAB 0.729 g,400 mL 去離子水;A 液倒入B 液混勻。
質量分數為10%的酸水解酪蛋白:稱取10 g 酸水解酪蛋白粉末溶于100 mL 水中。
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稱取20 g 蔗糖溶于100 mL 水中。
檸檬酸緩沖液(pH 值為4):84.7 mL 濃度為0.1 mol/L醋酸與15.3 mL濃度為0.25 μmol/L醋酸鈉混勻。
鉬酸鹽溶液:100 g 硝酸鈉、100 g 鉬酸鈉,定容至1 000 mL。
1 mmol/L AgNO3:稱取AgNO30.169 88 g,定容至1 000 mL。
0.1 mol/L 磷酸鹽緩沖液(pH 值為6.8):Na2HPO4·12H2O 24.27 g、NaH2PO4·2H2O 5.905 g、KH2PO40.75 g、NH4Cl 2.5 g、NaCl 1.25 g,溶于1 L水中。
瓊脂、蛋白胨、酵母浸粉、氯化鈣、甘油、蔗糖、3,5-二硝基水楊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葡萄糖,天津大茂化學試劑廠;無水乙醇,湖南匯虹試劑有限公司;硝酸鈉、硝酸銀、鉬酸鈉、酸水解酪蛋白、磷酸氫二鉀,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1.2.1 菌株篩選
1)初篩。取土樣5 g 溶于100 mL 的錐形瓶中,振蕩培養(yǎng)30 min,使樣品充分混合均勻。采用濃度梯度稀釋法,稀釋成10-2,10-3,10-4,10-5g·mL-14 個濃度梯度備用;采用涂布平板法,取各濃度的菌懸液各100 μL,涂布在CAS 雙層平板上,倒置培養(yǎng)3~5 d,待有菌落出現(xiàn),挑取周圍產生棕黃色或紅色螯合圈的菌落進行反復劃線分離,將分離后得到的純菌株進行復篩并保藏。
2)復篩。采用CAS 平板檢測法和CAS 液體顯色法進行復篩,將初篩菌株用接種環(huán)點接到CAS 固體培養(yǎng)基上,在30 ℃倒置培養(yǎng)7 d,觀察菌落透明圈的顏色和大小。將初篩菌株接種于MKB 培養(yǎng)基中,在30 ℃、180 r/min 培養(yǎng)7 d,取發(fā)酵液用多層紗布過濾菌體,將上清液與CAS 染液1:1 混勻,觀察混合液的顏色變化。
1.2.2 菌株鑒定
1)形態(tài)學鑒定。參考《微生物學實驗教程》[15],將活化后的菌株稀釋涂布至PDA 培養(yǎng)基上,在30 ℃溫度下倒置培養(yǎng)3~7 d,觀察菌落形成過程及菌落特征。
2)分子生物學鑒定。提取真菌RNA,逆轉錄生成cDNA 后以真菌通用引物進行PCR 擴增[16],將PCR 擴增產物送至上海生工測序,測序結果利用NCBI-BLAST 進行序列比對,并利用MEGA 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
1.2.3 菌株鐵載體曲線測定
將活化后的菌株接種至發(fā)酵培養(yǎng)基MKB 培養(yǎng)基上,在30℃、180 r/min 的搖床上培養(yǎng)7 d。用無菌紗布進行過濾,得到發(fā)酵上清液,吸取2 mL 發(fā)酵上清液并加入等體積的CAS 染液,混合均勻后測定其OD630值,記作As;測定空白培養(yǎng)基的OD630值,記作Ar;鐵載體活性單位[17]記作SU(%),表示鐵載體產量,計算公式為SU=(Ar-As)/Ar×100%。
1.2.4 鐵載體類型鑒定
鐵載體類型鑒定,分別采用Arnow 實驗檢驗兒茶酚型鐵載體,F(xiàn)eCl3實驗檢驗異羥肟酸型鐵載體或兒茶酚型鐵載體,分光光度法鑒定是否羧酸型鐵載體[18-19]。
Arnow 實驗。取1 mL 發(fā)酵上清液和未接菌的培養(yǎng)基分別加入2 根試管中,再向兩根試管中分別加入1 mL濃度為0.5 mol/L鹽酸和1 mL鉬酸鹽溶液。若此時溶液顏色變黃,再加入1 mL 濃度為1 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若溶液顏色由黃變紅,并且紅色保持一個小時不會消失,說明產生的鐵載體為兒茶酚型鐵載體。
FeCl3實驗。取1 mL 發(fā)酵上清液和未接菌的培養(yǎng)基分別加入2 根試管中,再加入2 g/L 的FeCl3溶液,一次加入1 mL,總共加入5 mL。若加入1 mL FeCl3溶液后立即變紅,則為異羥肟酸型鐵載體;若加入多于1 mL FeCl3溶液才發(fā)生顏色變化,則為兒茶酚型鐵載體。
分光光度法。取1 mL 發(fā)酵上清液于試管中,依次加入1 mL 濃度為0.25 μmol/L 的CuSO4溶液和1 mL(pH 值為4.0)醋酸鹽緩沖液,將其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下進行全波長掃描,若在190~280 nm 之間有吸收峰出現(xiàn),說明產生的鐵載體為羧酸型鐵載體。
1.2.5 菌株產鐵載體條件優(yōu)化
以MKB 液體培養(yǎng)基為基礎,選擇不同碳源、氮源和初始pH 值進行菌株產鐵載體的條件優(yōu)化。
最佳碳源選擇。選擇果糖、乳糖、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和甘油作為不同的碳源進行優(yōu)化,在裝液量為100 mL 的錐形瓶中,培養(yǎng)條件如下:以2%的量接種、培養(yǎng)溫度為30 ℃、轉速為180 r/min 和初始pH 值為7 進行接種,并搖床培養(yǎng)7 d。測定不同條件下菌株的生長量和鐵載體產量。選擇最佳碳源種類,將其濃度分別設置為5,10,15,20,25 g/L 的濃度梯度進行優(yōu)化,采用上述培養(yǎng)條件,測定不同碳源濃度下菌株的生長量和鐵載體產量。
最佳氮源選擇。選擇半胱氨酸、酸水解酪蛋白、(NH4)2SO4、KNO3、谷氨酸作為不同的氮源進行優(yōu)化,在裝液量為100 mL 的錐形瓶中,在上述培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測定不同條件下菌株的生長量和鐵載體產量。選用最佳氮源種類,將其質量濃度分別設置2,3,4,5,6 g/L 的濃度梯度進行優(yōu)化,培養(yǎng)條件同上所述,測定不同氮源濃度下菌株的生長量和鐵載體產量。
最佳初始pH 值選擇。選擇初始pH 值為5,6,7,8,9 共5 個梯度,在裝液量為100 mL 的錐形瓶中,按照上述培養(yǎng)條件培養(yǎng)。測定不同初始pH 條件下菌株的生長量和鐵載體產量。
1.2.6 探究鐵載體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本實驗取目標菌株發(fā)酵至鐵載體活性最大時的發(fā)酵液,取發(fā)酵上清液來探究鐵載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為實驗室保藏的菌株活化后備用。
1)鐵載體添加量對抑菌效果的影響。將提取出的鐵載體粗提取液與活化后的兩種菌液分別按比例混合,使鐵載體添加量梯度分別為0%,10%,20%,30%,40%?;旌虾髮⒒旌弦悍胖糜诤銣負u床培養(yǎng)1 h后,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將兩種菌株接于平板中培養(yǎng)。觀察菌落的數目并記錄。
2)鐵載體粗提取液與病原菌培養(yǎng)時間對抑菌效果的影響。將提取出的鐵載體發(fā)酵液與活化后的兩種菌液分別按最優(yōu)添加量混合,混勻后將其置于恒溫搖床分別培養(yǎng)1,3,5,8,12,24 h 后,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將兩種菌株接于平板中培養(yǎng)。觀察菌落數目并記錄。
利用CAS 雙層平板進行初篩,對圖1a 中產生了橙紅色的菌群進行分離純化,對初篩后的單菌株進行CAS 平板復篩,結果如圖1b所示,菌株Ti-11 在平板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透明圈并且出現(xiàn)橙紅色色暈,初步鑒定有鐵載體產生。將菌株Ti-11 的發(fā)酵液離心處理后,取上清液與CAS 染液1:1 混合,實驗結果如圖1c所示,左邊為空白對照組,右邊為實驗組,實驗組中的液體逐漸從藍色轉變?yōu)榧t色,這進一步證明該菌株有產生鐵載體的能力。
彩圖
圖1 產鐵載體菌株Ti-11的篩選結果Fig.1 Screening of iron producing carrier strain Ti-11
2.2.1 形態(tài)學鑒定
Ti-11 菌株在PDA 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菌落表面隆起并形成白色菌絲(圖2)。生長后期出現(xiàn)深綠色的孢子,深綠色的孢子會把附近菌落的菌絲染成深綠色,菌株背面呈現(xiàn)發(fā)散狀,邊緣呈現(xiàn)鋸齒狀,且與培養(yǎng)基緊密貼合,質地較硬。在顯微鏡下該真菌的菌絲為比較細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單條管狀有隔膜的細絲。
彩圖
圖2 Ti-11 的菌株形態(tài)Fig.2 Strain morphology of Ti-11
2.2.2 分子生物學鑒定
提取Ti-11 的RNA,逆轉錄生成cDNA 后以真菌通用引物進行PCR,PCR 產物凝膠電泳驗證后送至上海生工測序,將測序結果利用NCBI-BLAST 進行序列比對,選取同源性高的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的構建。Ti-11 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如圖3所示,與菌株Ti-11 同源性最高的為Penicilliumoxalicum,即為草酸青霉菌。再結合以上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可以綜合得出Ti-11 為草酸青霉菌。
圖3 Ti-11 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Ti-1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菌株的產鐵載體能力,每隔1 d 測定其鐵載體活性,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菌株Ti-11 產鐵載體變化曲線Fig.4 Iron production carrier curve of strain Ti-11
Ti-11 的產鐵載體周期較長,在1~7 d 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在第9 d 達到最大值,鐵載體活性達84.13%,比曹宏麗等[20]篩選得到的惡臭假單胞菌培養(yǎng)48 h 的產鐵載體含量增長了30.69%。且在7~9 d保持相對穩(wěn)定,之后隨著時間的增大,菌株產生的代謝廢物不斷增加,抑制菌株的生長和鐵載體的產生,呈現(xiàn)緩慢下降的趨勢。
采用Arnow 實驗鑒定該菌株產鐵載體是否為兒茶酚型鐵載體,結果如圖5a所示(左邊為對照組,右邊為實驗組),加入鐵載體的實驗組未出現(xiàn)顯色反應,故該鐵載體不為兒茶酚型鐵載體。加入1 mL 和3 mL FeCl3均未出現(xiàn)變紅反應(圖5b),說明該鐵載體不為異羥肟酸型鐵載體和兒茶酚型鐵載體。紫外分光光度法鑒定該菌株產鐵載體是否為羧酸型鐵載體,結果如圖5c所示,該反應液在190~280 nm之間出現(xiàn)吸收峰,證明菌株Ti-11 所產鐵載體類型為羧酸型鐵載體。
彩圖
圖5 Ti-11 產鐵載體類型鑒定結果Fig.5 Identification of Ti-11 iron production carrier types
干重可以直接表明菌株的生長狀況,而鐵載體活性單位則可以表明菌株在此條件下產鐵載體的情況。如圖6所示,Ti-11 菌株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葡萄糖濃度為15 g/L。如圖7所示,Ti-11 菌株的最佳氮源是酸水解酪蛋白,其最佳濃度為6 g/L。
圖6 碳源及碳源濃度優(yōu)化結果Fig.6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ource concentration optimization results
圖7 氮源及氮源濃度優(yōu)化結果Fig.7 Nitroge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 concentration optimization results
如圖8所示,初始pH 值為8 時,鐵載體活性最高,可達76.95%,但是干重在pH 值為6~7 時最大,說明Ti-11 菌株在酸性的條件下生長較好,但是在偏堿性的初始pH 值環(huán)境下鐵載體產量較高。
圖8 初始pH 值優(yōu)化結果Fig.8 Initial pH optimization
1)鐵載體添加量對抑菌效果的影響。鐵載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效果隨濃度逐漸增加,如圖9(上)所示,從左至右添加量依次為0%,10%,20%,30%,40%,明顯看出隨著添加量的增大,菌落數量不斷減少,大于30%后抑菌效果沒有較大提升。鐵載體對大腸桿菌無明顯抑菌效果,如圖9(下)所示,從左至右添加量依次為0%,10%,20%,30%,40%,但菌落數無明顯差異。
圖9 鐵載體添加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上)和大腸桿菌(下)的抑制作用Fig.9 Inhibitory effects of Fe-carrier supplementation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top) and Escherichia coli (bottom)
2)鐵載體粗提液與病原菌培養(yǎng)時間對抑菌效果的影響。該鐵載體粗提液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繼續(xù)探討30%添加量下,不同反應時間對抑制效果的影響,結果如圖10所示,從左到右分別為處理1,3,5,8,24 h,可以明顯看出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菌落數顯著減少。
圖10 反應時間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Fig.10 Inhibitory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本研究從植物根際土壤中篩選得到一株高產鐵載體真菌Ti-11,經鑒定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測定其產鐵載體曲線,在第9 d 達到最大產量,為84.13%。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產鐵載體最佳培養(yǎng)條件為:10-3mol/L Fe3+能促進菌株生長,葡萄糖為最佳碳源,酸水解酪蛋白為最佳氮源,最佳初始pH 值為8.0。以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抑菌實驗對象,發(fā)現(xiàn)該含鐵載體的上清液能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且處理24 h 時的抑菌效果最好。本研究為微生物產鐵載體提供了新資源,為鐵載體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