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靖
(江蘇省新沂市港頭鎮(zhèn)中心小學,江蘇 新沂 221436)
“讀式教學”即“以讀為主、綜合訓練”,是著名特級教師鄭祖讀先生倡導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讀”。讀,是一個過程,它能將靜默無聲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將枯燥乏味的符號轉化為聽覺信息。讀,實質上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誦讀時表現為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默讀時表現為不出聲的內部言語活動。通過這樣轉換,“讀者”(學生)與“讀本”(課本)之間所發(fā)生的,就不再是人與書的關系,而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以“讀”為媒,得以實現理性的對話、情感的認同、審美意境的和諧。誠如常言所道:“書讀百遍,而義自見?!睂W習過程的第一次轉化,即由書本知識(他人知識)向個體精神財富的轉化,必在讀的過程中完成。
小學生學習語文,識字、積詞等是他們最基本的任務,也是重要的任務。識字、積詞等的多少,是衡量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生識字、積詞等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得,但多讀、熟讀、精讀、背誦是他們識字、積詞等的非常有效的途徑。學生通過讀,才能理解語言,并能夠逐步地把書本上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發(fā)展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通過讀能夠讓學生有效地了解、掌握和規(guī)范地運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不僅僅只有停頓的作用,有一些標點符號還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如教《新型玻璃》中的“你也許不會相信,報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劃破的玻璃!”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后面表示驚訝的感嘆號換成句號進行比較,認識感嘆號的作用。一方面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感嘆號起到了強調這一玻璃的“新型”,并點明其“特殊”的作用。
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破折號等都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讀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如“這個人好?”一句,如果用一般的語氣讀,那就是表示“好”或“不好”的選擇性疑問句;如果是拖長音調讀,那就包含懷疑甚至諷刺意味在里面了,不能簡單地用“好”或“不好”來回答。
概念是用字詞組成的,每一個字詞都用來表達客觀存在的事物。識詞就是讓學生認識事物,培養(yǎng)其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尤其是兒童通過詞語學習,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表象,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
如教《花潮》中的“昆明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都沒有海棠花……”這句時,要求學生把這句熟讀成誦,入境動情,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表示條件關系的句式“不管……都……”來說明海棠花對廣大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通過發(fā)問引讀,反復領會,讓學生知道了海棠花的“鼎盛時代”,對廣大游人的誘惑力之大,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用這個關聯詞的匠心所在和愛花之情。同時,懂得運用關聯詞的作用。
又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中有“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樣直抒胸臆、突出文章重點的中心句,里面的“全心”一詞,與“全心全意”中的“全心”一詞,都有“一心一意”的意思,要求學生比較二者有沒有差別。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沒有,有的說有,意見不統(tǒng)一。教師要考慮到只有將《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中的“全心”放到語言環(huán)境里去討論,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句中的“全心”一詞進行這樣的分析:
“全心”一詞出現的環(huán)境是:作者熱愛祖國,對祖國具有真摯的深沉的愛的感情,然而當時又不得不離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按捺不住內心激動,只寫一句“我愛的中國”不足以表達,因此還要重復一次,起到補充強調的作用。在反復時又加上“全心”一詞,說明作者對祖國傾注了全部的愛,這樣,才能理解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也是和“全心全意”中的“全心”一詞的區(qū)別所在。
這樣,既讓學生懂得必須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準確地掌握一個詞的詞義,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比較能力。
思維活動的直接結果是產生思想并伴隨著感情變化,思想、感情又憑借語言表現和抒發(fā)出來。因此,在進行語言訓練的時候,必須密切結合思維訓練。只有這樣,磚、瓦、灰、石等材料才能建造起高樓大廈。
我們知道,多讀能培養(yǎng)語感,而語感又與形象思維緊密相連。實踐證明,從小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時,教師要把寓意深刻的內容和精彩的語言選出來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內容,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并由教師范讀,引導學生理解文意,品味詞句,增強語感,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其中,教學第五小節(jié)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1.小女孩一整天為什么不敢抽一根火柴暖手?2.她最終為什么又擦了呢?問題提出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語進行思考:第1 問中是“不敢”,第2 問中是“最終”“擦”。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能夠知道小女孩“不敢”,是因為家里貧窮,火柴是她家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她如果“擦”火柴取暖,父親會打她?!白罱K”,她實在被凍得忍受不住了,才“擦”了一根火柴取暖。
很明顯,這兩個問題是相互勾聯的,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如此訓練,一方面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抓住設問句式“她敢從……嗎?”這一修辭手法,從“不敢”到“敢”兩個詞語來揭示出小女孩極其矛盾的心境;另一方面從語言的內涵抓住“不敢”與“敢”這一對矛盾,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通過抓這兩對矛盾,把小女孩的內心活動凸現出來。一個“不敢”,一個“敢”,把小女孩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激發(fā)學生對小女孩的憐憫和同情。
學生要獲得這種感受,就必須通過多讀、反復讀,并要讀出語感。學生有了語感,也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也就正確理解課文主旨了;正確理解課文主旨了,也就能夠發(fā)展他們的形象思維了。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學生的讀,還是學生的感受,都需要教師及時加以引導。
教學這樣的課文,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因為教師的語言是意義和情感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范例。教學語言是教師人格化的工具,又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中使用的導航儀。它必須服從于教學目標,必須來自對教材內容蘊含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感受與理解。教師還需要特別注意運用感情強烈的語言,引發(fā)出學生的美感。精心選用那些形象生動、褒貶分明、情感強烈的教學語言,能給學生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引發(fā)共鳴。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對自己的語言精心打磨。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形象思維。
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要求未來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教學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載體,是發(fā)展思維的最好手段?!白x式”教學,因具有“啟智”的特點,對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十分有利。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學,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并鞏固課文的基礎上,安排時間,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化、再創(chuàng)造。以《由新型玻璃想到的》為題,組織大家討論,鼓勵異想天開,做小發(fā)明家。這時,同學們思路打開了,調動了大腦的經驗儲備,開展合理想象。其中兩個學生的“發(fā)明”給人印象很深。一個學生觀察到因為茶杯蓋子很薄,當開水溫度降下來以后蓋子就“砰”的一聲響,使他想到用這樣的茶杯做晴雨計。另一個同學,通過觀察,發(fā)現風雨天人們把傘斜著打,擋住了前面的視線,容易與路人相撞,他建議將傘的一邊采用半透明的塑料,就能解決風雨天人們行走困難的問題。兩個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比較合理的,這是他們平日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這種現場示范,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聽、說、寫能力,尤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悟理,是以教師情感為中介,讀為手段,引導學生挖掘課文蘊含的豐富內容。學生通過拓展想象,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聯系起來,產生感情共鳴,從而激發(fā)美感。
意境,簡單地說,就是客觀事物加上人的主觀情感。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等,作者往往會創(chuàng)造意境。教師教學這類文學作品時,要指導學生欣賞其中的意境,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景物和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草原》一文,不僅風光美麗,人情更美。教師應抓住教材中的優(yōu)美意境,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即從天空到地面,從遠景到近景,從景象到感受,運用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把內蒙古草原這個特定環(huán)境,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給人以美好的深刻印象。教學第一段,第一步讓學生抓住“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這句開篇話,讓學生理解作者是第一次來到草原。以情入手,通過初讀,摳詞摳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作者情感,為探究課文主旨奠定基礎。第二步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他是抓住哪些景物來描寫的?”等問題,組織學生默讀、思考、議論和朗讀。第三步,在學生對草原的景色特點有一個總體印象的基礎上,教師再按“天空、草原、羊群、小丘”的層次,反復引讀課文。第四步,教師懸掛彩色教學掛圖,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觀察、欣賞,指導他們看圖,練習背誦,幫助他們體會、品賞本段語言的趣味性和節(jié)奏感,強化記憶。
這樣,通過多種訓練,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內蒙古大草原的意境美,既掌握了作者所描繪的景物特點,也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師面對這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文字畫廊,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的過程中,領悟其中的意蘊。教師要使學生通過體會意境美,從中受到形象美、人格美等的教育。
應該說,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語言佳作。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通過讀來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欣賞語言的優(yōu)美。
例如,教學《花潮》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去觀賞花的海洋,并提示學生:課題為什么不用“花海”而要用“花潮”呢?學生可以運用聯系和想象進行分析鑒賞。在學生進行語言鑒賞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花海聯想到潮水,由潮水聯想到花潮,體會到作者以“花潮”命題,真是匠心獨運,同時欣賞了春意盎然的昆明勝景,鑒賞了語言美。
引導學生鑒賞語言美,教師的語言首先要美,尤其是導入語,因為精彩的導入語能夠激發(fā)學生愉快地學完一節(jié)課。
例如,《再見了,親人》中的“親人”一詞是文章的中心詞,它集中體現了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說明了兩國人民親密無間的關系,最能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當學生在學第一課時感知內容后,第二課時一上課,教師就可以圍繞“親人”一詞情不自禁地進行如下導入:“中朝人民同生死,共患難,情同手足,親如一家,這友誼比山高,比海深;這關系猶如親人,勝似親人!現在,我們再看志愿軍是怎樣跟小金花、大嫂告別。志愿軍為什么把他們也當作親人!”
這時,學生的“思維機器”啟動了,思路延伸到更廣闊的背景上,為學習第二自然段作好鋪墊;繼之,在突出了“這關系猶如親人,勝似親人”這句話之后,又強調指出“志愿軍為什么把他們當親人”,這樣學生旺盛的求知欲被激發(fā)起來了。導語不長,卻道出了教學的重點、學習的難點、教材的特點,為這篇課文的教學起到了導向、激趣、啟思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多具有結構美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反復朗讀課文,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領略文章的結構美。
例如,教學《飛奪瀘定橋》,教師要緊緊抓住“飛奪”二字。教師可以通過“飛奪”這二字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紅軍為什么要奪瀘定橋?
(因為紅軍北上抗日要經過天險大渡河,大渡河上只有這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所以紅軍必須奪下這座橋。)
2.紅軍奪瀘定橋為什么要“飛奪”?
(奪橋的關鍵是搶在敵人援軍前面,贏得時間,奪下瀘定橋?!皳寱r間”就是“比速度”,就得“飛”,這是我軍戰(zhàn)勝敵人、奪下瀘定橋的“關鍵”。)
3.紅軍是怎樣“奪”,怎樣“飛”的?
(即課文中是怎樣具體寫22 位英雄奪取瀘定橋的。)
4.“飛奪”結果說明了什么?
這樣設問,一方面使前一個問題成為后一個問題的鋪墊,后一個問題體現了前一個問題的深化,使學生在學習中的認識過程明晰而又有序;另一方面,以“飛奪”為線索,逐步深化,其結構嚴謹,讓學生領略結構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現人格美的課文就更多了。教師教學這些課文時,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通過讀來體會、學習課文中的人格美。
例如,《金色的魚鉤》一文,充分體現出了老班長的人格美。其中第三自然段(從“以后……”到“竟撲倒在他懷里哭了”)講老班長為什么不吃魚。這一段比較長,敘述老班長內心活動的地方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朗讀課文,以“通過人物的外表體會內心”為紅線,引導學生體會“釣——不釣”“餓——不吃”“生——死”的矛盾。緊接著教師“推波助瀾”,引導學生理解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一句的深刻含義,使老班長為了“我們”而把死置之度外的人格美躍然紙上。
同樣,《月光曲》這篇課文也充分地體現了貝多芬的人格美。貝多芬對盲姑娘并不認識,但當他知道盲姑娘想聽自己彈奏鋼琴時,在月光之下,他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一曲”,似乎忘記了時間。他的這種高貴品質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人格美,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然后再思考、感悟。教師無論如何不能把某某人格是多么的美,和盤托出地交給學生。
“讀式教學”體現傳統(tǒng)和現實的結合,它既吸收了許多前人的語文教學經驗,又體現了時代精神。讀,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讀,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讀的能力的形成,是字詞句段篇等語文知識有效運用、聽說讀等綜合訓練的結果。此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次轉化,即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讀的能力提高,有賴聽、說、寫相輔相成;讀的能力提高,又帶動著聽、說、寫能力的發(fā)展。多讀那些經典的文章,有助于學生聽、說、寫能力由粗到精、由低到高的發(fā)展。讀,是我國語文傳統(tǒng)教學的精粹,我們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它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