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青少年志愿服務的參與狀況和影響機制分析

        2023-12-09 07:30:06
        社會科學輯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青少年活動服務

        田 豐

        一、研究背景

        志愿服務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弘揚社會新風、培養(yǎng)社會新人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務是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能夠培養(yǎng)青少年公民意識,提倡為社會、為他人奉獻服務的社會實踐,更是新時期社會主義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更好發(fā)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fā)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1〕。對青少年而言,參與志愿服務既可以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又可以增強社會認同感,培養(yǎng)集體主義觀念,還可以在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過程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獲得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青少年志愿服務工作。早在1993 年共青團中央開始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994 年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此后,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成為青少年志愿服務的主要組織者和協(xié)調(diào)者。近年來,隨著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國范圍的興起,青少年志愿服務工作更加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2015 年,教育部出臺了《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學校團組織、少先隊組織負責學生志愿服務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2016 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對落實推進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工作機構和職責分工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要求各級團組織和教育部門要明確責任部門或責任人員專門負責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2017 年出臺的《志愿服務條例》規(guī)定,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培養(yǎng)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和能力。高等學校、中等職業(yè)學??梢詫W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實踐學分管理。近年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進一步推動了青少年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青少年志愿者活躍在疫情防控、搶險救災、大型賽事、鄉(xiāng)村振興、扶貧支教、社區(qū)服務等多個領域,成為構成中國特色志愿服務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文獻回顧及文獻評述

        從全球范圍來看,發(fā)達國家中青少年不僅是志愿服務的重要參與群體,而且是志愿服務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發(fā)達國家將青少年作為組織和動員的重點社會群體,將青少年志愿服務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貫穿其成長過程中,全方位、全周期地形成了一系列的組織制度和引導機制。特別是20世紀90 年代以后,發(fā)達國家在政策上鼓勵和獎勵青少年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提前扮演未來承擔責任的社會角色,以適應其從青少年到成年和從學校到工作的人生轉折點?!?〕實際上,這一做法確確實實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加拿大的一項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55%的青少年把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視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原因,遠遠高于其他年齡人群的比例〔3〕,英國的學者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此外,發(fā)達國家為了鼓勵青少年從小習得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服務理念,學校對青少年志愿服務通常有明確要求,并提供了志愿服務兌換學分的渠道,且將志愿服務經(jīng)歷作為申請大學履歷中的重要部分?!?〕當然,這些制度和機制的形成與發(fā)達國家濃烈的志愿服務社會氛圍有直接聯(lián)系,須有充足的支持青少年廣泛參與志愿服務的社會文化、社會制度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發(fā)達國家青少年廣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足夠的素材,研究者對于發(fā)達國家青少年志愿服務的動機目的、參與形式、影響因素、活動效果等有較多的研究。各國鼓勵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主要有四重目的:一是培養(yǎng)符合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公民,包括平等、正義、責任、奉獻等價值信仰。〔5〕二是提倡社會參與和協(xié)作,使之成為社會治理的一條路徑,如幫助弱勢群體家庭子女成長,幫助移民融入社區(qū)?!?〕三是增加人生閱歷,獲得職業(yè)體驗。志愿服務可以讓尚未進入社會的青少年增加生活經(jīng)驗,獲得社會資本〔7〕,一些專業(yè)化志愿服務崗位還有一定的職業(yè)技能培訓要求?!?〕四是提升國際影響力,如德法共建的國際民眾服務組織、德國“走向世界”國際青少年志愿服務組織、美國和平隊也是以青年志愿者為主,這些青少年志愿者參與國外項目,成為輸出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觀念的重要力量?!?〕

        為了推動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各個國家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方法和形式。最主要的策略有五種:一是教育培養(yǎng),通過學校開展志愿服務和服務學習等教育內(nèi)容,如韓國在高校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0〕二是設立獎勵和激勵,設立志愿服務總統(tǒng)獎等國家級榮譽,在大學招生時將志愿服務經(jīng)歷作為招錄和提供獎學金的依據(jù),比如美國1993 年出臺的國家與社區(qū)服務法案。三是提供資助,為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提供補貼,減輕經(jīng)濟負擔,為參與國際項目的青少年志愿者提供交通食宿費用。〔11〕四是政府出臺法規(guī)政策要求和鼓勵青少年參與,如日本出臺的《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2〕五是依托社區(qū)平臺,讓家庭中父母帶著青少年共同參與滿足本地社區(qū)需求的志愿服務項目。〔13〕此外,還通過一些有儀式感的社會組織來吸引青少年,如類似于童子軍等制服團體。

        近年來,國內(nèi)關注青少年志愿服務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為六個方面。一是介紹國外青少年志愿服務經(jīng)驗,為國內(nèi)發(fā)展提供借鑒。〔14〕二是側重講大道理,多從立德樹人角度談志愿服務對青少年思想教育、道德培育、品德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5〕三是側重案例分析,圍繞大型賽事、學校社團、教育模式等方面,有針對性進行較為翔實的分析?!?6〕四是側重局部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對象主要是在校大學生,針對青年志愿者進行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7〕五是從心理學角度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和影響進行實驗研究?!?8〕六是圍繞青年志愿服務的基礎要素、理論基礎和體系建設進行一些探索性研究。〔19〕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關注了青少年志愿服務發(fā)展的新方向,探討了如何開拓青少年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的方法路徑。

        從文獻檢索角度對現(xiàn)有的青少年志愿服務研究作出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當下青少年志愿服務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文獻內(nèi)容同質(zhì)性強、學科視角單一、缺少實證研究方法。然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客觀原因是關注中國青少年志愿服務的學者相對較少、研究力量薄弱導致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內(nèi)容上存在短板?!?0〕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相比,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偏向于說教和總結工作經(jīng)驗,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現(xiàn)狀缺乏整體性分析,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現(xiàn)狀和背后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關注不足。

        總體來看,國外學者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學術研究涉及面非常廣,包括學校、社區(qū)、家庭、同伴等增強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誘因?!?1〕此外,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少擔憂,尤其是發(fā)達國家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時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如只是為了修飾個人簡歷等〔22〕,而缺少了志愿服務所強調(diào)的奉獻精神。〔23〕這種擔憂恰恰契合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理論假設。

        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動機可以主要分為自主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24〕:自主動機包括個人行為由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驅動〔25〕,外在動機則是為了追求某種利益或者規(guī)避某種懲罰的行為動因?!?6〕自主動機使人們能夠滿足更多正面心理需求,提高他們的滿意度,進而激勵他們自主動機的行為選擇?!?7〕與一般的心理學理論過于強調(diào)微觀層面不同,自我動機理論還強調(diào)社會環(huán)境等宏觀因素對個體動機的影響〔28〕,當然這也是外在動機的一部分。結合以往研究成果,依據(jù)自我決定理論,本文提出以下核心假設:(1)尋找人生目標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更大,參與頻率更高;(2)有家長外在激勵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更大,參與頻率更高。基于上述兩個假設,本文使用全國性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進行全景式描述,進而探析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特點,試圖分析影響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機制,并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提出政策建議。

        三、研究數(shù)據(jù)和研究設計

        本研究使用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與共青團中央權益部合作的“數(shù)字社會未成年人調(diào)查”,調(diào)查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國內(nèi)31 個省市自治區(qū)抽選有代表性的城市,每個城市選擇不同類型的中小學校,再在每個學校用整群抽樣的方式抽取班級,調(diào)查班級里的每一個青少年。同時,采用匹配調(diào)查的方法,調(diào)查青少年的父母及所在班級的老師。由于受到調(diào)查執(zhí)行時點疫情防控的影響,2022 年度沒有將上海市納入調(diào)查范圍,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清理,共獲得匹配樣本18349個。

        在志愿服務相關題目的設計上,是參照國際上相關調(diào)查的經(jīng)驗,詢問“在過去一年內(nèi),您是否自愿有過不以賺錢為目的,幫助他人(不包括自己的家人)的活動?”這種提問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無償奉獻的志愿精神,同時規(guī)避了被調(diào)查者以獲得報酬為目的的市場行為或者幫助親人的義務行為。然后,以此為篩答題,進一步調(diào)查了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陪伴者、組織者、參與動機,同時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保障、收獲、效果和不足之處進行了評價,回答這一部分題目的青少年樣本數(shù)量為10022個。

        四、數(shù)據(jù)分析和主要發(fā)現(xiàn)

        (一)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比例整體較高

        近年來,志愿服務的青少年參與得到了教育部門高度關注。早在2009 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提出,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作用。2015 年教育部出臺的《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方式包括學校組織開展、學生自行開展兩類。中小學生以學校組織開展為主,高校學生可由學校組織開展,鼓勵學生自行開展。在最新出臺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也強調(diào),中小學生都要參與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北京、成都等地方教育部門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應當說,在教育部門的推動下,中國青少年志愿精神傳播和志愿服務活動的普及程度較高。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青少年在過去一年參與過志愿服務活動的比例達到了54.62%。從不同學習階段來看,小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率為52.68%,初中生志愿服務參與率為54.20%,高中生志愿服務參與率為57.39%,呈現(xiàn)出隨著學習階段提高依次遞增的趨勢。同時,數(shù)據(jù)分析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率與家庭情況有關系,家庭經(jīng)濟狀況自評越好的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率越高,認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屬于上等的青少年參與率為62.14%,認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屬于下等的青少年參與率為51.48%,二者相差超過了10個百分點。

        (二)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學校是重要的組織渠道

        青少年受制于年齡、資歷、經(jīng)驗等方面的因素,依靠自身能力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可能性較小,更多的時候是以參與者的角色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那么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方則成為影響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因素。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學校是未成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最主要組織者,占28.21%,也就是所有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少年中有超過一半(54.62%)是學校組織的。除了學校之外,其他比較重要的組織者還包括社區(qū)村/居委會和志愿服務組織,占比在9%以上。社區(qū)村/居委會屬于居民自治組織,在實際運作中帶有官方行政屬性,目前不少地方社區(qū)村/居委會都建立了居民志愿服務團隊。志愿服務組織的類型比較多樣,一般可以分為正式的志愿服務組織和非正式志愿服務組織。正式志愿服務組織通常是指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有著完整組織架構和規(guī)章制度的組織;非正式的志愿服務組織多指沒有在民政部門注冊的志愿服務團隊,這些團隊多依托所屬社區(qū)開展活動,也是組織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較多的組織類型。其實,在北京等大城市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了學校與社區(qū)協(xié)同為青少年志愿服務平臺的假期活動。在暑假和寒假的時候,學校要求青少年在社區(q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社區(qū)提供相應的活動內(nèi)容來滿足青少年的參與需求。但這種做法也存在一些誤區(qū),比如學校在勞動教育中將幫助父母做家務也作為志愿服務。總體來看,城市地區(qū)社區(qū)和志愿服務組織的作用更明顯一些,而農(nóng)村地區(qū)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則更倚重學校的組織,但與一般人群的志愿服務參與相比,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的組織化程度是相當高的。

        (三)志愿服務的共同參與者以家長和同輩群體為主

        參與志愿服務對青少年而言最大的困難在于他們都屬于未成年人,不具備相應的獨立行為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在參與過程中通常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和保護,參與一些志愿服務項目也硬性要求未成年人參與必須要有成年人的陪伴。此外,還有一些志愿服務項目設計有意識地讓家長或者成年人與青少年共同參與,比如常見的“小手拉大手”通常是由“小手”所在的學校或者組織發(fā)起的青少年帶動家長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還有“大手拉小手”則是在既有的志愿服務項目中引入青少年參與。其實無論是何種說法和渠道,都能夠看到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項目要求成年人的陪伴。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也證明,接近一半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項目是有家長作為共同參與者的,有25.28%是和老師共同參與的,有11.36%是和社區(qū)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的。此外,有52.21%是與同學共同參與的,有38.09%是與朋友共同參與,這也說明同輩群體共同參與在青少年志愿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從不同學期階段的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陪伴的變化來看,小學階段家長共同參與的比例最高,為72.14%,初中階段下降到50.15%,高中階段只有32.38%。老師作為共同參與者的比例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而同學和朋友共同參與的比例則是逐漸上升,這意味著志愿服務參與的同伴效應也是顯著存在的。實際上,從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來看,同伴影響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超過家長影響,志愿服務參與也是如此,因而,在青少年群體中建立志愿服務參與的社會網(wǎng)絡,對強化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社交動機也將有所助益。

        (四)志愿服務參與頻率較高但評價一般

        由于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組織化程度較高、參與比例較高,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他們的參與頻率也相對較高。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過去一年里,參與過志愿服務的青少年中有超過70%參與了兩次及以上。具體來講,過去一年中只參與過1 次的比例為28.17%,參與過2—5 次的占54.58%,參與過6—10 次的占10.20%,參與過11次及以上的占7.05%。分不同學習階段來看,小學階段只參與過一次的比例為32.80%,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分別為25.76%和25.86%,這也反映出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受到自理能力的限制,而進入初中和高中之后,參與頻率有所增加。如果按照不同學習階段青少年過去一年里以參與志愿服務平均次數(shù)來計算,小學階段平均為2.07次,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平均為2.31次和2.29次??梢钥吹?,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應當有階段性區(qū)分的,小學階段的青少年自理能力較弱,更多的應當是教育和引導,到了初中階段之后則可根據(jù)青少年自理能力的增加提高實際參與活動的頻率。

        (五)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回饋以非物質(zhì)獎勵為主

        志愿服務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是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加強奉獻社會意識的重要手段,在大部分青少年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中提倡以精神獎勵為主,不提倡有過多的物質(zhì)性回饋。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青少年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絕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獎勵回饋,其中最多的是集體合照,比例為32.07%;其次是小禮品、紀念品、衣服,比例為22.29%;第三是獎狀、證書、榮譽稱號等,比例為20.96%。其他的獎勵回饋還有聚餐,比例為9.48%;積分兌換禮品,比例為7.80%;儲蓄服務時長,比例為6.28%;去公園免門票,比例為4.95%。此外,還有接近30%的青少年表示有其他形式的獎勵回饋,而完全沒有任何獎勵回饋的比例只有3.06%。志愿服務雖然提倡以精神獎勵為主,卻也需要給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保障和支持,包括補貼和保險等內(nèi)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一年內(nèi)參與過志愿服務的青少年中有14.78%拿到過交通、餐飲補貼,有12.81%購買了意外保險,有31.72%獲得了其他形式的保障,但也有42.77%表示沒有獲得任何形式的保障,還有2.47%表示不清楚??梢?,部分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缺少必要的保障,考慮到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需要加強志愿服務活動的保障和支持的措施。

        (六)志愿服務活動效果存在一定提升空間

        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較強的組織性有利有弊。好處是能夠提升整體的參與率,弊端是存在一些被動參與的情況,可能導致活動效果不明顯。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19.61%的青少年認為志愿服務活動效果很好,22.88%的青少年認為活動效果比較好,52.26%的青少年認為活動效果一般,4.39%認為活動效果不太好,0.87%認為活動效果很不好。總體上來看,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的評價偏向于正面。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效果的評價是隨著學習階段的提升而下降的,在小學階段有24.91%認為志愿服務效果很好,初中階段下降到19.92%,高中階段進一步下降到15.42%。這種變化趨勢意味著志愿服務活動項目與青少年成長的貼合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項目和活動設計應該更加符合青少年成長的階段性需求,尤其是要關注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增強和自主性增強。

        進一步的分析也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的不足之處的感知主要是參與者缺乏熱情(16.65%),組織分派缺乏自主性(13.79%),計劃不充分、組織者和參與者疏于溝通(13.72%),形式主義,不講求實際成效(12.50%),不能獲得個人成長(8.14%),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未來青少年志愿服務活動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七)缺少組織和時間是未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原因

        在學校和社區(qū)的組織下,在團組織的帶動下,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具有較強的組織性特點,但沒有人組織依然是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足的首要原因,占比為29.57%。青少年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在生理、心理和價值觀方面尚未成熟,尚且不完全具備志愿精神的要求,因而比其他年齡段的人群更需要引導和組織,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自發(fā)性和自覺性不足的問題。

        影響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第二大因素是沒有時間,占比為28.59%。進一步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在小學階段的青少年表示沒有時間參與的比例為23.39%, 初中階段為27.73%, 高中階段為33.70%,呈現(xiàn)出依次遞增的態(tài)勢。事實上,志愿服務多以校外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隨著他們學習階段的提高和應試壓力的加大,學校和家庭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課程學習和應試教育,不愿意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類似志愿服務的課外活動上,進而導致青少年沒有“多余”的時間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除了缺乏組織和沒有時間之外,沒有能力參與和沒想過要參與的人數(shù)比例也比較高,分別為19.92%和15.82%。而選擇活動沒意思、活動不符合實際需求的青少年也有一定比例,分別為7.47%和7.24%,可見,如何激發(fā)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興趣、滿足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實際需求也是未來需要關注的要點。

        五、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和機制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尋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行為背后的機制機理,本文分別以青少年是否參與志愿服務和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頻率為因變量,使用Logit 回歸模型和定序Logit 回歸模型,分析學校、家庭、同伴及個體層次因素自變量的影響機制。在選擇自變量時,結合自我決定理論及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分析學校類型、對學校的喜歡程度、家庭生活水平、家庭子女數(shù)量、對家長溝通方式滿意度、現(xiàn)實生活中好朋友數(shù)量、學習階段、性別、城鄉(xiāng)等自變量的影響;同時,將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如幫助陌生人、捐款納入模型。根據(jù)研究假設,本文重點關注了青少年自主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差異,將青少年“生活有明確目標”和“為生活尋找意義”兩個題項作為自主動機,將家長是否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和家長參與志愿服務頻率作為外在動機納入模型。

        模型1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學校層次變量影響不顯著,是否為重點學校學生、學生對學校的喜歡程度對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性影響差異不顯著。從家庭層次來看,家庭生活水平和家庭子女數(shù)量對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影響也不顯著,與家長溝通方式越滿意,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越大。從同伴層次來看,現(xiàn)實生活中好朋友數(shù)量越多,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性越大,但顯著性水平較低。從個體層次來看,男性和城市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性大于女性和鄉(xiāng)村青少年,高年級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性高于低年級。有慈善捐贈行為等親社會行為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更大。從自我決定理論對自主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qū)分來看:自主動機越強,生活越有明確目標,為生活尋找意義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越大;外在動機同樣能提高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家長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和參與志愿服務頻率越高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性越大,假設1和假設2均得到部分證實。

        模型2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學校層次因素對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頻率均無顯著影響,這意味著盡管學校是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組織方,但從提升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角度來看并無很大的幫助,多次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少年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學校組織安排的結果。在家庭層次變量中,家庭生活水平越高、子女數(shù)量越多,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頻率越高,而對與家長溝通方式滿意度影響并不顯著。在同伴層次上,現(xiàn)實生活中好朋友數(shù)量越多,志愿服務參與頻率可能越高。個體層次變量中男性和城市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頻率更高,高年級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頻率更高,有慈善捐贈等親社會行為的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頻率越高。從自主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qū)分來看:自主動機中生活有明確目標,為生活尋找意義的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頻率并無顯著差異;外在動機中家長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影響不顯著,但家長參與志愿服務頻率越高,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也越高,假設1 和假設2 均沒有得到有力支持。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特點,如果學校根據(jù)自身特點來設計和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項目會更好地調(diào)動青少年參與的積極性。從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來看,青少年的自主動機對他們是否參與志愿服務有顯著影響,對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內(nèi)在動機對參與志愿服務連貫性影響不夠,也有可能與志愿服務項目內(nèi)容及青少年自身興趣有關,畢竟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并不是很高,存在比較多的問題。從外在動機來看,青少年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身邊的人是否做志愿服務影響較大,無論是家長參與頻率還是朋友數(shù)量,都會影響到青少年是否參與志愿服務和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所以,在自我決定理論視角下,青少年志愿服務是內(nèi)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在發(fā)揮作用。

        表1 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和機制分析

        六、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影響的結果,結合描述性分析和回歸模型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學校、家庭、同伴、個體層次因素的影響明顯不同。從學校層次來看,盡管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少年中有超過一半是學校組織的,但學校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這說明由于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多是按照教育部門要求統(tǒng)一組織導致學校之間差異性減弱。組織性是青少年參與青少年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期,引導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對樹立正確的道德思想具有重要意義,但青少年志愿服務不能只是停留在刻板說教和單向灌輸,而是需要他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塑造觀念,激發(fā)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內(nèi)在動機,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收獲人生閱歷、實踐經(jīng)驗和心理滿足。

        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志愿服務活動蓬勃發(fā)展,黨政各部門高度重視推動青少年廣泛參與志愿服務,出臺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長足進步。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率達到了54.62%,參與率高于預期,說明青少年已經(jīng)成為志愿服務中最活躍的社會群體。當然,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能也存在一些偏差,在部分地區(qū)把給父母幫忙做家務作為志愿服務的一種形式,顯然不符合嚴格的志愿服務界定,這也反映出在青少年志愿服務活動設計和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誤區(qū),這些誤區(qū)的出現(xiàn)與當前人們對志愿服務的理解相對滯后、志愿服務普及度和參與度不高有一定關系。

        青少年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具有明顯的組織性特征,其中學校是最重要組織者。在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學校引導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可以分為校內(nèi)和校外兩種形式,在校內(nèi)組織的活動中學校組織者的角色更為突出。在校外活動中,社區(qū)居委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社會組織也同樣扮演了組織者的角色,而學校則是對在校的青少年提出了在社區(q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具體要求。無論何種方式,拓展青少年志愿服務的領地,需要學校與社會力量協(xié)同合作,讓青少年獲得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融入社區(qū)生活之中。

        在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家長、同學和朋友是主要陪伴者,低年齡段青少年的家長陪伴比例最高,說明在缺少足夠行為能力的情況下,家長在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同學和朋友會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伴效應在發(fā)達國家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雖然在青少年的同伴效應中缺少社會資本的影響,卻能夠讓青少年習得良好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也發(fā)現(xiàn)了當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中的一些問題,比如部分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效果評價不高,感覺到自身收獲較少,活動保障不充分等等,這些問題反映出當前志愿服務活動本身存在不成熟不健全之處,無論是學校還是社區(qū),抑或社會組織,對引導和組織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缺少足夠的經(jīng)驗和模式。且一些志愿服務項目和活動只強調(diào)青少年的參與和奉獻,忽略了青少年自身的需求,也沒有充分考慮到參與過程中的風險性因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不足可能導致當下志愿服務參與非但不能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反而會讓青少年形成抗拒意識,降低未來持續(xù)性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意愿和可能性。

        結合自我決定理論,本文在使用Logit 和定序Logit 模型分析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行為的影響機制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內(nèi)在動機對是否參與志愿服務顯著影響,內(nèi)在動機越強,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越高,但內(nèi)在動機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沒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志愿服務活動帶有強組織性特征降低了內(nèi)在動機的作用。外在動機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可能性有影響,外在動機越強,參與可能性越高,但對青少年志愿服務參與頻率而言,只有家長參與頻率有顯著影響。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影響機制,目前學校通常以學期或者學年為周期組織和要求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而青少年日?;啻螀⑴c志愿服務活動則與學校關聯(lián)性不大,故而可以將學校周期性要求視為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組織性機制,也可以視為外生性動力。但在現(xiàn)有的組織性機制下,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內(nèi)在動機與學校組織能力之間沒有形成有效銜接,存在問題較多,導致青少年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整體評價不高。模型分析還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對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有顯著且穩(wěn)定的影響,這意味著在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方面應當注重對他們親社會行為的全面引導。

        此外,還需要重視的是研究中青少年反映的缺少組織、缺乏熱情、自主性缺失和保障不足的問題。青少年群體雖然自身行為能力相對有限,作為獨立行為主體參與志愿服務面臨一些限制,卻不能忽視青少年的主體性。事實上,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志愿者主體性是他們產(chǎn)生內(nèi)在動機的重要機制之一,因而在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主體性和自組織性特點,提供更為完善的保障措施,方能真正地讓青少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真實需求得到滿足。

        猜你喜歡
        青少年活動服務
        “六小”活動
        少先隊活動(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動隨手拍”
        青少年發(fā)明家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三八節(jié),省婦聯(lián)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а的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hd|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a片|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青青青爽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婷婷免费综合色啪| 日本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丰满少妇愉情中文字幕18禁片| 欧美破处在线观看| 日本妇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 在线看高清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黄片| 国产 高潮 抽搐 正在播放|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久久与欧美视频| 日本午夜艺术一区二区|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97无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按摩师玩弄少妇到高潮hd| 日韩女优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国产91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亚洲av套图一区二区|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视频播放网站|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自拍偷区亚洲综合第一页|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伊人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