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瑞
最近,我在文章《保護善良》里讀到樹虎和沙龍兔的故事。
很多年前,人們在亞馬遜河岸伐木時,發(fā)現(xiàn)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在電鋸的轟鳴聲中,大多數(shù)動物都逃離了,惟有樹虎沒有走。為什么怕生的樹虎不走呢?工人們很奇怪。
動物學家告訴他們,一定有樹虎被樹膠粘在樹上了。工人們趕緊尋找,果然發(fā)現(xiàn)樹干上粘著一只不能動彈的樹虎。原來,為了讓這只樹虎可以活下去,周圍的樹虎都守在四周輪番喂它。工人們被樹虎相互幫助、相互關(guān)愛的精神所感動,便將整棵樹移到森林深處。他們發(fā)現(xiàn),所有的樹虎也都跟著遷進去了。
樹虎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正是它們的這種愛,導(dǎo)致了它們的滅絕。因為它們的毛皮非常昂貴,貪婪的人們便將樹虎用膠粘住,大批的樹虎便相繼跟來,喂養(yǎng)被粘的樹虎。善良使它們落入獵人的圈套,被一網(wǎng)打盡。于是,世上漸漸地沒有了樹虎。
沙龍兔的死也源于它們的善良。它們生活在南非的沙漠里。每逢下雨,成年的沙龍兔便四處尋找水源,一旦找到,立即不辭辛苦地返回。于是,大隊大隊的沙龍兔,在首領(lǐng)的帶領(lǐng)下,踏上漫漫路途去喝水。而這只首領(lǐng)沙龍兔,常常會在到達目的地后,因勞累過度而死。
聰明的人類很快就學會了利用沙龍兔的這一特點,故意設(shè)置假水源。當大批沙龍兔到達后,會因根本沒有水而渴死。于是,捕獵者不費吹灰之力把它們裝入口袋。
讀到這里,我真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樹虎和沙龍兔的死,竟是死于它們的奉獻,死于它們的善良,死于它們的相互依存。而這種善良、獻身的精神,本是它們賴以繁衍、賴以生存的需要。愛和善良,應(yīng)是一個團隊不被打垮的法寶,可一旦面對貪焚者,卻成了致命的弱點。
我聆聽過一堂安全課,民警講了很多安全知識后,與學生們開始了交流。
民警問:如果有陌生人給你吃的東西,你能不能吃?。?/p>
孩子們答:誰給的都不能吃。
民警又問:為什么不能吃呀?
孩子們說:因為不知道吃的東西有沒有毒。
民警再問:如果有陌生人問你們家住在哪兒,你們怎么回答?
孩子們答:就說不知道。
于是,民警點了頭:孩子們,記住啦!
我無力說民警教的是錯的,當愛和善良成為弱點,我們不得不先學會保護,學會生存。但我感覺好傷心,如果善良需要包裹,如果真誠需要防護,剩下的將會是什么?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鄙屏际鞘裁矗课艺J為,善良是一種健康,是一種美麗,是我們行走于世間的基本人格。為什么美好的善良卻在人們的漠視中漸行漸遠呢?在一個個泯滅善良的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們是否聽見自己撕裂的心靈與靈魂的對話?
于是,我很喜歡那句公益廣告詞:文明就如同燈光,光亮一點,黑暗就會少一點!我理解為,如果文明之火點燃人類擎著的善良燈芯,那么這善良的光芒將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