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生
在長白山區(qū)遇路人,隨便地問當(dāng)?shù)厝?,認(rèn)識圓棗子么?可能人家會莫名其妙,如果說軟棗子,立馬明白說的意思。地域在自然環(huán)境、人文歷史、風(fēng)俗形成獨(dú)有的特質(zhì),所以方言最明顯。東北人“軟”和“圓”讀音區(qū)分不清,時間長了,不知道圓棗子,更多的是呼俗名軟棗子。
走在大山中,滿眼積滿綠色,耳中不時有鳥鳴飛進(jìn)來。這時,看到攀在高大的椴樹、樺樹、松樹上的圓棗藤,人與樹相比,難以到達(dá)高度,采摘起來比較困難。要么把藤條拉下來,要么爬上樹采摘。
在山中,有的地方無人來訪,圓棗子無人采,它便會掛在樹上。寒冷的冬天,樹上落光了葉子,圓棗子依然掛上面,它熟過勁會起皺皮。經(jīng)過風(fēng)雪的冷凍,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
圓棗子屬于第三紀(jì)孑遺植物,新生代中最古老的一個紀(jì)。大約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百八十萬年以前,是那個時期的生物品種,被稱為活化石的植物。暗綠色的圓棗子,果肉中藏著許多黑褐色的籽粒,皮下有多條淺棱線。圓棗子的果肉細(xì)膩,汁多且味甜,含有多種元素,具有抗癌、減緩皮膚衰老的功效,是非常好吃的野果。早在公元前的《詩經(jīng)》中就有了獼猴桃(圓棗子)的記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我八九歲時,跟隨三舅進(jìn)山采圓棗子。長白山區(qū)正是五花季節(jié),天藍(lán)得干凈,起伏的山脈,內(nèi)容豐富多彩。姥姥給我選了小樺樹背筐,大的裝上一點(diǎn)果子,就無法背動。走過了小河套,經(jīng)過大食堂,踏上進(jìn)山的毛毛道。這是職工食堂,離得很遠(yuǎn)能聞到飯菜香味,但進(jìn)山采圓棗子的激動,引誘著往前沖的勁頭。毛毛道兩邊的野花開得醉人,一片片馬蓮花,渲染秋天的山野。我們在長白山區(qū)最美好的季節(jié),扯嗓子嗷嗷叫,狂奔一段。
圓棗子個頭不大,形如小冬瓜,生時呈淺綠色的,發(fā)硬又澀,沒有滋味。但熟透時就變軟了,果的顏色發(fā)生變化。圓棗子生長在針闊混交林和林緣灌叢中,它是落葉藤木,所以要有生存環(huán)境,纏繞大樹才能生長。
三舅從小生長在山中,上山下山,爬樹打野果子,對他來說是小事一樁。他挑一棵大樹,不用脫鞋,幾下就爬到高處的樹杈上,用別在腰后的鐮刀,把纏繞樹身的圓棗藤子砍斷,扔給樹下的我。那些帶露珠的圓棗子,骨碌碌的四處滾動,落了一地。由于從高空落下,雖然有藤子的保護(hù),還是有的摔裂口子,熟透的摔得稀爛。我們撿熟透的吃,解饞填飽肚子,有力氣繼續(xù)采下去。
我在富爾河邊的農(nóng)家小院,聽老董講秋收的故事,在林間,要是看到被咬過的圓棗子,向樹梢觀望。透過樹枝間的縫隙,看到一片藍(lán)天,樹上掛滿密實的果子,也能發(fā)現(xiàn)松鼠在大飽口福,樹底下掉落的果子,就是它們干的好事兒。
老董在當(dāng)林業(yè)工人時,在山中干活。吃午飯前,他們找一棵圓棗子多的樹,工友聚在一起,聞著樹香的味道,吃著帶來的玉米面餅子,隨手摘下圓棗子作為菜吃。經(jīng)過秋霜后,圓棗子有蜜的味道,尤其是白樺、紫椴樹上的圓棗子含糖量高,且口感好。長白山區(qū)的山葡萄、山里紅、山丁子、野李子等野果子,非酸即澀,要數(shù)圓棗子好吃,所以受到眾人喜愛。
圓棗子有很多吃法,最直白是摘下即吃,不用水洗,帶著山野的氣息。它還能去表皮榨汁喝,還可以做酒。圓棗子酒健脾胃,也能補(bǔ)氣血。圓棗子可和其他蔬菜、水果做甜點(diǎn)。圓棗子和蜂蜜是絕配,使人體吸收均衡的營養(yǎng),促進(jìn)人體代謝增加,具有明顯的好處。
2022 年1 月22 日,濱州迎來一場小雪,在紛飛的雪中,我下樓取快遞,收到盛文強(qiáng)寄來的新書《漁具列傳》。他在書中寫道:“整個海都是活的”,這句話與窗外的雪,讓我有了情感的波動?;氐介L白山區(qū)的秋天,采摘圓棗子的時候,套用他的話,整個長白山區(qū)都是活的。圓棗子即使摘下來,也是一個生命。
山葡萄滿語是阿木魯,皮厚而果粒小,酸度很高。在無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為其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有一次回東北探親,拜訪我父親的朋友高明,他是高級林業(yè)工程師,對長白山區(qū)植物頗有研究。我們多年沒有見面,聊得非常高興。他找來玻璃杯,倒出自釀的葡萄酒讓我品嘗,二十多歲氣盛,當(dāng)時酒量大,對于這么點(diǎn)酒不在乎。
一邊嘮嗑,一邊喝葡萄酒,長白山野生葡萄酒味道醇正,喝起來甜酸。時間不早,便告別父親的朋友,走在夜的街頭。冬天寒風(fēng)一吹,酒勁上頭,喝得有些頭暈,這種酒后勁很大,走出不過一里多地,前面是冰封雪蓋的布爾哈通河。我蹲在河邊胃中難受,嘔吐起來,半小時后離開。
長白山區(qū)居民,有自釀山葡萄酒的習(xí)慣。每到秋天山葡萄熟了,自釀山葡萄酒,春節(jié)期間用來招待客人。扭開瓶蓋,葡萄酒香味漾出,倒一酒杯小口輕抿,香氣溢滿口中。白露時分喝茶,喝長白山野生葡萄酒。
多年前坐吉普車,在五鳳屯旁岔路口駛上進(jìn)山路。透過車窗望著山野,路面不寬,印著轍印,呈S 形地沿山繞行。路旁的樹木大多是林木和亙迭山岡。山中靜寂空曠,不是旅游勝地,平時無人來訪。往山里走,車與山,山與車,融會于一起。手扶拖拉機(jī)拉著稻草,在前面晃晃悠悠,草堆上露出戴紅頭巾的腦袋。
第一次和姥爺來,還沒走過這條路,翻山越嶺走了好長時間。我氣喘吁吁地站在山頂,俯視山下,符巖屯飄著炊煙,無力氣走下去。路邊有一片野生山葡萄,姥爺說坐下休息一會兒,吃點(diǎn)葡萄恢復(fù)體力。眼前的葡萄枝葉茂密,紫黑色的果子,一串串掛在秧藤上。隨手摘下一粒送進(jìn)嘴里,漫出甜酸的香味。
吉普車在山路行駛,回想著童年背著書包,跟著姥爺走完山路。路高低不平,起伏懸起又落下,屯子包裹于群山中。在山坳中的屯子里,曾度過人生中的美好時光。暑假來這里,在那兒我結(jié)識了小伙伴和大黑狗,漫山遍野撒歡兒。大雨過后,濕潤的空氣驅(qū)散暑熱,天氣涼爽了,山岡的樹和草被洗得鮮綠。
姥爺家在屯頭溪水邊,柞木障子爬著豆角秧,向日葵圍繞土屋。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山區(qū)沒通電,依賴煤油燈度過夜晚。我躺在炕上,透過敞開的窗子,望著夜空,夾雜著蟲鳴,和溪水的流淌聲。
在鄉(xiāng)間度過暑假,有一天清晨,我背著書包,拎著旅行包裝的野葡萄,坐著花轱轆牛車離開屯子。牛車過了水中輾出轍痕,牛脖子上的鈴兒,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打破靜謐的山路。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日,我來到敦化市東北部,住在老白山雪村,窗外有一條公路,對面山坡長著一片野葡萄。盡管過了采葡萄的季節(jié),枝頭殘存許多,摘一些回到賓館,吃一粒滿嘴酸甜氣。
有一次,朋友陪我去三合江域,看一座百年多的朝鮮族老房子。歇山式的屋頂,屋脊曲線兩端上翹,青瓦層層相疊。屋角檐的裝飾充滿民族特色,女主人不會講漢語,她用微笑迎接我們到來。女主人講述房子的歷史,朋友一句句翻譯過來,并請我們脫鞋上炕,炕琴的圖案是朝鮮族喜愛的松鶴,拉門旁的縫紉機(jī)有些陳舊,一看就有年頭了。
炕上有一盤沙果,女主人熱情地請我們吃,今天特意去山里采的,這種近似海棠果,味道不一樣,果子形態(tài)不同。沙果為薔薇科植物,學(xué)名為柰子,如果這么叫,我都弄不明白。沙果是一味中藥,有機(jī)酸、維生素數(shù)量大,食之有生津止渴、消食和化積滯的作用。
我拿起一個沙果酸甜入口,朋友說多吃幾個,現(xiàn)在山中沙果已經(jīng)很少,大多是人工種植的。沙果有瀉火明目、殺蟲解毒的作用。沙果在手中,不忍心咬一口,回想過去的事情。母親每次買回沙果,分給我們兄妹,總是給我多分幾個。
我離開家鄉(xiāng)多年,很少吃到沙果,很想小時吃過的美食。每次在超市里找沙果,卻沒有一次成功。
我咬一口沙果,酸甜溢滿口中,語言無法表述心情。望著墻上掛著很多獎狀,是朝漢兩種文字,這些獎狀裝在鏡框中,大都是七十年代得獎。有男主人摔跤的獎狀,我發(fā)現(xiàn)了一張女主人蕩秋千得的獎狀,縫紉機(jī)是獎品。女主人現(xiàn)在胖多了,當(dāng)年的“車妞”,現(xiàn)在變成“阿邁”,她無能力再蕩秋千了,只能敲起長鼓,讓歡快的鼓聲追逐秋千。中午是在這里吃飯,炕擺上方桌,鍋臺在炕的一頭,兩口鑄鐵鍋擦得干凈。一桌山野菜泛著清香,四葉菜、貓爪子、婆婆丁和土雞蛋。主人看我對沙果感興趣,便在小碟中裝幾個,又?jǐn)[在桌上。
我坐在炕上,從窗口眺望遠(yuǎn)處的山岡,圖們江刮來潮潤的風(fēng)。白蝴蝶在菜地上飛舞,穿越障子飛去。院子中有壓水井,旁邊大肚子缸盛滿水,漂著葫蘆瓢。每一次壓水都要舀一瓢水,倒進(jìn)去引一下水,快速壓動手柄。用不了幾下,一陣清涼的水,從出水嘴嘩嘩流淌。水是從地下抽出的,不管陽光多么足,水清冽爽口,不像城市的自來水有藥味。
吃飯的中間,我到院子里閑逛,在窗臺上,看到主人擺有一盤沙果。坐在臺階上,望著沙果,在讀過的資料中,有記載當(dāng)年在沈陽故宮舉行的盛大冷餐會。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在盛京故宮宴請盛京將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以及現(xiàn)任卸任文武大小官員,還有一路護(hù)駕隨行的蒙古王公和八十歲以上的八旗耆老。一共一百〇一張宴桌。食材種類中,有“沙果四十個”,可見沙果不大,卻是一種珍貴的野果。
午飯后,我們開車出屯子,走出不遠(yuǎn),在路邊有賣山貨的攤位,當(dāng)?shù)匕傩沼猛粱@子盛放山核桃、榛子、沙果、木耳、蘑菇。我望著這些山野味,看到土籃子中的沙果,讓朋友停車,買一些帶回去。我想到冬天的凍三樣,凍梨、沙果和凍柿子,給冬天的人們帶來多少口福。
覆盆子,別名為托盤兒、樹莓、覆盆莓、馬林果,因為果實味道酸甜,枝干上長有倒鉤刺,又稱懸鉤子。在長白山區(qū)問覆盆子,許多人都發(fā)懵,不知是什么東西。如果說托盤兒,后面這個兒化音,太有親切感了,人們會立即回答,這是山中的野果。土話是文化的活化石,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包括社會、歷史、地理方面因素。
托盤兒在長白山區(qū),八月下旬成熟,果子呈現(xiàn)粉紅和桃紅,由若干個果粒粘在一起,臥在托盤上,形成圓形大果。托盤兒的葉片,邊緣長毛刺,汁甜似野草莓味道。
覆盆子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醫(yī)學(xué)典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已經(jīng)出現(xiàn)覆盆。《本草衍義》中記載覆盆子得名的源由:“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dāng)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蘇式寫《覆盆子帖》,為天下第一人,他在帖中寫道:“覆盆子甚煩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dāng)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并信物一小角,請送達(dá)。軾白。”以覆盆子寫出《覆盆子帖》,表達(dá)對好友的深厚情意。好友陳季常知道,蘇東坡對覆盆子喜愛,尤其是酸甜的美味,便采了一籃子送他食用,蘇東坡被貶黃州,便作此帖以示感謝。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道:“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yuǎn)?!濒斞赶壬f和珊瑚珠一樣,把覆盆子描繪得鮮活、樸白的文字,使人感受到了孩童采摘野果的快樂。讀這篇文章時,不知覆盆子,就是長白山的托盤兒,對覆盆子三個字充滿神秘感。這種野果子,隨著魯迅先生的文字,印入少年的腦海中,這是第一次接觸覆盆子的名字。我在初中時,對水果一類知道的可憐。況且,那時候生活艱辛,孩子們吃到一個西紅杮、黃瓜就算不錯了,難以見到水果。讀魯迅先生文章中的覆盆子,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東西。
覆盆子在歐洲栽培已久,被叫作黃金水果。其果含有水楊酸、酚酸,素有天然阿司匹林之稱,用于鎮(zhèn)痛解熱,抗血凝,能有效預(yù)防血栓。長期食用覆盆子,能有效地保護(hù)心臟,預(yù)防高血壓、血管壁粥樣硬化疾病。
我習(xí)慣稱為托盤兒,后面的兒化音,口氣一定要重,才能體現(xiàn)個性。除了鮮果可食外,又用來制成果汁、果凍一系列果制品。
物流快速發(fā)達(dá)起來,鮮果很快銷往南北各地。長白山區(qū)的托盤兒,因為野果數(shù)量有限,不能和人工大面積種植相比。
九月中旬,去敦化住在老白山旅游地雪村。李玉廷師傅開著錢江125,拉著我去二禿子山,在林中遇到五味子。
寂靜的山野中,鳥兒不停地鳴叫,秋天的陽光不那么強(qiáng)烈,少了悶熱。摩托車怪獸一般轟鳴,撕破安靜,受到驚嚇的鳥兒,拍翅而去。我來不及觀看毛毛道邊的植物,只能感受風(fēng)在耳邊穿過。我們來時過了摘采季節(jié),枝上剩有零星的果實。摘幾粒品嘗,味如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說:“其果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故名‘五味子’?!痹谏揭爸猩袂闅鈨?,五味子別有風(fēng)味。李玉廷師傅講起幾年前,和妻子在采伐線八十七號地收五味子。妻子聽見響聲,對他說有人來了,往前走是一棵風(fēng)倒木,剛想跳過去,卻看到一頭黑瞎子。兩人嚇得大氣不敢喘,一路狂奔,趕緊下山不敢再采了。
李玉廷師傅講的故事,不是聽別人講的,而是親身歷經(jīng)。有時候,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比文學(xué)作品更加荒誕。虛構(gòu)的作品是在邏輯下,有規(guī)律地進(jìn)行,而現(xiàn)實生活,往往毫無任何邏輯的安排。真實沒有想象,不可虛構(gòu)。
我在老白山旅游地雪村,李玉廷師傅每天陪著去山里轉(zhuǎn),這是野果子成熟季節(jié)。在二禿山采了一些五味子,帶回雪村住地賓館。我拍下一組圖片發(fā)在微信圈中,幾個朋友點(diǎn)贊,并讓幫買五味子。
帶著朋友送的五味子回山東家中,洗凈泡入藥酒,看到酒中鮮紅的五味子,粒大誘人,回想李玉廷師傅講的故事。黑熊因為視覺差,故有黑瞎子稱號。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白斑。頭部寬圓,耳朵大眼小,嗅覺和聽覺靈敏,順風(fēng)可聞半公里的氣味,能聽清幾百米外腳步聲。黑瞎子生活在山地和森林,主要白天活動,善爬樹和游泳,能直立行走。吃東西較雜,以植物葉子、果實和種子為食,有時吃昆蟲、鳥卵和小動物。森林中,遇上黑瞎子這么大的動物,惹它急眼了,發(fā)起火來是危險的事情。李玉廷師傅說起過去的遭遇,情緒不見激動,作為聽者后怕,如果發(fā)生意外不堪設(shè)想。
二〇一六年十月五日,我在微信圈中看到一則信息,引起我的注意,胡冬林發(fā)的長白山五味子圖。他說:“遇到幾株五味子藤蔓,沒有采摘,這里是熊領(lǐng)地且正值熊大吃增膘的黃金季節(jié)。它吃下果實排出籽粒,會到處播撒植物種子?!焙质亲匀晃膶W(xué)的重要作家,滿族扈什哈里氏。他有一張森林寫字臺,大青楊樹墩做桌面,原木轱轆當(dāng)?shù)首?。他在跑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處廢棄打尖的地方。每天步行四十多分鐘,到這里觀察和寫作。
“長白山三杰”之一的張鳳臺,河南安陽崇義村人,被派到苦寒之地的東北做官。他主政長白府期間,廣征博采,編著《長白匯征錄》,記載長白府疆域、山川風(fēng)俗以及物產(chǎn)資源、名勝古跡,具有重要的史學(xué)價值。他在草木一則中說:“五味,春初生苗,引蔓于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類杏葉。季春初夏開黃白花,狀類蓮花。七月成實,叢生莖端,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或紫黑,種類不一,大抵相近。采時蒸干,長屬界高麗,所產(chǎn)宜良,行銷內(nèi)地,每歲所值次于人參?!薄堕L白山匯征錄》記述五味子功效,采收時間及加工方法,當(dāng)時在內(nèi)地銷售情況,每年價值僅次于人參。
苦其他,鄂倫春語五味子的漢譯,它是本民族的飲料,每到秋季,五味子紅紅的,一串串掛在樹上。人們采集五味子曬干儲備起來,每次喝時,五味子用開水沖泡,又酸又甜,經(jīng)常喝五味子湯,不僅能解渴,而且提神醒腦,對治療神經(jīng)衰弱有療效。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五味子為上品,“果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咸味,具有五味,所以叫五味子。”晉代葛洪編著的道教經(jīng)典《抱樸子》中載:“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因為道教認(rèn)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五味子由于有道教的支撐,給予奇怪而特別的色彩。五味子得名,其實來自于宋朝名醫(yī)蘇頌,他總結(jié)中說過:“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見也?!碧K頌對五味子的說法,再明確不過了,由此得名。李時珍說:“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chǎn)者,色紅;北產(chǎn)者,色黑,入滋補(bǔ)藥必用北產(chǎn)者乃良。亦可取根種之,當(dāng)年就旺;若二月種子,次年乃旺,須以架引之。”中藥常用北五味子入藥,南五味子較小,紅色或棕褐色,果皮薄而脆,有淡淡的酸味,表面黃棕色。北五味子紅色、紫紅色或暗紫紅色,果味酸,粒大肉厚。
五味子,滿語為孫扎木炭,藤和果實有花椒味,所以滿族人稱為山花椒,用它燉菜和燒魚。五味子燉魚,五味子燉老鴨,是滿族的特色菜肴。五味子除魚腥,能解魚的涼寒,既好吃,又是一道藥膳。
二〇二一年九月,我去白山市采風(fēng),正是北五味子收獲季節(jié),在鴨綠江邊走進(jìn)五味子地,摘幾粒品嘗。我在大連時的睡眠不好,容易疲勞。于是給在白山市的朋友打電話,托他幫助買一些泡水喝。我打電話問岳父,他是老中醫(yī),五味子怎么樣使用。他說泡水作用不大,要在水中煮五分鐘,藥性能完全釋放出來。每天煮一鍋五味子水,喝了半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