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銘 陳曉 孫麗莉 徐開全 王芳 李春序 侯可強
腦卒中后抑郁是一種精神障礙, 它與腦卒中有關,其臨床表現(xiàn)為憂郁情緒。腦卒中后抑郁會降低患者的康復熱情, 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 加重神經功能的損害, 甚至會增加腦卒中的死亡率。因此, 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是非常必要的[1,2]。在前期試驗中, 已經證實了腦缺血灌注大鼠采取頭穴透刺預處理能顯著降低其神經功能癥狀, 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頭穴透刺預處理能顯著促進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腦組織Brdu、Nestin、BrdU/GFAP、BrdU/NSE 表達增加, 從而促進神經干細胞(NSCs)的增殖和分化;頭穴透刺預處理能促進腦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經營養(yǎng)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的表達,從而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在此基礎上, 本文進一步探索頭針久留針法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來自青島市黃島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腦外科及康復科出院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1 組、對照2 組, 各20 例。治療組:男12 例, 女8 例;年齡56~78 歲, 平均年齡(67.14±4.01) 歲;病程1~3 個月, 平均病程(2.03±0.35) 個月;輕度抑郁12 例, 中度抑郁5 例, 重度抑郁3 例。對照1 組:男13 例, 女7 例;年齡54~77 歲, 平均年齡(67.24±4.45)歲;病程1~3 個月, 平均病程(2.01±0.34)個月;輕度抑郁11 例, 中度抑郁6 例, 重度抑郁3 例。對照2 組:男12 例, 女8 例;年齡55~79 歲, 平均年齡(67.45±4.56)歲;病程1~3 個月, 平均病程(2.12±0.38)個月;輕度抑郁13 例, 中度抑郁5 例, 重度抑郁2 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 如降壓、降血糖、降脂等;給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營養(yǎng)的藥物;基本康復療法:①傳統(tǒng)物理療法:依據患者的康復需求, 采用電刺激療法、電子生物反饋療法等;②運動治療:訓練關節(jié)的活動度、平衡協(xié)調功能、肌力、步態(tài)等;③作業(yè)治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運動, 如衣、食、住、行等。以上的康復療法1 次/d, 6 d/周。
對照1 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鹽酸舍曲林片(商品名:左洛復, 輝瑞醫(yī)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80141, 規(guī)格:14 片/盒, 50 mg/片)治療。鹽酸舍曲林片25 mg/次, 1 次/d, 早餐后服用, 第3 天增加到50 mg/d, 1 周后增加到75 mg/d。治療周期為4 周。
對照2 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配合常規(guī)針灸治療?;颊咂教? 暴露針灸部位, 常規(guī)消毒, 選擇1.5 寸的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 首先在百會穴上針刺, 針與頭皮成30°的角度, 扎進皮膚15 mm, 捻轉得氣;然后用針扎四神聰, 針與頭皮成30°的角度, 扎進皮膚15 mm, 然后捻轉得氣;再針刺神庭, 以30°的角度扎進皮膚15 mm, 捻轉得氣;再扎合谷, 針身垂直于皮膚, 刺入15 mm, 捻轉得氣;然后針刺內關穴, 針與皮膚垂直, 深入10 mm, 捻轉得氣;最后, 針刺太沖,針身垂直于皮膚, 深入10 mm, 然后捻轉, 保持30 min。針灸療法1 次/d, 6 d/周。治療時間為4 周。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頭針久留針法治療。患者取坐位, 經常規(guī)消毒后, 選擇1.5 寸的針灸針,首先在百會穴上進針, 針與頭皮成30°的角度, 扎進皮膚15 mm, 使之捻轉得氣;然后在四神聰上扎針, 針與頭皮成30°的角度, 扎進皮膚15 mm, 然后捻轉得氣;然后在神庭上刺針, 針尖和頭皮成30°的角度,扎進皮膚15 mm, 捻轉得氣, 在保留的過程中可同時進行康復訓練, 保持1~2 h。1 次/d, 6 d/周。治療時間為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治療效果、臨床指標(HAMD-24 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NIHSS 評分)、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3.1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三組患者的體溫、血壓、呼吸、脈搏、血尿便常規(guī)、肝功、腎功、心電圖等, 顯效:HAMD-24 評分降低>70%;有效:HAMD-24 評分降低30%~70%;無效:HAMD-24 評分降低<30%[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HAMD-24 評分 以HAMD-24 評定患者的抑郁情況, >35 分為重度抑郁, 8~35 分為輕中度抑郁,<8 分為無抑郁。
1.3.3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 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睡眠質量進行評定, 分值范圍為0~21 分, 0~5 分為正常睡眠質量, 6~10 分為輕度睡眠障礙, 11~15 分為中度睡眠障礙, 16~20 分為重度睡眠障礙, 21 分為極重度睡眠障礙。評分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差。
1.3.4 神經損傷 根據NIHSS 評定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 分值范圍為0~42 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受損越嚴重。
1.3.5 不良反應 觀察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1 組的65.00%和對照2 組的65.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n, n(%)]
2.2 三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 三組患者NIHSS 評分、HAMD-24 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NIHSS 評分、HAMD-24 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1 組和對照2 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臨床指標比較( x-±s, 分)
2.3 三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造成病殘,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且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沖擊[4,5]。臨床上, 極少數腦卒中患者身體受傷后可以迅速康復, 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況和日常生活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目前, 抑郁癥已經成為影響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原因?,F(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 腦卒中后抑郁往往是由心理因素所致, 其發(fā)病時間較長,容易復發(fā)。西醫(yī)治療中多選擇多塞平、氟西汀等抗抑郁藥物, 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和耐藥性, 因此不宜長時間使用[6,7]。
目前,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病率較高, 并且西醫(yī)無有效治療方法, 且抗抑郁藥物不良反應較多, 因此, 尋求更優(yōu)的中醫(yī)中藥治療迫在眉睫[8]。本研究以頭針久留針法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為研究內容。前期分別通過動物實驗, 對腦卒中后抑郁可能引起的諸如失眠、頭痛、肢體功能障礙進行研究, 發(fā)現(xiàn)針刺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減輕失眠癥狀, 有效緩解頭痛,且頭穴透刺能促進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經功能恢復[9-11]。基于以上研究, 作者針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表現(xiàn), 從頭針穴位持久留針出發(fā), 觀察頭針久留針法對腦卒中后抑郁的效果。結果顯示, 頭針久留針法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失眠癥狀及抑郁癥狀, 而上述癥狀的改善與頭針的功效密切相關。其中, 頭針以百會、神庭、四神聰為主要穴位, 各個穴位聯(lián)合可以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12,13]。四神聰是經外奇穴,于百會前后左右各開1 寸取穴, 是治療失眠的要穴;百會是督脈經穴, 位于巔頂, 督脈“入絡于腦”, “腦為元神之府”, 針刺四神聰、百會能安神定志;神庭穴主治頭痛、眩暈, 針刺神庭穴能養(yǎng)心安神, 使心有所主,多個穴位配合治療效果顯著。另外, 長時間留針, 可更好調節(jié)陰陽, 扶正體內之氣, 祛除體內之邪, 進一步提高療效[14,15]。與藥物相比, 頭針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具有快速、快捷、省時等優(yōu)點, 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此外, 在針刺的過程中還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頭針久留針法可以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睡眠質量, 減輕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癥狀,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