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立峰
不知從何時起,“松弛感”成了網(wǎng)絡熱詞。它的原意是指,一個人無論身處什么場合(哪怕是最重要的場合)都要保持本色,不矯揉造作,不用力過猛,一切以自然舒服的狀態(tài)為好。人在生活中要保持“松弛感”,類推到教學上,教師在課堂中也要保持“松弛感”。
如今,我們在公開場合聽到的課有太多“做”的痕跡。有的教師化著精致的妝容,搭配夸張的表情和設計感極強的肢體語言,給人一種表演的既視感。有的教師手不沾粉筆,滿黑板張貼精美的板貼,再配以“嚴絲合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人一種生硬的設計感。有的教師為了教學的新穎性,設計出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教學片段,把學生帶入事先設計好的一個個“坑”中,給人一種刻意創(chuàng)新的無奈感。凡此種種,都是公開課的通病。深究原因,多是來自教師的不自信和準備的不充分。因為不自信,所以不松弛;因為準備不充分,所以教學過程中就會用力過猛,過于做作,沒法在課堂中保持應有的自然和本色。
那么,怎樣才算準備充分呢?板貼、課件和教具固然是課前準備的一部分,但都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真正能夠讓教師用自然的狀態(tài)進行課堂教學的是充分“備好課”。
“備好課”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用一生備好一節(jié)課?!边@句名言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次,蘇霍姆林斯基到學校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他覺得這節(jié)課上得非常精彩,就去問上課的教師:“我請教你一個問題,你是怎樣備出這節(jié)好課的?”這位教師說:“為了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于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笔前。绻覀兊慕處熌苡小坝靡簧鷤浜靡还?jié)課”的精神,那么公開課時的緊張和局促就會少很多。
備好一節(jié)課并不容易,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和準備的內(nèi)容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首先要讀懂教材,教師要學會梳理知識體系,認識這節(jié)課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居于這節(jié)課上位的學科本體性知識,從長度、寬度和深度上做好教材的前拓、后延和深挖。其次要了解學情,教師要通過前測、學生訪談和分享“過來人”的經(jīng)驗等方法把握學生的真實起點,明晰他們的學習難點,多角度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全方位構(gòu)想引導學生探究的策略,細致謀劃如何應對偶發(fā)狀況,努力做到“課前多準備,心中有丘壑”。最后要設計路徑,教師要始終具有“把學生放在舞臺最中央”的意識,為他們設計便于表達、便于合作、便于思辨的學習路徑,用任務驅(qū)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行走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
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員斯苗兒老師曾經(jīng)說過,教師上課的最高境界是能把家常課當作公開課來上,把公開課上出家常課的味道。這句話其實正好回應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任何一節(jié)公開課都不是臨時“做”出來的,而是來自教師平時的積累,每一次成功亮相都應該是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只有把課備好了,教師才能從容地走進課堂,瀟灑地面對學生,上出充滿張力、靈動絲滑的一節(jié)課。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