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元 孟冰
有關利息的來源,不同經濟學家會有不同的解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對利息的來源提供了原創(chuàng)性的貨幣時間價值理論解釋,由此對利息理論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
這里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資金出借者愿意融出富余資金以獲得利息回報呢?龐巴維克的解釋是,這是因為個人對貨幣存在時間偏好或者時差偏好,貨幣存在時間價值。根據(jù)他提出的貨幣時間價值理論或貨幣時差偏好理論,比起等待未來才能得到的貨幣,我們更喜歡現(xiàn)在的貨幣。相對于在一年之后擁有100元的貨幣,一個人更偏好擁有當前的100元貨幣。這樣,一個人對100元貨幣的現(xiàn)在價值會做更高主觀評價,而對同樣100元貨幣的未來價值會做更低主觀評價。也就是說,對于一個人來說,當前擁有的100元貨幣比未來收到的同樣100元金額的貨幣具有更大的價值。與此相應,貨幣的時間價值就來自于個人所主觀評價的貨幣現(xiàn)值和未來值之間的差別,來自個人相對于未來更偏好當前擁有同等金額的貨幣。
時間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貨幣中,也體現(xiàn)在所有其他財貨中。比起等待未來才能得到的財貨,我們更喜歡現(xiàn)在的財貨。德國有句諺語,“一鳥在手,勝于雙鳥在林”,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效應就是后來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提出的“稟賦效應”:一個人擁有的東西屬于此人的一部分稟賦;與一個人即將擁有的那些東西相比,他更看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貨幣的時間價值可視為貨幣價值的時間貼水。資金出借者融出資金,收取利息,其最初的、最純粹的原因就是收取貨幣價值的時間貼水,也就是對貨幣時間價值差額的補償。
教科書中關于貨幣的時間價值描述是通過終值和現(xiàn)值進行分析的。將今天可用的一定金額的錢被視為“現(xiàn)值”,相應的,在未來可收回或可支付的一定金額就被視為“終值”,那么現(xiàn)值和終值之間的差額就是“利息”,它包含在終值之中。按照教科書上的說法,影響該差額水平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利率,二是期限。利率越高,期限越長,差額越大。
根據(jù)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路德維?!ゑT·米塞斯的觀點,可把資金融出方收取的純粹貨幣時間價值差額補償稱為“元利息”??梢哉f,如果人類沒有上述這種貨幣時差偏好,“元利息”就不會出現(xiàn),實際生活中可觀察到的利息現(xiàn)象也不會出現(xiàn)。米塞斯認為利息是一個同質的現(xiàn)象,利息沒有不同的來源,耐用品的利息和消費信貸的利息與其他利息一樣,都是對現(xiàn)在財貨的評價高于對未來財貨的評價的結果。在市場經濟中,利息就表現(xiàn)于未來貨幣相對于現(xiàn)在貨幣的折現(xiàn),這一折現(xiàn)就被米塞斯稱之為“元利息”。比如貨幣的時間價值,在當下和未來是有差異的。當下的價值高于未來的。信貸現(xiàn)象就是因貨幣的時間價值而產生。每個人對貨幣的時間價值評估不一樣,貨幣的時間價值構成了貸款中的元利息部分。沒有貨幣的時間價值就不會出現(xiàn)信貸現(xiàn)象。當然實際利息里邊還有其他的因素考慮。
米塞斯認為,元利息不是資本在市場上由于供需雙方相互作用而決定的資本價格,是由于貨幣的時間偏好導致的未來貨幣的評價與現(xiàn)在貨幣的評價的比率。應該說是元利息決定了利息現(xiàn)象的存在,決定了把多少貨幣用于立即的消費,多少貨幣用于未來。這一觀點與當下主流的西方經濟學現(xiàn)代利率理論不一致。
實際生活中可觀察到的利息至少包括三個部分:“元利息”部分、風險溢價部分和價格溢價部分。其中風險溢價涉及融出方對還款風險的主觀評估,因而要求相應的風險補償。而價格溢價部分反映了融出方對用來償還債務的貨幣或者其他財貨(比如抵押物)的未來預期價值變化的評估,這里尤其包括融出方會對通貨膨脹問題導致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損失因素提出溢價補償。在現(xiàn)代社會,政府往往會增發(fā)法定貨幣,從而往往導致較嚴重的通貨膨脹,融出方提出相應補償也是正?,F(xiàn)象。此外,如果是企業(yè)家負債,企業(yè)家認為他的資金回報率亦即生產率預期較高,他就會提供愿意接受較高的利率。
在實際生活中可觀察到的利息,其實不一定只包括上述三個利息因素或者附加的資金回報率即生產率因素。如果金融市場是賣方市場,比如在農村地區(qū),一些貧困者或者資金鏈緊張的小微企業(yè)已經山窮水盡,借不到急需的資金,資金融出方可能是一個民間放貸人,他可能高出上述三個利息因素所決定的利息水平放出資金。在這個情形下,資金融出方的時間偏好是穩(wěn)定的,他發(fā)放資金給所有人員或者企業(yè)的資金時間偏好是一樣的,而貧困者或者資金鏈緊張的小微企業(yè)作為資金融入方即需求方的時間偏好非常高。資方融出方可以利用資金融入方的時間偏好高這一窘境提高利率。當整個利率水平很高,比如借出10萬元錢,要1角利(每月利息占本金的10%),容易被指責為發(fā)放“高利貸”。當然,我們需要看到,“高利貸”首先是一種金融服務的事實。它體現(xiàn)一種特殊的供求特點?!案呃J”所收取的利息是一種市場利息。一個人要借“高利貸”時,一般是急需用錢。他所面臨的情況往往是:不借就“死”;借到了,看看能否“活”。比如一個貧困家庭的子女得了急病需自費就醫(yī),借到“高利貸”就比借不到錢要好,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再比如企業(yè)在銀行信貸到期,額度重新審批也已經通過,只需要將原有信貸資金按期歸還銀行,就還能在短時間內重新貸出來(一般需要一到兩周時間)。若企業(yè)當前現(xiàn)金流緊張,它也會傾向于使用“高利貸”,也稱為“過橋資金”。這種“過橋資金”在金融市場上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資金使用時間可控,只占若干日,資金融入方對總利息支出有承受能力,或者說由于使用“高利貸”而產生的利息支出低于其暫?,F(xiàn)有業(yè)務生產去籌集資金所產生的損失,如果沒有這筆資金,企業(yè)將面臨銀行斷貸的風險。不過,企業(yè)借入“過橋資金”,往往是聽取了銀行會續(xù)貸的承諾。萬一銀行只是做了虛假承諾、騙取企業(yè)還本付息,在拿到企業(yè)用“過橋資金”償付的本息之后不再續(xù)貸,那么企業(yè)借入的短期“高利貸”很可能會長期化。
“高利貸”現(xiàn)象在學術圈爭議很大,很多學者對“高利貸”持譴責和厭惡態(tài)度。但其作為一種“有比無好”的金融服務,在上面兩個例子中體現(xiàn)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支持為利息率設置上限:“在允許收取利息的國家,法律為了防止重利盤剝,常常規(guī)定能夠收取而不受懲罰的最高利息率。這種利息率應當略高于最低的市場價格,即能提供最可靠保證的人普通為使用貨幣所支付的價格?!蔽覈壳瓣P于最高利息率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依照以下規(guī)定: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中確定的司法保護利率上限,利率≤24%,是受法律保護的,24%<利率≤36%當事人自愿履行完畢的,法院不予干涉,利率>36%的部分無效,即“兩線三區(qū)”。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對上述規(guī)定進行了修正,確定4倍LPR(即4倍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為新的司法保護利率上限,利率在4倍LPR以內的受法律保護,超過4倍LPR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即“一線兩區(qū)”。同時還有規(guī)定,“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預扣利息的,按照實際出借數(shù)額計算出借本金,任何以收取砍頭息、履約保證金等形式預扣出借款項的,均會視為未足額出借”。
綜上所述,由貨幣的時間價值決定的元利息決定了利息現(xiàn)象的存在。而資金的生產率則是實際利率中的一個影響因素,而且在許多利率現(xiàn)象中甚至不是一個第二重要的因素。遺憾的是,以費雪為代表的現(xiàn)代利率理論,把資金的生產率當作利率決定的最重要因素,而把貨幣的時間價值因素即元利息因素,視為次要的影響因素,這種理論是本末倒置的,應予糾正。
(馮興元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孟冰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