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一
你年輕過,但你可曾老過?
人老了,每過一天都不容易。這些年,我們先后送走了幾位老人,對老人的晚年生活,簡直有點噤若寒蟬了。最美莫過夕陽紅,但并不是每輪夕陽都光彩照人。
二
母親大父親三歲。
女大三,抱金磚。不知道父母親那時候,是不是趕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時髦。
母親去世那年,父親71 歲。
這種年齡,失去老伴兒,當時年屆不惑的我,或許很難觸摸到年逾古稀的父親的真實心境。我還沒有像父親那樣老過,作為兒子,我不一定換得過位來。
他應該是比我們這些子女更難過的吧。一定是的,我后來十分肯定。
失去了母親,父親成了孤家寡人,相當于失去了自己的家。父親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不事稼穡,也不善于操持家務。日常家務事料理,基本上全靠母親。沒了老伴兒,沒了家,父親猶豫了好一陣子,才答應暫時住到我家里。
我對父親說,兒子的家,就是你的家嘛。
話雖如此,在一起生活時間長了,還是會起些疙瘩??雌饋矶际请u毛蒜皮的小事,但積得多了也會影響心情,時間久了就凝結成了矛盾。如妻子做的飯,不合老年人的口味,很多時候只好做兩種飯。農村來了親友,父親熱衷于讓住到家里來,雖然家里是樓上樓下兩層,但這顯然不符合城里人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等等。
按道理講,孩子的家,就是父親的家,但事實上可能還真就不是這回事兒。時間久了,父親是不是有了寄人籬下的失落感呢?也有人寬慰我們,老年人都這樣,在一家住時間長了,就想換一家住。
母親去世三年后,有人有意或是無意地提醒我們說,做兒女的,可以考慮給老人再找個人了。坦誠地說,我們做兒女的思想都還是開明的,能接受父親再找個伴兒的合理要求。但意識與行動上,做子女的,卻都沒太認真地去操持,總感覺到日子還長,等遇到合適的人,順其自然不就行了嘛。
父親有退休工資,經濟上完全可以不靠子女資助而獨立生活。父親身體好的時候,也完全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過活——幾個子女家中輪換著住一住,平時寫寫書法,拉拉二胡,走訪走訪親友等。盡管也有磕磕絆絆,但幾年一晃就過去了。
自打母親去世后,感覺落單的父親衰老得很快。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從父親身上看到了蒼老與滄桑的速度。這期間,父親身體有過幾次小恙,但說小也不小,因為現在的醫(yī)院,對上了點歲數的人住院,總是嚴加防范,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下病危通知書。醫(yī)院大概是被一些醫(yī)鬧鬧怕了。
父親每一次住院、出院,我都增加一層深刻的認識,一定要給父親找個老伴兒。少時夫妻老來伴。老年人有個伴兒,才是保障晚年生活質量的根本??孔优?,都有些扯淡。不能簡單地說子女孝順還是不孝順,而是說再孝順的子女,都不能取代老伴的體貼與周到。
我暗下決心,要盡快給父親找個老伴,要讓父親晚年生活過得幸福。雖然在母親晚年的治療問題上,我與父親積怨很深,但在父子人倫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我還是擁躉傳統(tǒng)的孝悌忠信的。
我開始四處打聽,也托人,想為父親物色個合適的伴兒。但一大圈子忙碌下來,甚感無力——談何容易啊,年齡越大,越不好找。比如歲數合適否,女方家的觀念問題,由此產生的復雜的社會關系,百年以后的麻煩事,等等,都增加了老年人失偶后再找到合適的老伴的難度。
后又有人指點,身邊不少這樣的例子可供參考:濟源緊鄰山西陽城,一些陽城的婦女,出于經濟考慮,愿意下山來照顧老人,至于“照顧”的方式,只要不涉及太復雜的社會關系,子女就裝糊涂唄,恁認真干嗎!老年人嘛,過一天算一天,活著開心就好。身邊是有這樣的人家,但一旦刻意去尋找時,短時間內又不見得就能找得到。
父親顯然自己也在操心。
鐵山河水庫就在老家鐵山河的上游,那次帶著父親,一大家子人去野炊。父親在路上念叨著一個人,說想去見一下。我只當是父親的故交。父親在很多地方教過書,熟識的人不少。找來找去,找到了,原來是位老大娘,與父親年齡相當。大娘身體挺好,剛在山上地里種菜回來。父親與她寒暄著,并半開玩笑地說:現在沒人給我做飯了,你也一個人,你給我做飯吧?大娘似乎也半開玩笑說,如不嫌棄她做的飯不好,就跟著父親做飯去。
但畢竟幾十年沒見面了,在眾目睽睽之下,短時間內,他們也不好太赤裸地交流太多、太深。一個小輩當時就戲謔,這是不是爺爺當年的女友?。看竽锬挲g也確實偏大了,這種狀況不適合再去照顧另一位老人了吧。這事兒,我們積極性普遍都不高,父親后來也沒再提,就沒了下文。
父親的故交,多是老教師,教育界的。他的視野,也多局限在這個領域。這個圈子里,也有失偶的大娘,父親在言語中提到過,也見過幾個。但都是熟人,而且年齡都不小了,如果攤開了去說,簡直不知如何開口。對方子女會怎么想?諸多想法也就胎死腹中。
一次,與父親閑坐了一下午,是冬天。當時是哥嫂負責照顧老人。屋里的溫度不高,我發(fā)現老人棉褲穿得厚了,解過大手,擦屁股都不容易夠得著,比較艱難。父親又說到一天三頓飯,有時熬不到頓兒,能中間適當加點餐就更好了。床頭那個燈,如果換個移動插座,問題就解決了……
我在家庭微信群里喊:老年人身邊的確得有人說話,父親耳朵本來就背,又整天不見人,沒人交流,內心會很孤獨。大家都操操心,有合適的,年齡不太大的,不管錢多少,給老父親物色個伴兒吧。平時,老年人之間能相互說說話,相互陪著到公園里轉悠轉悠……有一次家庭會議,我甚至用到了工作中的管理學知識:時間,地點,參加人……甚至要會后簽字。議題: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問題。照顧老人可能的方式選擇:養(yǎng)老院、沒有工作的大嫂照顧、六個子女輪流照顧、找外人照顧等。明確了照顧者的月工資,老人每月的生活費(含老人吃飯、穿著、水電費用等),等等。
說來總是話長。
父親去世后,每逢清明,我仍能回憶起來當時的不少內容:父親每天的飲食要適當多樣化,雞蛋、豆腐、青菜等多幾種樣式,以在家做飯為主,間或出去買一點吃,換換口味。做的飯要“軟、淡、爛”,盡量適合老人的口味。老人育有三女三子,皆有贍養(yǎng)老人之義務,平時要多來看看老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誰都會老的,一茬人做給一茬人看……
其實,我也知道,在照顧老人晚年生活的事情上,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越是事無巨細條分縷析,越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越是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就越是給人無力感吧。
令人遺憾的是,給父親找老伴的事,始終都沒有結果。父親的晚年生活,就在這種大家都努力著,但都無力感著的糾結中,夕陽一天一天落下,看不到多少“最美不過夕陽紅”的美好。
三
在母親的稱謂中,還有一種叫丈母娘,也就是岳母。
我與妻子從認識、戀愛,到結婚,組成新的家庭,再到生兒育女,一起生活時間久了,親情就漸漸代替了愛情。各自對對方的父母,都慢慢變成了相互的父母,親情濃濃。
我與妻子結婚那年,岳母60 歲。岳母已經守寡20 年了。她一直陪著幾個女兒,當牛做馬,無怨無悔。我和妻子結婚后,與岳母相處二十多年,覺得她始終心無旁騖,一心圍繞著幾個女兒,以及女兒的子女,辛苦忙碌著,似乎也幸福著。
岳母這輩子太不容易了,等我對岳母的身世了解更多一些,我對岳母的尊重就增加得更多。內心里,我是把岳母比作生身母親對待的。
前年,岳母終于與岳父合葬于豫南的一個土丘中,在岳父棄世46 年之后。
岳父墳墓一側留著的位置,虛位以待,終于等到了故人的到來。在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里,岳母從一而終,終究沒有再找他人。我不知道46 年前,岳母與病重的岳父別離的那個時刻,岳母是否口頭或者心里曾經對岳父有過什么承諾,除了照顧好幾個女兒之外。
岳母一輩子要強,凡事親力親為,很少去麻煩別人。岳母棄世前,真正躺床上,也就十來天的時間。沒有很折騰子女,干干凈凈地走了,享年85 歲。應該算是善終。
岳母與我母親同年出生,卻比母親多壽一輪。不同的是,母親有兒有女,而岳母只有女兒,沒有生下兒子。
岳母膝下無男丁,這或許是她們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永遠的遺憾,甚至可能是讓人抬不起頭的短處。
操持岳母后事期間,話題自然就多集中于老人一生的艱辛與不容易上。
岳母不足四十歲就熬寡,辛辛苦苦拉扯大5 個女兒,在物資極其短缺的年代,在重男輕女的農村,那是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汗水啊。甚至,還會有別人的白眼與欺壓吧。當然,這些不容易,斷斷續(xù)續(xù)地,我后來知道了不少,也從另一個角度,想了很多。
這么多年了,難道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堅貞思想就如此根深蒂固?岳母難道就沒動念再找個人?不說感情生活,至少可以替她分擔一些勞苦啊。還有,幾十年時光,幾個女兒一個個在岳母的操持下結婚成家,難道幾個女兒都不曾想到老母親也是個女人?
我是后來者,我進入這個大家庭時,岳母早已熬過她人生最難熬的階段,生活趨于穩(wěn)定,一種格局已經形成。
幾個女兒小的時候,岳母一心撲在女兒身上。女兒長大了,岳母也就老了。最難熬的歲月,岳母都熬過了,難道到老年了,吃、穿、住、用、養(yǎng)都不愁了,再找個陌生的男人去伺候他人嗎?很多人這樣分析,我覺得也有幾分道理。
人到老年,男人和女人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樣。男人往往需要女人做飯洗衣等等日常的照顧,而女人往往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似乎并不太需要男人。獨身的女人,上了點歲數,如果經濟上不依附男人,至于找不找老伴兒,或許就沒有太大的積極性或必要性。我想,岳母年輕時未改嫁,或是擔心子女的種種感受,如今老了,或又更多地會顧及子女的面子,且又不缺那幾個錢,何必再去照顧一個陌生的男人呢?還是與幾個女兒相守一輩子,終了一生吧。
岳母生前究竟是否這樣考慮的,我不好妄自猜度。有時也與妻子說到這個話題,她從不正面回答。
但缺少父親的家庭,終究不是僅憑母愛就能彌補的。
妻子姊妹中最小的老五妹妹,出生時就未見過她的父親。妻子當時也只有幾歲,對她父親的印象也不深?;蛟S潛意識里,顧及遺腹子的可憐,岳母與幾個姐姐都袒護最小的妹妹。老五妹妹的性格因此就多了些任性與自私,凡事習慣于別人去照顧她、忍讓她。
她便似乎一直是小老五,長不大,心智似乎也不成熟。結婚了,幾年時間,又離婚了,一個女兒跟著她,她便帶著一個女兒過。岳母哪會放得下她,后來也就跟著住到老五家,忍受著老五的壞脾氣,忍氣吞聲而又心甘情愿地繼續(xù)伺候著她們一家。其間,其他姊妹幾個多有微詞,勸岳母不要跟著老五住,總伺候著她,嬌慣著她,越是這樣,她對岳母也就越是依賴,或也就會影響到她自己再找個對象成家。
話是這樣說,且母女之間仍時不時會生氣,攪得大家不得安生,但十數年來,也就這樣持續(xù)了下來,成為既往的生活。后來,老五的女兒到外地上大學了,岳母就伺候著她一人。再后來,岳母離世,老五回家后面對空蕩蕩的房屋,她似乎終于明白了什么——有的人一旦離去,就不會再來。一場大哭后,老五似乎突然間就長大成人了。葬禮過后,她就放出話來,想要再找個人,結婚。
平心而論,這么多年岳母一心拉扯幾個女兒成人,又接著照顧下一代,盡心竭力,其中的艱辛,常人可能無法深刻體會。但于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身上似乎缺了點什么東西,終感覺到不那么完整。妻子姊妹五個,都秉承了岳母剛強的性格,凡事要強,危機意識也強,凡事不愿意求人,總是試圖自己獨立解決。
但婚姻內的生活,總是以夫妻雙方相依相靠、互幫互助為常態(tài),要互相依仗,相互信賴,有事不能一個人憋在心里,更不能總想著,如果一方出了什么問題,另一個人該怎樣才能照樣生活下去。這樣表達可能也不準確,但是在正常家庭里長大的孩子,確實沒有單親家庭孩子那種特別的要強與危機意識。
妻子是一個好人,但妻子的思維方式和某些不經意間的習慣做法,讓我對成長于單親家庭子女的性格,思慮再三。有這樣的說法: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或都沒有固定的教程,卻也有相應的一些夫婦之道——都說會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懂得撒嬌的女人才會讓男人疼愛,讓人愛得瓷實。想一想生活中,女人出其不意地突然對著她的男人撒嬌,或根本不用那么刻意,就能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讓男人更覺得女人的溫柔可愛,招架不住,那是一種怎樣的陰陽和合。
但妻子從來不會這樣,只會堅強。她成長的世界里,只有月亮,而少見太陽。她們都習慣了自己給自己一點點光。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不平衡的狀態(tài),終究是病態(tài)的吧。但人之為人,受到了太多社會因素的制約,一個家庭也是這樣,很難盡如人意、盡善盡美。
唉,一個人活真是不易,尤其是老年人,落了單的老年人,以及這樣的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子女。
四
萱草被稱為忘憂草,自古被視為可以讓母親觀之而忘憂的花兒,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天下母親之憂心于子女,即便種植再多的萱草,焉能以之而忘憂?
世上不缺愛,但唯母愛難以超越。為母則剛,有子女在,母親就永遠有操不盡的心,何時又可以無憂無慮呢?譬如我的母親,我的岳母,其實都是為子女操碎了心的女人。
只是,母親辭世已十余年了。
母親走了,世上再無一個女人如母親。母親之愛子,是那種無微不至、汪洋恣肆、肆無忌憚、不計成本的母性的愛。
岳母堪比母親,是精明能干的女人,知道如何親她的女婿。岳母多次當眾夸她的幾個女婿,應該是真心話。但岳母對女婿的愛,今日想來,雖也是母愛的范疇,但細品之,卻也只能算是一種有節(jié)制的母愛。
岳母生前在不同場合,曾有意無意地屢屢念叨:十個花花女,不如一個拐腳兒啊。我聽了,只覺得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一種情結,重男輕女莫過于此了吧,并未往深處想。岳母似乎也只是說說而已,對她的女兒、女婿依然親得厚實。
母親生前也多次說,丈母娘要真會愛自己的閨女,那可不是直接去愛閨女,而是要去愛女婿,真心愛女婿的丈母娘才是真的知道愛閨女。想想這簡單的做法里卻自有人間的大智慧,丈母娘親女婿,還不是讓女婿去親閨女嘛。
母親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岳母沒這么說過,但我能感覺到岳母一直是這樣做的。岳母對我們這幾個女婿的愛是樸素的藝術,可以不動聲色地讓幾個女婿都感覺到岳母的良苦用心。
在這一點上,母親與岳母的心是共通的。
那么,十個花花女,真的不如一個拐腳兒?聽得次數多了,我慢慢就體會到,岳母這話其實是說給幾個女婿聽的吧?所謂一個女婿半個兒嘛!岳母的晚年以及身后事,確實是靠她的幾個女兒,但幾個女兒身后的女婿,誰又能說不正是她們可以依靠的大樹呢。
想一想,人生陌陌,大概就是如此吧。很多事情,靠的是人去琢磨透那個理兒。很多時候,即便是親人之間,表情達意,也是很難用言語去完全表達的吧。
2017 年重陽節(jié),我一家陪岳母南下,回岳母老家。中途,經過古蔡國,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停下來簡短休息。發(fā)現縣城很多地方,尚留有大秦丞相李斯的印跡。我不能分心去探究偉大的李斯,我得照顧好岳母大人。此行,我能感覺到岳母很高興,八十多歲的人了,卻依然記得黃埠鎮(zhèn)集市的舊時模樣:老的歪把兒街道還在,一些地方特有的風俗還在……
只是歲月倥傯,對于一個老婦人,留著她童年印記的那些有關親情的物事,終究會如一張發(fā)黃的草紙,一切漫漶得影影綽綽,似有還無。新修的省道是一條切線,改變了古集市的弧形彎轉。但這一趟,或注定著,這條切線或許也要切斷老人過往的一切,一切都將留作親人的一種呼喚或念想,留在心底,成為自家老人的一段春秋史,或也會成為一抹夕陽紅吧?
老人仍記著豫南特有的一種燒餅,焦香焦香的芝麻燒餅。有的像梭,有的橢圓如巴掌,有的正圓如碗口。我甚至錯過了一家餅店。兒子堅定地說,有一家黃金餅店,就在街口。我泊下車,走回去,去遂老人的心愿。買剛出爐的熱燒餅,才好吃。也許只有這種燙手燒嘴的溫度,才最能暖了老人的心。
五
于我,人屆中年時,沒了母親。沒娘的日子,心里空了一大塊。
當然,對年老的父親來說,當更是另一番霜雪滋味,母親去世后,父親又單獨熬過14 年時光。
晚年的父親,最怕的是冬天,每過一個冬天,似乎都要剝去父親的一層皮,曾經肥胖的父親,越來越干瘦,終像我晚年的祖母那般,瘦骨嶙峋。記得冬天的那一幕:父親給我打電話,說我就這么忙嗎,多長時間了,也不來一趟?我知道父親一定是有話要說,是必須與我才能說的話。我急匆匆地去看父親,我知道父親的身體不好,被各種老年病折磨著,但我無能為力。
父親正襟危坐,似乎與我要談些大事的樣子。其實,父親這樣的坐姿根本就堅持不了多久,他鄭重地對我說,他活的每一天都十分不容易,真是不想活了。父親想說的這一類的話,我不止一次地在他要吐出口的時候,打岔回絕。他也就不再堅持,好死不如賴活著,或者死是不受人歡迎的一個話題,犯忌諱。
但他那天還是堅持說出來了。父親一輩子教書育人,對于生死,我們其實是可以溝通的。父親應該還是豁達的,看得開的。我說我理解他的不容易,但是他不想活了,在中國的當下,甚至是世界上很多個國家的當下,并沒有合法的途徑去解決,當時我還是規(guī)避了安樂死這個字眼。
如果他執(zhí)拗地不活了,任性地去死,也就意味著子女們都不能好好地在這個世上活下去了。等到我演繹出這樣一個結果,父親無語了,他腦子還不糊涂,他又能怎么樣呢?為了子女,也不能輕易走那條路呀。當下,一個人尤其是備受身體或精神折磨的老年人,不可能好好地活了,不想再受苦受罪了,絕不等同于可以有尊嚴地去死、安安然然地離去、快快樂樂地告別這個世界。
這是個問題。
對于生老病死,尤其對于老死,我們很多時候都無能為力,除了堅持活下去?;畹糜袥]有質量,活得稱不稱自己的心愿,直至活得生不如死,這都是另外一個話題。
這種對話,當然不會有一個妥帖的結果。
日子照樣得挨。
太陽每天照樣升起,只是夕陽的紅里不都是美好。父親晚年固然不易,但比起我的姑姑,父親的姐姐,父親的晚年無疑已經是夠幸福的了。
夕陽紅,什么樣的紅才是紅?
……
而今,父親棄世一年多了。他終于解脫了。他苦著臉說的“我每活一天可真不容易,你知道不知道”這句話,我印象深刻,似乎永遠都不可能忘掉,但現在我就真的知道了嗎?畢竟,我還沒如父親那般老過。
但,以父親的離別為標志,家里的老人已成為歷史,我的人生只剩歸途,而且你我都終將老去。如何老去,是一個永遠都不老的話題。
何似夕陽紅?
六
我認識妻子時,她二十來歲。
她從小就過著沒有父親的日子,她的生命里一定缺少一些什么。她的母親,我后來的岳母,毅然選擇獨自撐起她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岳母的選擇,就是妻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是妻子性格或命運的組成部分。
在什么環(huán)境里成長,就是什么環(huán)境里的生物。
磕磕絆絆,或也快快樂樂,我們的婚后生活已經近三十年。
想我和妻子現在還不太老,但已知天命,且人終究都會老的,甚至,終有一天要面對生離死別。
這些年,我們相繼送走了幾位老人,有時也會散淡地想,夫妻一場,晚年誰提前走了,可真是解脫了,享受了有另一半完整陪伴的人生。但那個先走的人,卻從此不再與曾承諾要相互陪伴一輩子的那個人做伴了,將把所有的孤獨、孤寂、孤苦,一股腦兒地拋給了剩在世間的另一半。
唉,談何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呢!
不能深想。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