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陳松
(1.黑龍江省醫(yī)院院辦公室,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2.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PICC 門診,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 緩解期患者以咳嗽、咳痰及氣急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其免疫力低下,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且病程相對較長,可誘發(fā)哮喘甚至肺心病,嚴重降低其生命質量。 當前臨床尚無有效根治措施,臨床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為重點。 相關研究顯示,予以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有效的肺康復干預對于促進病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1-2]。 呼吸操是一種增強患者呼吸功能的鍛煉方法,強調增強患者抵抗力、控制臨床癥狀[3-4]。 但常規(guī)呼吸操訓練主要通過口頭指導的方式進行訓練指導,患者訓練積極性、正確性較低,訓練效果有限。 近年來,基于體感互動的康復訓練逐漸在臨床得到應用,該訓練模式是以體感測試系統(tǒng)為輔助,通過對患者的肢體動作進行捕捉,以控制訓練進程,并確保訓練的準確性與有效性。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黑龍江省醫(yī)院2021 年4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98 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討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選擇黑龍江省醫(yī)院收治的98 例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5]中對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且處于緩解期;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同意本研究;年齡≥60 歲。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嚴重疾??; 合并其他部位嚴重感染;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本研究已通過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6.20±3.14)歲;病程4~16 個月,平均病程(9.57±1.74)個月;體質指數18.2~28.5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31±0.59)kg/m2。 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3例;年齡61~76 歲,平均年齡(66.22±3.17)歲;病程4~15 個月,平均病程(9.60±1.78)個月;體質指數18.2~28.6 kg/m2,平均體質指數(21.33±0.56)kg/m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肺康復訓練,常規(guī)向患者宣教疾病相關知識, 囑其積極配合各項護理措施;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囑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宣教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囑其遵從醫(yī)囑定時定量用藥;協(xié)助患者完善各項常規(guī)檢查,加強排痰、口腔護理指導;結合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強化飲食干預;腹式呼吸:分別將雙手置于腹部、胸部,吸氣時放松腹部,呼氣時收縮腹部; 反復進行吸氣與呼氣訓練,30 min/次,3 次/d??s唇呼吸:經鼻吸氣,呼氣時收縮嘴唇并收腹,保持腹部前傾,嘴唇呈口哨狀緩慢呼氣,維持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3,10~12 次/min,5~15 min/次,3~5 次/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 (1)呼吸操訓練:站立位,雙腳與肩同寬,鼻呼吸,控制胸部不動,經鼻深吸氣隆起腹部,經嘴呼氣,控制縮唇呼氣速度,緩慢回縮腹部,保持吸氣、呼氣時間比為1∶2,控制呼吸頻率為16 次/min;一只手搭于同側肩膀,另一只手進行旋轉、平伸,旋轉時呼氣,平伸時吸氣,兩側交替進行,持續(xù)8 次;雙手置于肋緣,呼氣時用力按壓,吸氣時放松,持續(xù)8 次;雙手叉腰行腿抬高訓練,放下時呼氣,抬腿時吸氣,兩側交替進行8 次;雙手搭肩,穩(wěn)定下半身,進行上半身的軀干轉動,旋轉過程中維持旋轉時呼氣,復位后吸氣,旋轉8 次;行雙臂伸展與抱胸訓練,持續(xù)吸氣、呼氣,共8 次;交替外展雙腿,于外展與復位時吸氣、呼氣,共8 次。(2)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采用心肺功能康復系統(tǒng)( 深圳市艾利特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70789,型號:RD800)進行訓練,該系統(tǒng)由3 個呼吸肌訓練傳感器組成,保障胸部、背部及腹部;訓練過程中,分別將各傳感器佩戴于患者上述部位,并連接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以便于反饋患者訓練數據,并予以相應的動作引導,如患者出現動作錯誤或動作不到位的情況, 可觸發(fā)訓練系統(tǒng)傳感器,進行震動提醒;同時體感訓練系統(tǒng)可依據患者肌群肌力進行穿戴設備阻力值的調整,以為患者提供正向的運動阻力,待其運動功能恢復正常后,還可提供反向阻力開展負壓訓練;提前進行呼吸操訓練的指導,訓練計劃、節(jié)奏等均由計算機軟件、傳感器控制,訓練30 min/d。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 個月。
(1)肺功能: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兩組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及1 秒率(FEV1/FVC)水平。 (2)運動耐力:對比兩組護理前后運動耐力, 采用6 min 步行試驗(6MWT)[6]指南進行評估,為患者提供50 m 長的平坦走道,囑其使用最大速度來回行走,記錄其6 min 內完成的最大距離。行走距離與運動耐力呈正相關。(3)日常生活能力: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7]進行評價,共包含基本能力(7 個項目)、進階能力(3 個項目)2 個維度,共10 個項目,分值0~100 分,分數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EV1水平大于對照組,FEV1/FVC 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組別FEV1(L)護理前護理后images/BZ_104_788_2721_818_2755.pngFEV1/FVC(%)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 值P 值1.16±0.22 1.20±0.20 0.942 0.349 1.44±0.33 1.69±0.35 3.638 0.000 56.59±4.56 57.11±4.70 0.556 0.580 63.66±5.12 66.17±5.28 2.389 0.019
護理前,兩組運動耐力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運動耐力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運動耐力的比較[(),m]
表2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運動耐力的比較[(),m]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 值P 值231.36±18.26 230.41±19.12 0.252 0.802 255.16±22.65 294.46±26.17 7.948 0.000 5.726 13.834 0.000 0.000
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
表3 兩組老年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分]
組別基本能力護理前護理后images/BZ_104_1876_1144_1905_1178.png進階能力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 值P 值19.63±2.39 20.02±3.60 0.632 0.529 38.36±3.74 45.42±4.11 8.893 0.000 5.56±0.88 5.60±0.89 0.224 0.824 18.86±1.55 25.63±2.12 18.045 0.000
慢性支氣管炎是危害老年人群呼吸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病情易反復、危害性較大等特點,臨床治療以控制非特異性炎癥為重點。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患者由于長期存在咳嗽、咳痰等癥狀,如不能進行臨床癥狀的有效控制,可導致病情反復,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 故而臨床干預重點在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既往臨床多采取強化宣教、開展肺康復指導的方式進行干預, 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但受到患者認知、 康復積極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康復效果有限[8]。 呼吸操訓練是在縮唇與腹式呼吸的基礎上開展的訓練方法,可有效增強患者的呼吸肌協(xié)調性,促進氣道疏通,改善肺功能。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是在體感互動訓練系統(tǒng)的支持下開展的呼吸操訓練[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水平均較高,運動耐力水平較高,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高(P<0.05),提示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能夠促進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患者的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應用體感互動訓練系統(tǒng)開展各項訓練,其配套的傳感器可對患者呼吸操各項動作進行實時監(jiān)測,并通過震動的方式進行錯誤動作反饋,以對其錯誤動作進行糾正;同時可通過對傳感器佩戴裝置的阻力值進行調節(jié),以便于開展助力與阻力訓練,強化呼吸操的訓練效果,有效促進肺康復,提升運動耐力。相較于常規(guī)呼吸操訓練,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夠激發(fā)患者的訓練欲望, 提升訓練的依從性與持久性,不僅利于促進訓練的有效進行,為肺功能的康復奠定堅實基礎, 還可使患者獲得較深的沉浸體驗與愉悅感受,減輕持續(xù)訓練所致的疲勞感受,激發(fā)其康復信心,進一步提升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以體感互動為基礎的呼吸操訓練能夠促進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患者的肺功能恢復,增強其運動耐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