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慧
廣東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50
盧梭的自然教育主義思想是眾多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研究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于當代教育改革事業(yè)的推進,尤其是對于作為其他教育重要基礎的學前教育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在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論,恰好可以適應學前教育事業(yè)推進的需要。因此重新研究這一理論,能夠尋根溯源,從源頭上對當前學前教育的改革進行啟發(fā)和推進。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獻分析法分析盧梭的相關理論研究,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與當前學前教育現(xiàn)狀結合,通過自然教育的理論指導學前教育實踐,又在學前教育的實踐的過程中促進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盧梭受到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的影響,依據(jù)哲學理論對傳統(tǒng)教育學進行改造,把培養(yǎng)出自然的人類作為教育的目標。這里提到的自然的人類既不是指回歸原始社會中的野蠻人,也不是脫離現(xiàn)實社會生活之外的單純的細胞體,其實是指“不受傳統(tǒng)束縛而率性發(fā)展的人,是具有自身價值的獨立實體,是體腦發(fā)達、身心健康的人”[1]。
盧梭的教育思想被認為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盧梭首次提出應該把學生放在教育中心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被動地位,在西方的教育歷史上,毫不夸張地講,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從這一思想提出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教育學界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一思想首次將教育學推向心理學的理論維度,為之后將教育學和心理學聯(lián)系起來提供了借鑒和范例。自然教育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和完善,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為學生人格和個性的自然發(fā)展和過渡提供了理論依托。
當時的教育界很多都不關注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只注重課本知識,照本宣科,盧梭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自然是教育事業(yè)的最終歸宿,學生最終所處的狀態(tài)是自由不受束縛的狀態(tài)。他從科學的觀點出發(fā),將自然哲學作為理論依據(jù),提出了教育要服從自然的觀點。他所說的“自然”,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的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盧梭把人類生活狀態(tài)分為兩個類別,即“自然的狀態(tài)”和“社會的狀態(tài)”。盧梭認為“自然”指的是事物最原始的面貌和原有的傾向。“本性的最初的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自然狀態(tài))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社會狀態(tài)),就全變壞了”。這兩個論述雖然站在當今時代來講有部分不合理之處,但值得肯定的是盧梭本質上認為人性本善,所以他的所有教育思想都建立在這種性善的觀點之上。在《愛彌兒》(EmileouDeL’Education)一書中,盧梭充分地論述了兒童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的客觀規(guī)律。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是否需要外在的干預?他的觀點是不需要,他認為兒童應該依照天性自然地發(fā)展,這種天性也是自然賦予的,因此也要回歸到自然中去。盧梭將兒童置于一個完全不受到過多干預的環(huán)境之中,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2]他從各種角度論述了兒童自然發(fā)展的必要性,也堅定地認為教育能夠對兒童的發(fā)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p>
傳統(tǒng)的教育的不足之處和眾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使教育制度要順應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盧梭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被提出,自然教育這種特別的觀點也逐漸得到教育界的認同。自然教育理論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觀點認為,教育應該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盧梭認為教育應該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階段特征,他尤其反對教育超綱和過度。盧梭反對人們將兒童培養(yǎng)得過于成熟或者成人化。他認為不必將成人的品德和規(guī)則加之于兒童身上,兒童應該像個兒童,而不是一個大人、道學家或者諸如此類的群體。他認為過快地對兒童進行教育對兒童來說是拔苗助長,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所以他認為:“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成人當成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兒童能力所能達到的事情就讓兒童自己去做,所不能達到的事,就不能強迫去做。”
盧梭認為教育要適應自然,要給兒童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和自由的成長氛圍。“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是人的首要的自然權利”,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遵循自然的教育才算得上是“自由的教育”。盧梭十分反對對兒童的天性給予壓抑和對兒童的個性給予壓迫,他反對教師或者家長、社會對兒童進行強硬的說教,對兒童進行觀念的灌輸,他反對照本宣科,只是盲目地聽從教師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應該給兒童提供自由的環(huán)境,包容兒童的行為和觀點,悅納他們的想法,讓受教育者能夠用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感受其他的事物。他否認教師的職責在于教給兒童各種知識,灌輸各種觀念的觀點,他認為教師應該幫助兒童直接從外界自然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使兒童自然發(fā)展的氛圍,并且在學生遇到困難或者能力有所不足的時候,教師需要給予一定的幫助,這種幫助既需要幫助到學生,也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的選擇和未來發(fā)展。盧梭認為,只有按照兒童本性自由發(fā)展起來的人,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人。
人、事物和自然是盧梭認為的兒童教育的三個來源。內在身體機能的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教導他人利用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是人的教育,對影響到自我發(fā)展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種兒童教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構成了兒童教育的三個來源。盧梭認為,每個兒童都具有特定的“內在的自然”,這指的就是兒童自然的發(fā)展順序,對兒童的教育也應該按照自然的教育觀點來進行。這需要依據(jù)學生的內在特征,也需要教師和社會的外部影響。但在這一過程中,他反對成人對兒童的教育過多地干預,認為應該從兒童的需求出發(fā),給予兒童充分的自由,使之能夠按照自己的天性和需求去學習,這樣兒童才能充分自由地發(fā)展。
盧梭否定超前教育,他認為這是違反兒童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他認為教育應該根據(jù)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學習能力和自然變化進行教育。所以,他將兒童的教育劃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并為每個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育要求[3]。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3~6歲年齡階段的兒童,處在玩耍時期,在玩耍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特質,教師不應該過多地干預幼兒的玩耍,只要積極引導,幫助他們自然地過渡即可。處在兒童期的兒童,需要加強身體的鍛煉,使身體機能和感覺能力得到發(fā)展和完善,所以如果按照盧梭的觀點來看,不同時期的兒童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來看,不能夠拔苗助長。比如說教導他們過于復雜的算數(shù),對他們來說,超過了他們的智力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會導致他們產生厭惡學習的情緒或者害怕畏懼學習的情緒,拔苗助長不可取,最終只會導致禾苗枯萎。與此同理,應該注重兒童身體和心理的時候就不應該將過多的學習負擔壓在他們身上,這對他們的長期發(fā)展和最終人格和性格的完善具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盧梭自然教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順應人的天性自然發(fā)展。這個觀點認為人才是自然事物的主體,人具有主動性,在教育的過程中,也需要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關于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關系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到底教師是教育的主體,還是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到底教是教育的主體,還是學是教育的主體,眾說紛紜。而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中提出兒童才是教育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服務于學生,教師只不過是知識與學生之間的一個橋梁,不能起到主體的作用。這種想法雖然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是總體說來仍具有合理性。這種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的思想,是對當時教育觀點的解構[4]。不過這里的學生主體作用不是否認教師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課堂講授服務,講課講的再天花亂墜,學生聽不懂,學習不到知識也是沒有用處的。
回歸到學前教育的實踐中,教育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情緒和需求,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為最終目標,幫助幼兒智力發(fā)展和人格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要過度干預學生的思考和玩耍,使學生在獨立開放的氛圍中成長。比如在舞蹈表演中,教師教導學生舞蹈動作時,不應該過于困難,超越了學生的接受能力,而應該關注幼兒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讓兒童能夠自己學會舞蹈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導不是關鍵,學生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關鍵。一切的教育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培育人才,學前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起到的作用尤為顯著,對兒童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以兒童為主體,能使教育更加具體,更加高效,對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才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盧梭指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狈旁诮逃枷氲睦碚撝?這里的枷鎖其實并非指抽象的事物,盧梭切切實實地將它落實到日常事物之中。他認為對于兒童來說,這里的枷鎖就是指襁褓、衣物等,這些東西束縛了兒童的四肢,使他們被禁錮被封鎖,以小見大,我們可以將枷鎖也抽象化,指束縛人們的規(guī)則和條條框框,這些規(guī)矩使人的天性得到束縛,對人的長遠發(fā)展和思想自由具有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盧梭主張自由,也注重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盧梭還認為只要教育遵循自然,那么這種教育一定是自由的教育。他對束縛兒童天性的教育方式尤為反感,他十分反對死記硬背,強迫學習,他認為兒童的自由也是自由,大人不應該占據(jù)或者剝奪兒童自由的權利,而是應該將兒童放在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中,讓其成長,使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去感受一切外在或者內在的事物[5]。盧梭高舉自由的和自然的旗幟,反對將兒童放在高壓、殘酷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通俗地講,這種思想或許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自然無為”的思想有某些內在的相似之處[6]。在某種程度上,盧梭的觀點也趨向于極端,因為鄉(xiāng)村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沒有受到城市文明和工業(yè)化的污染,相對單純且自由,所以他認為鄉(xiāng)村才是教導兒童自然發(fā)展的最好的場所,他主張把兒童都送到鄉(xiāng)村中去,這樣就能避免外在的干擾和外部環(huán)境的污染。即使這些觀點在當今時代看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盧梭的這些思想,對于培養(yǎng)一個健全自由且自然的兒童,乃至于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都具有深遠的價值和重大的意義。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教育觀念對現(xiàn)實社會也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
在盧梭的觀點中,格外強調順應兒童的天性和本能。在學前教育的實踐中,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教師對學生控制得過于嚴密,不利于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開闊的眼界和獨立的能力。在很多幼兒園活動中,比如課外玩耍時,可以讓他們相對自由地玩耍,并且與大自然多接觸,帶領他們去花園觀察植物制作植物標本,去動物園觀察動物,培養(yǎng)好奇心和愛心,幫助他們建立對自然的了解和尊崇。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教導一些環(huán)保的知識,幫助他們在玩中學,進一步加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這些方方面面的舉措都能夠建立一個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接觸自然事物是兒童的天性,這種特性往往又會被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取代,兒童接觸得更多的是電子產品而不是自然事物,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教育事業(yè)的缺憾,也是對兒童天性的違背。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對于現(xiàn)代教育學具有深遠的意義,但是每個時代都有其自己的思想文化,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有些知識仍然值得當今時代學習。中國的教育制度和外國的存在差異,不能將盧梭的教育思想全部照搬照抄,應該將其進行改造,使之更為適應當代中國的教育教學實踐。尤其是在幼兒教育、學前教育階段,中外文化之間存在差異,對于兒童的要求各不相同,如何更好地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融入當前中國的學前教育體制中,仍然值得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