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軍
文言文的篇幅較短、故事性強,學習文言文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打開學生閱讀世界的新天地。教材很早就開始重視這一板塊。因此,教師要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學文言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下面筆者就結合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談談如何讓妙趣貫串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一、利用趣讀,初賞文言文之美
朗讀是學生接觸文言文的第一步,運用飽滿的情感大聲朗讀文言文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節(jié)奏感,發(fā)掘文言文的音韻美。學生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之美,可以重構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激勵學生自發(fā)深入探索文言文的美感。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生僻字較少,但“李樹多子折枝”這一句要求平、翹舌音轉(zhuǎn)換嫻熟,學生可能會因為地域方言的影響或是粗心大意等原因而讀錯。這時,教師可以著重講解這句話,先范讀正確的讀音:“同學們注意了,這里是‘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然后鼓勵學生主動站起來朗讀:“有沒有同學想嘗試著讀一讀,做我們班第一個會讀這句話的同學?!敝髮W生站起來朗讀,讀對了,教師要做出相應的點評,并豎起大拇指夸贊:“你真棒!”讀錯了,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這句話太難了,讀不好不怪你,再練練就好了。”學生試讀的方式為文言文學習增添了趣味性,有助于打破學生與文言文間的隔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學生記住疑難的字音字詞。在糾正字音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全文。在領讀時可以配上搖頭晃腦的動作,這可能會引起學生的不解或是捧腹大笑,教師就可以適時地向?qū)W生解釋道:“古人朗讀時注重的是文章的韻律,而且古人的書本上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搖頭晃腦是為了幫助他們停頓和記憶,同時也讓文章讀起來抑揚頓挫。”有學生可能會似懂非懂地點頭,而有的學生已經(jīng)在座位上搖頭晃腦地讀了起來。教師借此抓住時機說:“這個動作非常標準了,快來試著朗讀一下?!睂W生帶著肢體動作朗讀會覺得奇妙無比,進而感受到文言文的樂趣。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學生會不自覺地跟著讀起來,全班學生整齊劃一地晃著腦袋朗讀的場面也頗有樂趣。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帶領學生隨著文字的停頓或是音韻的變化來改變頭部動作,及時把控或糾正好動玩耍的學生,讓正確的朗讀成為打開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第一扇門。
通過鼓勵學生朗讀文言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明晰文言文的音形義,在趣味中感受文言文豐富的意境。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給學生帶來談吐與氣質(zhì)上的提升,讓文言文之美上升一個新的高度。
二、引入趣圖,初解文言文之意
有趣味的文言文圖片與視頻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可以填補學生在文言文認知上的空白。同時,有趣味的圖文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輕學生的疲憊感,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可以通過一段有趣的動畫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第一遍,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欣賞,但是第二遍,教師應讓學生結合課文賞析的要求,帶著目的去品味。最后,教師可以對應圖片、視頻逐字逐句解釋:“嘗與諸小兒游,這個‘嘗是曾經(jīng)的意思。大家看這幅圖片,左上角是不是有一個類似在回憶的動作呀?其實,古人說話和我們是不太一樣的,有的字義是需要我們記憶的?!苯處熡脠D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運用多感官理解文本,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學生的記憶留存的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教學生畫出難解的字詞,注重對知識的整合。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古今異義的詞語,這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大障礙。如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王戎是不是在和別的小孩子一起游泳?”這就是學生理解古今異義詞時出了錯,教師可以再出示圖片與視頻,并解釋:“動畫中他們很明顯是在游玩嬉戲,但為什么不是在游泳呢,后面緊接著說幾個小孩子爭相跑著去摘李子。所以,孩子們應該是在陸地上,而不是在水里。”最后,教師提醒學生在課文中做好標記,方便理解記憶。
由此,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搭建出一個具象的文言文世界,借助圖片轉(zhuǎn)換的形式將遙隔千百年的語境鮮活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而圖片的趣味性也可以有效地縮短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文言文教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生動趣演,初悟文言文之理
課堂上的角色扮演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趣味的演繹更是能夠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且在趣味課堂中揣摩人物心理,能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感悟文言文所蘊藏的哲理。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演繹《王戎不取道旁李》,一人飾演王戎,一人飾演提問者,幾人飾演嬉戲的小孩兒,最后還應有一人充當旁白,這樣分工明確的小組就組成了。在演繹過程中,表演的學生能體會到不同人物的心境,其他學生可以在王戎的冷靜中品讀出他不凡的智慧,觀看的學生也可以揣摩出不同的人物心理,看出王戎與尋常小兒的區(qū)別。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進行詳細點評:“‘王戎演出了獨屬于他的那份冷靜,表演得非常好,‘嬉戲的小孩也成功地與‘王戎形成反差,提問者和旁白的語速平緩,咬字清楚準確,但是提問者更應該突出他對王戎表現(xiàn)好奇驚詫的一面,這一點希望后面小組的同學吸取教訓,再接再厲!”在點評幾組學生的表演后,教師可以給出一份簡短的總結,如:“王戎需要堅持自身的想法,認為李子是苦果,且保持不為旁人所動的信念,即使朋友都去搶著摘李子,王戎也依舊清醒冷靜。反觀嬉戲的孩童,他們思維簡單,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又爭又搶也不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存在從眾的心理;提問者其實是劇本中的發(fā)現(xiàn)者,他發(fā)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提問者還具有求知和探索意識,所有嬉戲的孩子都沒有注意王戎的端倪,只有這位提問者好奇王戎的行為,然后發(fā)現(xiàn)了他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劇本新增的旁白起到勾連劇本的作用,是為了增添劇本的流暢度和清晰度的。旁白者以觀眾的視角,更明白劇本的發(fā)展,因此,旁白者的朗讀需要字正腔圓一些,不需要夾雜過度的情感語氣?!敝螅處熆梢岳^續(xù)提問表演者:“為什么你們在看見李樹之后不上去搶呢?”學生或許會這樣回答:“老師,我做事之前習慣思考?!苯處熃o出肯定:“是啊,王戎先思考再行動的做事習慣不同于他人?!被蛟S又有學生說:“老師,我本來就不愛吃李子?!苯處熞部梢越o予肯定:“這也很好,王戎知道自己的愛好,沒有盲從多數(shù)人的選擇,而是更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其實學生的思維不論高低,教師可以在合理范圍內(nèi)鼓勵學生說出想法,同時也要注意糾錯。如,學生說出王戎不愛吃李子的想法時,教師應該指出這也許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因為王戎分析出李子并不好吃且得到了事實的驗證。所以教師應該推進學生的思維“王戎又是怎么發(fā)現(xiàn)李子不好吃的”,這樣將王戎的思維與孩童的思維進行串聯(lián),因為大部分人都會摘道旁李,而這棵樹卻果實茂盛,由此推斷出李子并不好吃。
教師通過有趣的情景演繹帶領學生深入思考,將看似古板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活潑,增強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趣味中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還有利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揣摩人物心理,使學生共情,讓文言文走入學生內(nèi)心,并且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感悟出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哲理,讓人生哲理深入學生內(nèi)心。
教師教學文言文離不開對“趣”的探索,趣味教學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逐漸自主學習的催化劑,有趣的教學方式是針對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的,鼓勵學生的思維碰撞,逐漸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標準答案”的桎梏,給予學生思維鍛煉上的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竹行小學)
責任編輯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