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月 伍建光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伍炳彩教授是第三屆國醫(yī)大師,第三、四、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伍炳彩教授從醫(yī)60 載,精于仲景學說,長期從事《金匱要略》研究,創(chuàng)立了臟腑經絡相關的疑難雜癥診療體系,總結了濕病的診療經驗。
發(fā)熱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廣泛存在于各類疾病中,發(fā)熱病機復雜多變,若遷延不愈,可形成疑難發(fā)熱。其中濕病發(fā)熱異于普通發(fā)熱,濕邪致病常形成疑難發(fā)熱。伍炳彩教授強調臨證辨治發(fā)熱應尤其重視問診,“往來寒熱”“寒從背起”“身熱足寒”“汗出不透”“汗出不解”是伍炳彩教授診治疑難發(fā)熱每每詢問的癥狀。伍炳彩教授擅長切脈望舌,指出脈象可預測發(fā)熱之預后,舌苔可檢驗用藥之療效。筆者有幸跟診,現(xiàn)就伍炳彩教授治療濕病發(fā)熱的臨證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保?]葉天士云:“濕盛則陽微?!笨梢姖裥爸虏】蓳p傷人體陽氣,正虛則易被邪擾。吳鞠通又云:“蓋土為雜氣,寄旺四時,藏垢納污,無所不受,其間錯綜變化不可枚舉。”濕邪致病常兼夾寒、熱、風、痰、暑、燥、瘀等病邪。因濕性重濁黏膩,氣機受阻,同時濕傷陽氣,導致濕病發(fā)熱纏綿難愈。伍炳彩教授認為濕病發(fā)熱異于普通發(fā)熱體現(xiàn)在以下3 個方面:一是“濕喜歸脾”,濕困脾胃影響脾胃化生后天氣血的功能,脾胃虛弱,氣血乏源,病難向愈;二是濕邪致病部位的廣泛性,不局限于“濕性趨下”病位特點,濕邪致病可涉及人體上部、肌表、腠理、關節(jié),甚則達臟腑;三是濕邪致病證候的迷惑性,因濕邪致病范圍廣、兼夾癥多,且受體質、季節(jié)等影響,常形成疑實是實、疑虛是虛、疑熱是熱、疑寒是寒、疑燥是燥的證候特點。
《溫病學》教材中“往來寒熱”見于少陽樞機不和、濕熱痰濁內蘊證,也見于濕熱彌漫三焦、濕熱濁邪郁閉膜原證,可見往來寒熱一癥與濕邪緊密相關?;颊甙l(fā)熱,濕重于熱,濕邪阻滯氣機,陽氣不得宣發(fā)則惡寒,正氣奮起與濕邪抗爭,當正氣盛于濕邪,陽氣外達則發(fā)熱,故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與“發(fā)熱惡熱”2 種狀態(tài)交替發(fā)作。伍炳彩教授針對“往來寒熱”這一特征表現(xiàn)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濕病發(fā)熱除具備往來寒熱的發(fā)熱特點外,身熱不揚、午后熱甚、汗出不解也是常見伴隨癥狀。臨床上患者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等退熱西藥后有汗出熱退,但不久又惡寒發(fā)熱的,也屬于往來寒熱的一種表現(xiàn),可從濕病論治。
伍炳彩教授指出見“寒從背起”應鑒別傷寒太陽表寒證和溫病肺瘧疾,兩者均可見“寒從背起”?!鹅`樞經》條文指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經過背部,部分臨床醫(yī)家見“寒從背起”會一概認為病機屬足太陽表寒證。“寒從背起”也見于肺瘧疾,《溫病條辨·溫瘧》云:“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杏仁湯主之?!保?]其病機是伏暑為病,濕熱相兼或燥濕相兼,病位以上焦肺為主,癥見發(fā)熱,午后熱甚,狀若陰虛,汗出不透,唇、口、鼻干燥,舌苔干或厚,脈浮。臨床上見“寒從背起”除了太陽表寒證外,伍炳彩教授指出患者一感到背部怕冷,一測體溫就升高,即發(fā)熱時背部怕冷的,符合《溫病條辨》中“寒從背起”的表現(xiàn),其病因病機為濕邪阻遏陽氣,陽氣宣通不利,故背部惡寒;測體溫升高是因濕郁化熱引起,應注意與足太陽表寒證相鑒別。
身熱足寒是伍炳彩教授辨治濕病非常重要的經驗。他強調觸診時要從腳往上觸摸,若患者身上發(fā)熱,而腳部冰涼往往是濕邪阻滯的表現(xiàn)。魏念庭言:“病有身熱足寒者,外感之風邪,郁于表分則身熱,郁挾之濕,阻于里分則足寒也?!鼻濉び骷窝栽凇夺t(yī)門法律》中提出:“《金匱》治上焦之濕,本《內經》濕上甚為熱之義,而分輕重二證。輕者但發(fā)熱面赤而喘,頭痛鼻塞而煩……重者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皆濕上甚為熱之明征。濕熱上甚,故頭熱面赤目赤。濕熱上甚,故陽氣上壅,不下通于陰而足寒?!保?]伍炳彩教授指出“身熱足寒”或因風邪襲表,正邪交爭而發(fā)熱,或因濕邪夾熱,濕熱上壅見發(fā)熱,因濕礙氣機,阻遏陽氣下行,陽氣不能透達至足部,故見身熱足寒。
汗出不透指出汗不能遍布全身,常表現(xiàn)為汗出齊頸、齊腰、齊膝而還,出汗不能透至足部。章虛谷云:“測汗者,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氣機之通塞也?!焙钩銮闆r可反映氣機運行是否通暢。伍炳彩教授指出,濕邪致病隨寒熱、體質、季節(jié)變化可表現(xiàn)出證候的迷惑性。臨床濕病之汗,見自汗疑為氣虛,或盜汗疑為陰虛,或微汗疑為風熱,或大汗疑為里熱,但總以汗出不能遍布全身,僅上半身出汗或足部以上出汗,出汗不能透達至足部為濕病發(fā)熱診斷要點。
汗出不解即出汗后體溫下降,但不久復發(fā)熱。正如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中描述:“煩者,熱也。發(fā)汗身涼為已解,至半日許身復熱,脈浮數(shù)者,邪不盡也,可更發(fā)汗,與桂枝湯。”[4]臨床出現(xiàn)汗出不解可見于太陽中風證,癥見頭項強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苔白,脈浮緩,此證雖有汗出,但表證不解;汗出不解也見于外感表濕證,癥見頭身重痛,肢節(jié)疼痛,身熱不揚,胸脘痞滿,苔膩,脈浮濡,醫(yī)者予解表藥治之,患者雖有汗出,但表證仍未除。以上2 種情況,即古人所云:“汗出不解,非風即濕?!毕鄬τ谔栔酗L證,臨床醫(yī)家更易忽視外感表濕型發(fā)熱病的辨別與治療。
伍炳彩教授指出本病脈象往往可判斷其預后,可預知是否有復發(fā)熱的傾向?!秱摗け嫣柌∶}證并治上第五》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保?]20伍炳彩教授認為脈靜者為脈平靜,即脈不數(shù)急,此脈象既可判斷疾病是否傳變,也可判斷疾病預后。脈靜者提示病輕,或是邪氣衰微,是疾病向愈的體現(xiàn)。脈象也提示病因病位,根據(jù)《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6],以及《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中“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的論述[5]25,可知浮脈主表證、主風邪。臨床上伍炳彩教授切診浮脈后常問診既往有無鼻炎、咽炎病史,刻下有無鼻塞、咽痛等癥狀,以佐證浮脈所主病證。另外,伍炳彩教授指出舌苔的厚薄、顏色變化可判斷濕邪的消退情況及用藥效果。若患者服用中藥后舌苔由厚膩變薄,苔色變淺,說明濕邪呈消散趨勢,針對濕病發(fā)熱的用藥有效。
患者陶某,女,36 歲,教師,2019 年12 月20 日經介紹求診于伍炳彩教授。主訴:發(fā)熱不退1 月余?,F(xiàn)病史:患者于2019 年11 月初感受風寒后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先后前往當?shù)卦\所就診,于我省某三甲綜合性醫(yī)院及我院住院治療。期間診斷為:發(fā)熱;肺部感染;脾大。經痰熱清、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比阿培南、甲強龍等抗生素及激素治療后,仍發(fā)熱不退,診斷未明。
患者發(fā)熱,先惡寒隨后體溫升高,晨起體溫37.6 ℃,午后及夜間熱甚,最高體溫39.7 ℃,上半身出汗為主,汗出不能下達至足部,汗后自測體溫較服藥前下降,但不久后體溫又見上升,汗出惡風,疲倦,頭重,左側頭痛,肘、腕、膝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口甜,口稍渴,胸悶氣促,足冷,納差,眠欠安,小便清,大便偏稀,排便不爽。舌紅稍暗,苔白厚膩微黃,脈軟稍數(shù),兩寸浮。辨證為風濕表虛兼濕熱入里,郁伏膜原。治以益氣化濕、透達膜原。方選防己黃芪湯合柴胡達原飲加減。處方:漢防己10 g,黃芪15 g,白術10 g,炙甘草6 g,生姜3 片,大棗3 枚,防風6 g,柴胡15 g,黃芩3 g,檳榔6 g,厚樸3 g,草果3 g,知母3 g,赤芍10 g,蘆根15 g,冬瓜子10 g,桃仁10 g,薏苡仁15 g。5 劑,每日1 劑,水煎服,分早晚2 次溫服。
2019 年12 月25 日二診:患者發(fā)熱頻率減少,惡風、關節(jié)疼痛程度減輕,望診舌苔厚膩減退。刻下癥:發(fā)熱,體溫波動在36~38 ℃之間,發(fā)熱規(guī)律同前日,后項發(fā)緊,怕風怕冷,頭部兩側脹痛,左肋疼痛,胸悶,惡心欲吐,噯氣,納差,睡眠欠佳,小便清,排便不爽。舌淡稍暗,苔稍黃膩,脈稍弦,兩寸浮。伍炳彩教授辨證為太少合病證,治以和解少陽樞機,調和營衛(wèi)氣血。選方柴胡桂枝湯加減,法半夏易為天花粉以顧陰潤燥。處方:柴胡15 g,黃芩10 g,天花粉10 g,生姜3 片,大棗2 個,甘草6 g,生曬參10 g,桂枝10 g,白芍10 g,枳殼10 g,桔梗10 g。5 劑,每日1 劑,水煎服,分早晚2 次溫服。
2019 年12 月30 日三診:患者熱勢下降,口甜明顯減退,惡心欲吐已除,精神體力好轉,頸項不適緩解,望診舌苔厚度進一步減退??滔滦略鲅劭舭l(fā)熱,前額、脅肋、后背疼痛,納一般,食后腹脹,眠欠安,腰部及臀部癢甚,小便清,排便不爽。舌質紅稍暗,苔稍黃膩,脈沉弦稍數(shù)。伍炳彩教授辨證為濕熱郁伏膜原、氣機不利,治以透達膜原、疏利氣機為法,選方柴胡達原飲加減。處方:柴胡15 g,黃芩3 g,檳榔6 g,厚樸3 g,草果2 g,知母3 g,白芍3 g,甘草2 g,葛根6 g,羌活3 g,赤小豆6 g,天花粉6 g。4 劑,每日1 劑,水煎服,分早晚2 次溫服。
10 d 后電話回訪,患者訴2019 年12 月30 日服用第1 劑中藥,至次日發(fā)熱數(shù)次,2020 年1 月1 日服用第3 劑中藥后全天體溫恢復正常,諸癥皆有改善。在初診中患者苔白厚膩微黃,二診時苔白稍黃膩,三診則苔稍黃膩?;颊? 次就診舌象見圖1。
按語:患者初診見發(fā)熱汗出,汗后惡風明顯,關節(jié)呈游走性疼痛,舌苔厚,脈浮,得出病機關鍵為風濕表虛,選方防己黃芪湯為主方。伍炳彩教授認為防己黃芪湯適應癥廣,只要掌握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的證候和汗出惡風、身重、舌苔偏厚及脈浮這4 個必備癥狀[7],依據(jù)中醫(yī)“異病同治”的辨證論治原則,可用于治療發(fā)熱疾病。
二診改為柴胡桂枝湯加減,伍炳彩教授指出應注意前兩診之脈象、病位的鑒別?;颊叱踉\疲倦、肌肉關節(jié)疼痛明顯,大便稀,脈軟,病位主在脾,病機為太陰風濕表虛證;患者二診先惡寒后發(fā)熱,后項緊,自汗,寸脈浮,雖有惡風,但無汗出惡風,提示此時病機為太陽表虛證。二診患者新增惡心欲吐一癥,《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記載:“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保?]83結合患者兩側頭痛,左肋疼痛,口甜口渴,大便不爽,苔黃膩,脈弦,說明患者同時存在少陽樞機不利、膽經濕熱內蘊之證,故改為柴胡桂枝湯以針對太陽表虛兼少陽樞機不利這一病機的2 個方面。
三診患者出現(xiàn)頸項不適、后背痛、前額痛、眼眶發(fā)熱、脅肋痛,為邪伏膜原,邪氣波及太陽、陽明、少陽經的典型表現(xiàn),用藥分別加羌活、葛根、柴胡3 味引經藥物到達病所[8]?;颊咔皟稍\見脈浮,病位偏于表,三診見脈沉,伍炳彩教授考慮病邪入里,病位偏于里,故改用柴胡達原飲加減和解表里。
縱觀本案,初診之益氣化濕法,二診之和解少陽法,三診之透達膜原法,皆使?jié)裥巴巳?,氣機舒利,陽氣外展,正氣恢復。服藥后患者由整日發(fā)熱至發(fā)熱頻率減少至熱勢降低再至全天體溫恢復正常,舌苔厚度減退,諸癥好轉,可佐證伍炳彩教授以濕論治疑難發(fā)熱雖處方用藥不同,但謹守病機,可獲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