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心理 編輯:香笙
你相信嗎?你吃飯的樣子,會暴露你的生活狀態(tài)。為什么這么說?今天,想和你聊聊“情緒性飲食”。
綜藝《你怎么這么好看》中,有一個胖胖的北漂姑娘,叫姜丁天。她的生活,是當代“社畜”的真實寫照。
作為一名培訓講師,姜丁天經常加班。深夜23:00下班,回家路上,還在工作群里收發(fā)消息。凌晨到家,來不及洗漱,繼續(xù)研究講師的直播模型。時間上的緊張,讓她只能靠暴飲暴食,來宣泄工作積累的壓力。一個冬天,就胖了30斤。
現(xiàn)實中,“情緒性進食”的類型遠不限于此。空虛寂寞型:“晚上好無聊,好無趣,就想點個鴨脖磨磨牙?!弊晕谊p型:“剛剛完成一個大項目,晚上一定要好好吃一頓,犒勞自己?!被乇芮榫w型:“和男友吵架了,必須大吃一頓!胃填滿了,心就不難受了。”節(jié)食后遺癥:“自從開始減肥,以前看都不看的蛋糕,現(xiàn)在看到就走不動路了。”情緒性的進食,不再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緩解心理上的饑餓與不適。
和越累越胖的“過勞肥”不同。還有一類人,越累越瘦。
我有一個朋友,考研期間壓力特別大。每次一到飯點,就魂不守舍。看似在吃飯,可腦子里卻滿滿都是剛背的單詞和剛學會的公式。嘴里的飯,一點兒味道都沒有。幾個月下來,瘦了整整20斤??荚嚠斕?,靠著一瓶葡萄糖才熬了過來。這就是過度勞累與壓力引起的“情緒性厭食”。
很多人會調侃:沒有什么痛苦是一頓火鍋(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但其實,ta們自己也清楚:逃避雖然有用,但卻不會一直有用。每一次試圖用食物拯救自己,都會陷入新一輪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huán)中。
情緒性飲食,往往會帶來 3 大負面影響:
抵御壓力、舒緩負面情緒、填補空虛和寂寞,都是觸發(fā)情緒性進食的重要因素。本質上,都是為了將自己從情緒中拯救出來。但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短期內,飲食可能的確會讓我們快樂一點。但長期來看,通過飲食回避情緒,不僅不能拯救自己,還會喪失對情緒的感受力,遭受到來自情緒的反噬。
研究表明,當人的身體或情緒感到痛苦時,會更傾向于選擇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高熱量的食物會促進胰島素和多巴胺的釋放,使人抵御壓力。但是,激素帶來的變化畢竟是短暫的。一旦激素水平降低,我們就會經歷從愉悅到低落的喪失感。為了抵抗這種落差,我們會下意識地渴望通過“吃”來再次獲得滿足。然后不斷強化這個過程,直至成癮。
很多時候,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性進食,卻依舊無法控制時。很容易會陷入到自責當中。
可是,在惡性循環(huán)已經形成的時候,指責自己往往是沒有效果的。我們需要回到起點,看看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情緒。要知道,吃下的是食物,咽下的卻是委屈、憤怒、焦慮和痛苦。你的情緒,不應該被如此粗暴地對待。
對于每一個情緒進食者而言,放下對食物的渴望,并不容易。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做一些什么,來讓自己往前走一小步。以下是來自心理學家Melinda Smith等人提供的 4 個小技巧,送給有需要的小伙伴。
想要擺脫情緒化進食,首先要分清楚,你究竟是因為餓了而吃,還是只為了緩解情緒不適。當你出現(xiàn)以下情況時,要注意,這很可能是情緒饑餓:
◆ 饑餓感突然出現(xiàn);
◆ 饑餓感不在胃里;
◆ 渴望特定的舒適食物;
◆ 這種饑餓讓你想要瘋狂進食;
◆ 一旦你吃飽了,情感上的渴望就不再得到滿足;
◆ 吃完后感到后悔、內疚或羞恥。
當你能夠識別情緒饑餓,你也就有能力選擇,是否要用食物填補這種饑餓感。
下次你忍不住吃東西時,不要著急滿足自己,花點時間想一下:是什么引發(fā)了情緒上的饑餓?把你的發(fā)現(xiàn)寫進食物和心情日記里:
◇ 你吃了什么或想吃什么;
◇ 發(fā)生了什么讓你不開心;
◇ 你吃之前的感覺;
◇ 你吃的時候的感覺;
◇ 你吃完之后的感覺。
嘗試記錄一段時間后,你就會找到情緒化進食的觸發(fā)因素,了解自己在什么時候容易進食,以及自己是在逃避什么情緒。
光了解自己的情緒化進食周期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撫慰情緒。當你被老板罵了傷心難過時,你可以不用流著眼淚大吃特吃。試著給要好的朋友打個電話,在電話里一起痛罵黑心老板。當你下班之后累了困了,不一定要靠大吃一頓補一補。試著點個香薰,喝杯小酒,泡個香香的澡,早點上床進入夢鄉(xiāng)。當你夜里空虛寂寞無聊時,薯片、披薩、冰激凌不一定能填滿你的心。試著看一本書、一部電影或是一個搞笑短視頻,都可以讓你踏實和穩(wěn)定。是什么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開始有意識地去改變飲食習慣。
練習正念飲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用餐的樂趣上,減少暴飲暴食。
首先,當你買菜、做飯、上菜和吃東西時,運用你所有的感官,充分地去聞、去看、去嘗,去觸摸。然后,吃飯前深呼吸幾次,保持好奇心,觀察自己的坐姿和狀態(tài),以及一起吃飯的人和周邊的環(huán)境。
當食物擺在面前時,花點時間去欣賞它,觀察它的顏色、味道;把食物放進嘴里的時候,注意它的口感,牙齒咀嚼的感覺,以及它的味道。最重要的是,你要慢慢吃。時刻觀察自己的變化,密切注意身體的飽脹信號,以便隨時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