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對愛書人而言,書店就是理想之所,在那里可以構筑美好的生活,閱讀如同打開一扇窗,讓沉重的生活透透氣,這就夠了。
人與書的相遇,在書店,別有一番故事。我曾寫過許多的淘書記,記錄這一段段心曲?;仡櫾诔啥脊鋾晁哌^的歲月,也真是讓人唏噓,一晃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許多人和事都在這歲月里走過,而我所記錄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罷了。
逛書店、淘書,于我是生活的一部分。倘若有一段時間沒去看一看,就會覺得心里有些不那么舒服。有時可能一冊書都沒有買回家,卻還是覺得安逸了許多。這樣一種情結是“嗜書癮君子”才有的癥狀。
在我的周圍還分布著不少有相同喜好的朋友,大家不定期的聚會、微信群上的交流,構成了我如今的書生活。雖然我不是書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卻也還是看到了這其中的變化。書店活在當下的意義在哪兒?這個問題,可能會有多種答案,但對愛書人而言,卻是簡單的,讓生活多一些樂趣。這種樂趣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通常,它顯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也非剛需,卻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精神感受。這一點,似乎是無可替代的。
當我們觀察書店時,會看到有趣的一面,也會看到無聊的可能。不管怎樣,實體書店在今天能做到百年老店的,幾乎沒有。這背后有怎樣的狀況呢?這或許跟書店的主人有著密切關系。書店的第一代主理人常常是愛書如命的人,他們對書籍對閱讀有自己的理解,也有理想。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傾注于書業(yè)當中,不舍晝夜。一旦書店換了主人,它就有可能走向衰落,直至歇業(yè)。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對書的熱愛程度的差異吧。
書店有開業(yè),自然也會有謝幕的那一刻。這就像自然界里的花開花落,誰也阻擋不了這樣的新陳代謝。但正是書業(yè)的持續(xù)生存,才讓愛書人的世界多了慰藉。
作為理想之所的書店,在今天,依然承載著愛書人的夢想。
書店的學術主持人
我是1997年下半年到成都的,那時候卡夫卡書店的經營已經接近了尾聲,倒是開在柵子街上的三一書店做得很大。彼時在天府廣場的毛主席像背后還有著一些書店,我去那里逛過好多次。在我的印象中,弘文書局當時就開在這里。那時候的成都大街小巷也還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書店,雖然規(guī)模不大,卻都有自己的市場。我還記得在大學校園里,授課的教授也會推薦近期出版的一些好書,這也讓我這個初次進城的愛書人大開眼界。
那時候,我只是書店行業(yè)的旁觀者。當時買新書除了去新華書店之外,就是去小書店碰運氣,同學中有好幾位喜歡書的,有時也會結伴逛書店,雖然閱讀趣味各異,也還是由此拓寬了閱讀的視野。
相對于新書店,成都的舊書業(yè)還算是繁榮。那時還流行地攤經濟,在成都城區(qū)的不同角落,夜市很紅火,這夜市中就少不了舊書攤。到舊書攤淘書,也就成為一種樂趣。不過,我當時淘書,是以文學書為主的。我還記得,當時在《成都晚報》《商務早報》等媒體上也還有讀書版,時不時推薦新書。實體書店也會做一些閱讀分享會之類的活動,雖然這類活動很小眾,但卻做得很熱鬧。
等到我在新開街的一家媒體做校對的時候,這才算是對成都的書店行業(yè)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
那已經是2000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時也是書店的黃金時期,前后大約有十年左右。說起推動書店的發(fā)展,不能不提書店的學術主持人,他們猶如書店的靈魂,讓書店變得生動、有趣,吸引了一大波粉絲。
說起成都的獨立書店,大概得從1994年初在仁厚街開辦的卡夫卡書店說起,作為成都的第一家純學術書店和文化沙龍,其吸引力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書店的主人唐丹鴻是一個站在卡夫卡的立場上看待書商和書籍的人,盡管書店里不斷舉辦作家簽名售書、詩歌研討會、雕塑現(xiàn)場展、學者攝影展、繪畫展等活動,但終究還是難以為繼。這時候的唐丹鴻并不是以學術主持人的身份亮相,卻起到了相似的角色效果。
這里不妨介紹兩位書店的主持人。查常平是藝術評論家,系三一書店(1999年開業(yè),同年3月,卡夫卡書店關閉)最初的學術主持人,他與成都的藝術家多有交往,也曾編輯《人文藝術》系列叢書,他在三一書店主持活動,特別吸引人,我最初參加一些讀書活動就是因為他是活動主持。再后來,他進入學術圈,漸漸淡出書店行業(yè),其弟弟查常明進入了這一領域,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其輾轉到星期六書吧、滿天星書吧和荒漠甘泉書店等地,我們一直有往來,這就在于他在這一領域有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地位。
說起成都的書店文化演變,不能不提陜西人孫文,他簡直是一個奇人,多年在成都的書店、茶館等文化場所擔任民間文化活動主持人,如果沒有他,成都的文化活動不知道要打多少折扣。
詩人南北后來回憶說,二十年前,孫文來到成都,成為當時在成都頗具影響的三一書店的學術講座主持人,并參與書店的業(yè)務管理。那是他最為懷念的一段時光。在三一書店短短三年多的時間里,他主持學術、文學、影展、畫展、行為藝術等各種講座或活動近百場。
我最早知道孫文大概是因為《詩鏡》。他來自陜西寶雞,但籍貫卻在河南洛陽。他在三一書店時的盛況我沒趕上,那時我在四川大學讀書,只是經??吹綀蠹埳蠄蟮浪麄兊奈幕顒?。從三一書店出來,他在大小茶館、書吧繼續(xù)自己的活動主持,但都沒有搞多久就繼續(xù)不下去了,不是成都沒這樣的文化氛圍,實在是現(xiàn)在的生意人太急功近利了些,一看不到盈利的目標,便會趕緊撤退。
后來,孫文在成都市圖書館繼續(xù)他的主持生涯。那段時間,文化名人紛紛登場,講巴蜀文化、詩歌藝術、方言民情,無不受到大眾的注目。成都圖書館每個星期六下午的講座,成了成都的一道文化風景。我不記得去聽過多少次這樣的講座,但在我的印象中,此后這類活動再也達不到如此盛況了。那時,對這一活動的贊譽很多,他有了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計劃,想要把這個公益性的學術講座,做成系統(tǒng)性的文化產業(yè)的總體思路和詳細方案。大概做了一年多的樣子,孫文辭去圖書館主持人的工作。
這之后,他去了西御街的時間簡史大書坊,繼續(xù)他的學術主持生活。那里的場地當然比不過成都圖書館的豪華,但大家玩得還是很高興,而且孫文特意給來的人辦理了書店的會員卡。如此,我們周末又有去的地方了——在這里,詩歌朗誦、音樂演出都曾有過,現(xiàn)場很熱鬧。
時間簡史大書坊也曾被評選為成都的十大特色書店,但是在2010年的那一輪書店倒閉潮中,卻也不幸歇業(yè),此后孫文則去了外地。
然而,隨著書店行業(yè)的演變,似乎這樣的學術主持人再也不需要了,也就難得再見到孫文——距離上次見面已經有十年之久了吧。后來我加過孫文的微信,在寫這篇文章時,我試圖跟他聯(lián)系,卻并沒有得到回音。
傳統(tǒng)書店的掙扎
2010年,后來被定義為書店業(yè)的一個轉折點。這是因書店行業(yè)在此前后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作為愛書人,我在網絡購書興起的初期,就看到書業(yè)競爭時代的來臨,尤其是書店行業(yè)既要面臨同行的競爭,也需在網絡中爭得一席之地?!爸灰矣泻脮Y源,不愁沒有讀者?!碑敃r亦有書店如此說,這種自信抵抗不了現(xiàn)實,比如在四川書市購書,通常購書為八折,如果跟店員熟悉,折扣還可以降低一些,傳統(tǒng)書店正是憑借著這種差價生存下來。然而,隨著網上書店的流行,低折扣或低書價更為吸引愛書人,“一本書節(jié)約幾塊錢甚至十幾二十塊錢,這是很具體的事?!边@樣的觀點很快在愛書人當中流行開來。
愛書人即便還在購買圖書,卻禁不住網絡購書便捷、價低的誘惑,實體書店在這樣的背景下生存就顯得更為艱難,尤其是小型的獨立書店。
求知書社是開在商業(yè)街口子上的一家小書店,時間是在1996年。店主吳翠萍,熟悉的朋友稱她為“小吳”?!叭绻f,我的小書店有什么特色的話,我覺得就兩條:第一,我會認真篩選出比較有價值的書來賣;第二,顧客可以跟我本人成為讀書上的朋友,書成了一個思想互動的媒介。讀者來到我這里,不只是完成買書這個商業(yè)購買行為。他們還會找我分享一些讀書的心得,跟我討論。這個提供交流與咨詢的功能,也是我愿意為讀者服務的?!彼@樣說。
有一年,我?guī)鄭u的薛原兄在成都逛書店,第一站就是去求知書社。他后來在博客里寫道:書也不是很多,但新書上架頗有特色,一些我喜歡的人文書在架上都有陳列,尤其是一些新書,上架速度不慢。而這正是愛書人喜歡它的原因。
求知書社是愛書人的天堂。在這里我遇到過愛書人王家葵、吳鴻、楊虎等人,因為這里距離槐樹街的四川出版大廈很近,出版社的編輯也會把這里當成觀察書市的窗口。當許多實體書店面臨這樣那樣的壓力時,求知書社卻一直堅持了下來,這背后是小吳對讀者購買興趣的精準判斷。
成都最引人關注的獨立書店是弘文書局。它在最高峰時連開了四家店,即人民西路店、川大店、川師店和梨花街的書市店。
我接觸弘文書局最早是在天府廣場的背后,靠右手邊的一家小店面。那里有《讀書》《萬象》等人文期刊出售,更要緊的是,書店品位不低。不少地方引述弘文書局的資料,都說其始創(chuàng)于1994年,由流沙河、吉鐵肩、吳秀英、曾伯炎、于衍露等文化界名人一手組建,后來就由曾華具體負責經營。那是成都書店最好的時光,雖然最著名的只有弘文書局和三一書店,相對而言,弘文書局早期更專注的事是賣書。
在天府廣場后面的弘文書局,我多去觀書,買書的次數(shù)少,印象中,老版的《永玉六記》就是在這里淘的。有時也會遇到成都本土的文化名流。后來這里的書攤拆遷,弘文書局就搬到了人民西路101號。
那時成都的網上書店似乎只有席殊書屋一家,對以人文社科為主打的弘文書局來說構不成威脅,何況不少老讀者都認品牌,三聯(lián)、商務印書館等幾家的書,這里最多。那時我上班的地方離梨花街的書市很近,沒事就可去溜達一番,順便淘一下書,這里的書多為八折,一本書算下來也很便宜,我去逛書市少有空手而歸的。逛書市淘書是其一,也會遇見形形色色的書商,多少可以學點生意經,然天資愚笨,只能是旁觀的份。
弘文書局川大店在川大東區(qū)郵局的對面。這家店開的年頭不短。我租住在東門時,時常去這里逛逛。書店面積不大,書柜靠墻立著,頂天立地,在店內除了梯子,還有板凳,這貼心的服務,印象中是成都書店第一家。我在這里淘的書也不少,有時即便是不買書,看看書冊也覺得生活充實了許多。
2010年秋天,弘文書局人民西路店開起了弘咖啡。關于販賣咖啡,有一段這樣的記錄:咖啡師甘霖與插畫家芒果如同以往一樣流連弘文書局,這個成都愛書人的神往之處。與書店老板曾華女士閑聊時,他們無意中透露出想開咖啡店的意愿。雙方一拍即合,一個月的時間,在城市的中心——弘文書局的中心——小店大堂誕生出一塊全新角落,期待能留住讀者“在此發(fā)呆,在此垂釣”。有幾個下午,我跟朋友泡在這里,所看到的讀者并不太多。盡管賣咖啡的收益比賣書的多,但也無法阻擋實體書店的銷售下滑。
弘文書局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沙龍,有作家見面會、詩歌朗誦會等。此前,我也曾多次參加過弘文書局舉辦的活動。有一次是在其二樓的茶坊舉行藝術家的分享會,到的人并不太多。這也許跟成都人的生活節(jié)奏無形中變快了有關。
2012 年 1 月 12 日,成都媒體報道稱,從今年1月7日開始,許多弘文書局的會員都收到書店工作人員的電話,稱由于書店轉型,請他們去退卡退錢;四川大學校園里背靠圖書館的弘文書局,也已悄然關門,改換成了其他生意;弘文書局設在四川書市里的攤位,也于去年冬天撤離了書市。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說起弘文書局,剩下的只有回憶了。
當弘文書局歇業(yè)時,不少人依然將此歸結于“網絡書店之過”,豈知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許多實體經濟都面臨著挑戰(zhàn)。而弘文書局經營的人文社科類書,價格本來就高,折扣也低,網上書店卻是另一片天地:折扣低,送貨上門。這一招就讓弘文書局虧損不少,不少讀者就流失掉了。然而,這并非是最大的困境。多數(shù)時候,實體書店是小本經營,抗壓能力不強,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就沒了辦法。
成都像弘文書局這樣關門的書店還有多家??梢娫谏虡I(yè)大潮面前,實體書店也面臨著更多抉擇。
傳統(tǒng)書店似乎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經濟發(fā)展的趨勢。因此在面對新的競爭時常常表現(xiàn)得不盡如人意。傳統(tǒng)書店的終結,在某種程度上使更多的書店認識到,再像以前那樣做書店,是沒有出路的,而適應新經濟成為一種必須。
把書店開到商場里
在2010年之前,成都的書店大都選擇臨街鋪面,這樣開店的好處是可以直接與讀者對話。像我這樣的“書店病人”,逛書店的過程,猶如逛街,可看到書店與街鄰如何互動,并成為一道人文風景。隨著書店倒閉潮的來臨,不少一時風光無兩的獨立書店紛紛歇業(yè)。那時候我對閱讀的注意力還沒有更多地放在書店方面,盡管如此,像人民西路的弘文書局、商業(yè)街的求知書社、泡桐樹街的象形書坊、西御街的時間簡史大書坊、玉林西路的好讀書等書店,我也是它們的???。從這些書店中淘回的書冊數(shù)量很多。我是在偶然認識做書店的“大象”(本名向雪剛,當時他在負責今日閱讀的采購)之后,這才開始關注今日閱讀,這距離他們開店已經有四年之久了。
今日閱讀2006年在紫荊小區(qū)開了第一家店,我曾去看過這家店,印象頗為一般。今日閱讀最初的幾家店都是40至100平方米的小店,其業(yè)務以租書、販賣雜志和流行讀物為主。創(chuàng)設書店,是源于對書籍的熱愛。出乎意料的是,今日閱讀第一家店的生意出奇地好,隨后陸續(xù)在成都開設了近30家小書店,同時進軍重慶、西安和昆明的圖書市場。
然而,書店在經營方面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小書店紛紛倒閉。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慶和昆明的分店相繼關閉,這也許可以理解為傳統(tǒng)的實體書店在網絡的沖擊之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陡然增多,讓許多書店在面臨變革時顯得有些措手不及。盡管也有數(shù)家書店在這一輪風潮中存活下來,但就經營規(guī)模、影響力而言,卻是難以和今日閱讀相提并論。
尤其是在2010年,今日閱讀大膽地將書店開到了凱丹廣場(現(xiàn)凱德廣場·新南),這是國內最先將書店開到商場(當時也不被看好,畢竟書店與商場的結合還沒有先例)的。為了減少租金壓力,這家書店只留了30%的面積給書架,10%的面積用于創(chuàng)意生活用品的銷售,60%的面積留給了咖啡館。這家店不到兩年就收回了成本。
那時候,我也是這家店的???,時常和朋友約著在書店里相聚,我還為書店策劃了一些諸如插畫展、閱讀分享等類型的活動,這些活動看上去小眾,卻獨具特色。當時我也有個計劃是觀察今日閱讀的發(fā)展,或許可以寫出一部關于成都書店的傳記,因為我發(fā)現(xiàn)書店的幾位創(chuàng)始人對書店的理解與通常所看到的書店人并不太一樣,也有著把書店做強的“野心”。
后來,今日閱讀最大門店在成都環(huán)球中心開店,緊接著,書店更名為“言幾又”,第一家店落戶在北京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大街3幢。這也是成都書店首次走出四川,且持續(xù)取得不俗的成績。2015年,在資本的加持下,言幾又在全國開店的步伐加快,這也讓更多的城市加入分享成都書店文化的行列當中來。
在天津、上海、西安等城市尋訪書店時,我會特意到言幾又去看一看,這樣的觀察,讓我更容易讀懂言幾又的創(chuàng)意體驗與文化空間如何進行融合。確實,盡管國內也有許多的連鎖書店,但能有像言幾又這樣的開店速度和發(fā)展力的,卻并不太多。
“書店+購物中心”的運營模式,如今在不少城市的書店行業(yè)都已經很普遍,這也讓購物中心多了文化氣息——在購物之余,消費者還可以去書店里看一看書,或者聽一場文化講座什么的。愛書人,尤其文藝青年是這類書店的擁躉。在他們的眼里,書店不只是購書的場所,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空間。這有些像茶樓——曾經的成都人家的“第二客廳”,從前成都人居住的空間逼仄,許多社交活動都是在茶館里進行,因此茶館也就有了這樣的稱謂。只是現(xiàn)在的書店更具文化范兒,吸引的人群更為寬泛罷了。
當我們在購物中心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書店進駐,這是好事。正是由于今日閱讀開創(chuàng)的模式,無意間讓書店找到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和生存方式,但具體到運營方面,也就千差萬別。盡管如此,作為一種商業(yè)體的書店,無疑只有適合當下,才能有持續(xù)的生命力。
外地書店的涌入
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不管是在生活習慣還是在文化上,都能兼容,這種城市性格也就使得成都文化多元而豐富。
但在書店行業(yè),2010年之前則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上海明君書店曾風靡一時,在成都錦興路也曾開有一家店,我去逛過一回,大概是2004年的樣子,印象還算不錯。但沒過多久這家書店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再就是北京席殊書屋最紅火的時候在全國開了500家店,2005年在西安南路上曾開有一家加盟店,店名也叫席殊書屋,面積不大,其書價與席殊書屋網上書店同價。我也曾去逛過許多次,買過一些書。但這家書店存在的時間也不是很久,大概是在席殊書屋關門的時候就停止了營業(yè)。在后來講述成都書店故事的文章中,很少有人提到這家店。
此后,西西弗書店、方所、三聯(lián)書店、鐘書閣、page one書店、貓的天空、新山書屋、幾何書店等眾多書店相繼進入成都,不管是在主城區(qū)還是在區(qū)(市)縣都能相遇到形形色色的書店。2017年底,成都一舉成為首個“書店之都”。
在這些外地書店進入成都時,我也曾去走訪過,它們給我的感覺是,每一家書店都在盡力營造閱讀的氛圍,但就圖書品質而言,西西弗的圖書更具文藝范一些,在那里能尋找到心儀的圖書,這一點很重要。我曾在一篇文章寫西西弗:對于西西弗書店來說,逛書店除了感受書場的氛圍,也是在踐行與書來一場戀愛吧。上得萬象城的四樓,拐進去就能看到西西弗書店,跟商場的氣氛頗為搭調,不僅如此,進門看到墻上推薦的系列書,有興趣閱讀的不少。再往里走,墻壁上陳列著不同的創(chuàng)意產品。如此,山重水復疑無路,卻看見書山累積,在通道的中間,有一個專題推薦臺把路分為左右,人文、藝術、經濟、社科,分類多樣,同一類型的新書、好書,大有一網打盡的意思。再往里走,即傳說中的矢量咖啡館,咖啡、書、閑聊,成為這里的主題。不僅如此,還可以把書店的書帶進來閱讀,以這樣一種方式,讓書流動起來。有一位朋友因住在附近,每天晚上跑到西西弗讀書一個小時,“這也是幸福生活,以前就沒有這樣的閱讀習慣?!彼@樣說。
方所的空間感極強,在這里拍照、流連,倒也是不錯的選擇。方所也曾舉辦過多次“國際書店論壇”,我去參加過一兩場活動。方所給我的印象是,是適合年輕人去的地方,卻未必適宜閱讀,倒是開在歡樂谷的方庭更具有閱讀感一些,攜一冊書,泡一杯茶,度過一個下午的好時光。
鐘書閣作為“最美的書店”,自然有其特色,但就愛書人而言,可能會喜歡它的設計,圖書品質卻未必有多么豐富。我去逛過一次成都銀泰中心in99店,就再也沒有去過。至于開在都江堰的文旅主題店,確實給人震撼,但我卻更喜歡有圖書質感的書店。來自甘肅的幾何書店開在府河河畔,這里更適宜于打卡,說實話,這里的圖書并沒有太多的驚艷之處,倒是那些不經意放置的老物件更吸引人一些。至于窄巷子的三聯(lián)書店,我也去過多次,但要說和北京的三聯(lián)書店相比,卻少了幾許文化氛圍,鬧中取靜的閱讀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來自新加坡的page one書店在2014年8月落腳于IFS國際金融中心五樓,這也是其繼北京、杭州之后的第五家店。當時書店有這樣的說法:我們秉承著Page One一貫的原則,為了“Every book begins with Page One”的目標而努力,而爭取讓每個城市的每個家庭都有一本書來自Page One也是我們美好的愿景。這家店具備以藝術設計書和英文原版圖書見長的特點,英文圖書比例占到50%,是成都本地原版書最多最大的書店。文具禮品區(qū)也因地制宜地挑選了熊貓元素作為主打。很顯然,這樣的風格是和成都的國際氣質相匹配的。我去逛過這家店,很有時代感,圖書品種也十分豐富,但也許是因為水土不服,這家書店最終在2017年12月離開了成都,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遺憾。
大概每一家書店都有自己的命運。這幾年我逛新書店的次數(shù)明顯少了些。就我這樣的“書店病人”來說,新書店不應該只是打卡的場所,而應該是文化人聚會的文化空間,有事沒事都愛去坐一坐,能看一看書就更好了。但如今的書店似乎更強調外在的表象,忽略掉了書店的內容和品質,即以怎樣的圖書去吸引讀者。如果說文化消費,去咖啡館去茶館也行,未必非得選擇去某一家書店不可??傊F(xiàn)在的書店是要給讀者一個充足的消費理由。
競爭中的繁花
成都一直關注書店建設,這也在無形當中助推了成都書店的持續(xù)生長。這幾年,小書店的增長速度放緩,知名的外地書店頻繁進入成都市場,而本土書店除了新華文軒旗下的書店(包括軒客會、文軒BOOKS品牌)外,民營書店則以言幾又、散花書院為代表,一些小書店也表現(xiàn)出了應有的活力。
創(chuàng)辦于2008年5月的散花書院在成都深耕本土文化,“散花”一詞源于成都四大名樓之一的散花樓,初建于著名皇家園林摩訶池畔,是隋朝蜀王楊秀所建,散花樓的得名大約源于佛教天女散花的故事。散花樓初建之時,文人墨客雅集于此,吟詩作賦,對酒當歌,是文人墨客聚集地,到明清時代被毀。于是,廖蕓才有了開辦書屋借以播撒文化之花的想法。
散花書院在寬巷子落腳之后,以販賣本土文化圖書為主,兼營旅游類圖書,在其旁邊的院落,則是“見山書局”。2016年4月25日的晚上,當時的總理李克強一行來到見山書局?!翱偫碜詈笤谖覀冞@里購買了《老成都:芙蓉秋夢》這本書和兩套關于寬窄巷子的明信片?!睍昀习逯两袢郧逦浀盟f的“只有守住歷史傳統(tǒng)的根脈,才能夠打開面向世界的窗”這句話。這話語也給了散花以動力,在此之后,散花相繼在成都博物館、杜甫草堂等地開了多家書店。
小書店,盡顯成都格調。每逢大的節(jié)假日,散花書院都會適時舉行一些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比如本土作家簽售新書或講座,讓人置身于閑適的閱讀氛圍中。甚至跟著書在成都行走,以此喚醒對城市的愛。不僅如此,散花書屋還介入圖書出版當中,推出了與成都有關的系列圖書,這從不同的層面將成都文化傳播出去,在成都的眾多書店中也很另類。
2019年的春天,散花書院還和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合作,在寬窄巷子店和鐵像寺水街店開設了“成都作家書架”,系統(tǒng)地向讀者推薦成都優(yōu)秀文學作品,我們也看到了成都作家的名單:李劼人、艾蕪、流沙河、阿來……這些圖書的展陳讓讀者對成都作家有了更多的認知。此外,書院還和成都時代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天府文化書系”圖書,這些圖書很好地傳播了天府文化。
位于寬窄巷子不遠的斌升街上,有家“讀本屋”書店看似更為小眾,它以人文社科類的圖書為主打。這家于2017年開業(yè)的小書店表面上看更像一家咖啡館。在其剛開業(yè)不久,我就去逛過一回,印象極好。讀本屋的面積不足80平方米,卻放了上萬冊圖書。店主廖宇非常喜歡書,所以開了這家書店?!斑x品是書店最重要的一環(huán)?!彼驉坶喿x,時不時去外地淘回絕版的二手書。同時,成都作家的簽名本在這里也能買到。時不時也有小型的活動在這里進行。這看上去很“小”的書店,廖宇卻做得有聲有色。
不少愛書人在逛過讀本屋之后,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圖書與從前的弘文書局有著頗為相似的格調。只是這里的書并不追逐人文社科類圖書的潮流,而是以稀缺的圖書見長,這就需要書店敏銳地關注愛書人的閱讀趣味演變。還好,廖宇對此有深刻的洞察力,這或許跟其身邊有許多喜愛社科類圖書的朋友有關。因此,如果簡單地將讀本屋定義為“網紅”書店,是看不到書店的內核精神的。
如今像讀本屋這樣的小書店在成都越來越少,而“大而全”的書店卻越來越多。相對而言,我更愿意去逛一逛這樣的小書店,即便是隨意淘書也會大有收獲。從我留下的淘書記錄可以看到這些年淘書的軌跡是有著許多變化的:逛書店的樂趣,在于能遇到中意的書冊。
盡管我觀察書店多年,但要弄清楚每一家書店的經營之道,無疑是困難的。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也能洞察到書店的差異化經營,會讓書店更具特色,也更能留住讀者。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成都的書店活力正是源于競爭中的發(fā)展,這與管理學中的“鯰魚效應”有些許類似,因為鯰魚的到來,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激蕩效果。比如當方所舉辦“國際書店論壇”的同時,言幾又則進行了“亞洲書店論壇”,這種不同層級的書店對話在成都輪番上陣,也拓寬了愛書人的視野。
舊書店,新生活
舊書店看似陳舊,卻是讓舊書煥發(fā)出了新精神。故而談書店,不能不對舊書店特別予以關注。
許多年齡大一些的愛書人還會記得春熙路北段4號的成都古籍書店,店名由書法家劉東父書寫。當然,隨后的成都舊書業(yè)風起云涌,既有舊書攤,也有舊書店,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對成都的舊書業(yè)記憶。
1997年,我初到成都的時候,在城區(qū)的一些街巷里和夜市里少不了有舊書攤。我最初愛逛的并不是舊書店,而是這些舊書攤,其中有不少的舊書是那時候淘來的。當時淘書以文學、社科為主,很少涉及地方文化類的讀物?,F(xiàn)在想來倘若那時候就涉足這一領域,收獲的肯定會比今天還要豐富。但人與書的緣分真是奇妙,兜兜轉轉,不管繞多遠的路,總會回到書冊本身的。
前不久,我本來打算到郫都區(qū)去淘書,詢問當?shù)氐臅咽欠襁€有舊書店,得到的答案是有一家,是位于三道堰的舊書店。再后來就相約去訪書,就這樣到了“小鎮(zhèn)雅集”。馮天銘經營這家書店已經六年,與其他舊書店不同,這里所賣的舊書,均為他自己的藏書。
馮老師愛書、淘書三十余年,沒少去成都的舊書市場,“小鎮(zhèn)雅集”的每一冊書都是他從舊書店或舊書攤上淘來的。說起“淘書經”,馮老師很感慨,他年輕的時候,下到仁壽縣當知青,后回城當工人,愛書卻因手頭的余錢不多,時常發(fā)生與好書失之交臂的事?!叭绻敵跤懈嗟腻X,我的藏書還要豐富一些?!彼f。
說起成都舊書行業(yè)的人和事,馮老師如數(shù)家珍。現(xiàn)在的成都舊書業(yè)也還是有自己的特色,在全國能叫得響的舊書店并不多,淘書齋、毛邊書局、縹緗書局、林文書局等成都的舊書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我跟它們的接觸中,也發(fā)現(xiàn)舊書行當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能輕松經營了。
“舊書價格漲得快,收獲舊書的機會也少了?!痹谒拖蓸?、瑪塞城的舊書市場,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一本尋常的讀物,動不動就幾十元上百元,有時候逛逛舊書市場,一冊書也收不到,這樣的逛就成了書友的見面會。我還是保持了逛舊書攤的頻次,因為與書的偶遇,正是愛書人淘書的情趣所在。
考察成都舊書攤的變遷,不管場地怎樣變,舊書攤也還在繼續(xù),盡管販賣舊書的人可能有變化,但愛書人卻始終沒有改變。
成都的舊書店,多有值得一逛之處。比如前幾天偶然在玉林小區(qū)的舊書店偶遇幾冊喜歡的書,自然是意外之喜。不過,舊書店在今天也有了新變化,比如時常把品相好、有價值的圖書放到網上銷售,而書店里的圖書就多為一般圖書。這樣的現(xiàn)象也讓逛書店的體驗大打折扣。因此,我逛舊書店喜愛去熟悉的幾家,哪怕沒有實體店,需要到庫房去挑選圖書,也會有意外的驚喜。
這幾年,我去淘書次數(shù)最多的舊書店是毛邊書局與林文書局,在這里,他們幫我尋找到許多關于成都史地文化的舊書刊,有時一些書看上去名不見經傳,卻給我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正是這些資料,讓我在寫作成都本土文化相關的文章時有了更多的底氣,那些發(fā)生在普通街巷里的“小事”,在許多書冊里不會留下記錄,但在這里卻有所發(fā)現(xiàn)。這樣的書因為數(shù)量少,常常擦肩而過之后再難以遇見,因此見到這類讀物就會順便買下。
曾經在愛書人吳鴻、龔明德等人筆下出現(xiàn)的成都舊書市的繁盛景象早已不在。不過,只要愛書人在,舊書的故事就會在這座城市流傳,不會輕易消失。
我的淘書經歷當然沒有吳鴻、龔明德那么早,卻還算得上豐富,也是延續(xù)了這種淘書、觀察記錄的習慣。盡管如此,今日的舊書店已是江河日下的情形,也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在政府部門的書店扶持計劃里,找不到舊書店的身影,但它們卻是這個時代的守書人,因為堅守,讓許多的好書避免了化為紙漿的命運,留下了更多的時代記憶。因此這幾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舊書店當中去——畢竟關注新書店的群體要大得多,多一個人少一個人似乎也是無關緊要,但舊書店倘若多一個關注,也會讓這個行業(yè)多了些許生機。在新書《我在舊書店等你》里,我也曾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對舊書店的關注,或許會讓我們的閱讀生活變得更美好。
舊書行業(yè)的興衰,跟這個時代的閱讀風氣有很大關系。這其實并不怪電子閱讀的沖擊,而是我們崇尚的不再是純粹的閱讀,而是急功近利的閱讀。我時常想,倘若沒有了這些可愛的舊書店,恐怕愛書人的生活也會少了幾分色彩。
如果說書店是愛書人的精神家園,舊書店更是。因此有空去舊書店逛一逛,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簡介】朱曉劍,1979年6月生于安徽;成都文學院駐院作家;著有《書店病人》《我在舊書店等你》《美酒成都堪送老》等多種;現(xiàn)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