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子
說到“消費觀”,可以想到的語匯有很多。不論是《奇葩說》里討論到的“精致窮”,還是更早期出現(xiàn)的“隱形貧困人口”,這些聽起來并不“健康”的消費觀,都在某種程度上指向了當代青年,對,就是你我。
如何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觀?或許你可以想到以下幾點:
1.明晰自己的消費——記賬、提前規(guī)劃(這個市面上許多App就可以做到)。
2.適度消費、量入為出——俗稱“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3.拷問真實需求——在買一件東西之前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
注意,這三個“萬能鑰匙”,其實是方法論。但關于消費觀,我想先講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上大學迎來的第一個跨年,就決定給自己一個儀式感——獨自去黃山觀看新年日出。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獨自旅行。剛上大學,生活費每個月只有一千,也沒摸索出什么賺錢的技能,旅行的費用全是平時從牙縫中攢出來的,當然,沒多少。
旅行的過程不需要贅述。我記得十分清楚的是,當我結束旅程,準備從火車站回學校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幾個硬幣。那時支付寶還沒流行開,微信錢包還沒參與到電子支付的競爭當中,那幾個硬幣,真的就是我當下的全部資產(chǎn)。時間已經(jīng)有些晚了,地鐵沒通到學校,公交也已經(jīng)停擺,我用手機僅剩的1%的電量給室友發(fā)短信:20分鐘后帶50快錢到樓下等我。
聽起來那是近乎屈辱和狼狽的經(jīng)歷,在貧窮面前,你不得不放下自尊、面子那些“人之為人”的高貴特質,而去卑微地尋求一種解決辦法。
但奇怪的是,年輕似乎最不忌憚的就是貧窮,當時的友情也純粹,我室友絲毫沒覺得這事有什么問題。我節(jié)衣縮食了一段時間,領到下個月的生活費后,還上了她的錢。每天還是嘻嘻哈哈的,沒覺得有多苦。
再后來,我以同樣“貧窮”的方式(當然沒第一次那么慘),去到了更多的地方,獲得了更多的生命體驗。
這段早年的經(jīng)歷,其實涉及到了很多現(xiàn)象的雛形:超前消費——和室友借錢;隱形貧困人口——大家當時也并不覺得我窮;精致窮——前一秒旅行,后一秒吃糠咽菜。
等到再長大一些,這些現(xiàn)象慢慢變得更加明顯,并貫穿于日常。比如明明手頭緊張得不行,卻依舊購入了自己看中的衣服。而超前消費也有了更具象的存在方式:花唄和各種信用卡。更糟糕的是,我似乎也沒有早些年那樣快樂了。
這是為什么呢?
再說回健康的消費觀,這當中有一個“觀”字,就證明它和“人生觀”“價值觀”一樣,是宏大的、復雜的,甚至是會變化的。而“健康”二字,不是數(shù)學題,它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不然為什么《奇葩說》還要辯論?
因此在討論消費觀時,我根據(jù)個人經(jīng)歷,總結了以下這三個深層次的問題:
1.衡量你與貧窮共處的可能性。
在我大學時期,之所以還能為每次窮游和窮游后的拮據(jù)生活感到快樂,是因為我與貧窮共處的空間很大。那時的我沒有房租、信用卡還款等債務需要負擔,也還未到需要為“面子”“品位”買單的時期,即使窮得揭不開鍋,也依然有后盾——抹開面子找家里要就是了。
正如蕎麥在一篇文章中說的:“貧窮是年輕人的特權。年輕時貧窮是可以被諒解的,等到了中老年,貧窮就會變成災難?!?/p>
在判斷你的消費觀是否“健康”之前,要先問問自己能夠忍耐多大程度的貧窮,能夠承擔多少貧窮帶來的代價。
交不起的房租、借錢時放下的自尊、看到信用卡待還時的心驚肉跳……都是貧窮帶來的代價。
在與貧窮共處的彈性范圍內(nèi),消費會帶來一定的快樂。超過這個范圍,或在范圍的臨界值時,痛苦就會伴隨而來。它或許是延后的,但相信我,消費時你有多快樂,貧窮時你就有多痛苦。
把消費控制在你能夠接受的“貧窮”范圍內(nèi),是“健康消費觀”的第一原則。
2.衡量你的每次消費所帶來的“幸福感指數(shù)”,及其與時間的關系。
消費帶來的滿足也有兩種:即時滿足和延時滿足。
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即時滿足的消費中,其消費心理曲線為:
發(fā)生消費——內(nèi)心短暫滿足——滿足感淡去感到空虛(和貧窮)——欲望因刺激再次產(chǎn)生——二次消費——短暫滿足……
其實仔細想想,內(nèi)心的短暫滿足太容易了,甚至是不管你消費什么,只要你消費,都可以帶來一定的滿足。于是在這個消費的“灰色地帶”,你可能購入了許多性價比很低的、生活中并不需要的、買了幾天就不再喜歡的東西。但是它們真的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我相信你一定體會過,在商場還興致勃勃,回到家看到余額卻萬分懊悔、空虛的心情。健康的消費,是為“人”服務的,它應該幫助我們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凡是會讓我們感到空虛、焦慮、悔恨的消費,都不能稱之為“健康”。
因此,多進行延時滿足的消費,是健康消費觀的第二原則。
具體怎么做呢?其實很簡單,在進行沖動消費之前,等一等,再等一等。所有你在一件商品上停留的時間,你為了一趟旅行攢錢的時間,都會轉換為消費過后,你感受到幸福的時長。
它們是成正比的。
3.多進行價值遞增型消費。
消費品大致可分為兩種:價值遞增型消費和價值遞減型消費。
我大學時買的衣服現(xiàn)在早就不穿了,但我大學時去過的地方、看過的書,已經(jīng)成為了構筑我生命之墻的磚瓦,在某些時刻跳出來,帶給我回憶和幫助。這大概就是“消費”和“投資”的區(qū)別。
價值遞增型消費和價值遞減型消費,不是舍棄與被舍棄的關系,在健康的消費觀中,它們的比例需要被調整:前者的比例越大,你可以享受到的“消費”的好處就越多,你的自我、生活、消費就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
這一部分需要見仁見智,消費品的價值需要你自己來衡量。一本書,你買來擱置,它的價值也會遞減;一份奢侈品,即使昂貴,但你認為你的品位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提升,它便擁有了價值遞增的可能性;看一次展覽,走馬觀花只能為你帶來一條朋友圈的價值增量,但認真思考便可能成為你審美和智識的一部分。
總結來看,其實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觀很簡單:在可以承擔的貧窮范圍內(nèi),多進行延時滿足的消費,盡量提升價值遞增型消費的比例。這三點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每一點都建立在前一點成立的基礎上,方可成立。
至于方法論,有了消費觀做底,去開頭的前三條中往外延伸,總有一套適合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