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培 陳黎敏(通訊作者)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上海仁濟醫(yī)院南通醫(yī)院>手術室,江蘇 南通 226000)
深靜脈血栓(DVT)主要指血液凝固于下肢深靜脈系統(tǒng)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血管內皮損傷的病理現(xiàn)象,多見于四肢,其中尤以下肢占比最高,包括下肢深靜脈、盆腔靜脈等。研究報道,手術后DVT 的發(fā)生率較高,術后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和手術部位的特殊性,易導致靜脈瓣關閉不全和靜脈內壁損傷,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1-2],另外術后長時間臥床也會導致下肢靜脈內壓升高,增加DVT 風險。發(fā)生DVT 后典型表現(xiàn)為患肢腫脹,急性期有皮膚發(fā)紅、溫度升高等異常體征,部分患者合并壓痛或持續(xù)性疼痛,不僅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延長住院時間,而且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降低術后生活質量[3],因此及早采取預防性措施、防止術后DVT 尤為重要。本研究引入手術室術中預防性護理干預,為探究對DVT 的影響,收集298 例我院手術患者,采用不同護理干預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月收治的298 例手術患者分為兩組(各149 例)。(1)對照組男78 例,女71 例;年齡24~68 歲,平均(47.17±7.24)歲。觀察組男80 例,女69 例;年齡25~67 歲,平均(47.25±7.18)歲。兩組一般資料對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為患者介紹手術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做好術前準備,控制好手術室溫度(22℃~26℃)與濕度(50%~60%),調節(jié)好光線。結合手術類型及需求擺放手術體位,對于手術受壓部位應予以棉墊墊襯。注意保護隱私部位,非手術區(qū)域蓋上毛毯,做好保暖工作。術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體征變化及面色反應,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對應處理。(2)觀察組術中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1)盡量避免下肢穿刺。術中穿刺宜選取上肢靜脈,避免由于下肢穿刺影響正?;顒?,由具有豐富經驗的醫(yī)護人員負責穿刺,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防反復穿刺所致的皮膚損傷。(2)及時、合理輸血。術前,醫(yī)生需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狀態(tài),確定是否適合進行輸血。術中監(jiān)測患者出血量,若存在血容量不足、凝血酶大量釋放,導致凝血-纖維系統(tǒng)失衡,應及時予以輸血治療,增加有效血容量,降低DVT 風險。(3)術中下肢按摩。術中適當提高患者下肢,并予以按摩,平臥位狀態(tài)下,患者腿部關節(jié)屈曲,抬高15°,按照腿部正側→后側→內側→外側的順序實施按摩,比目魚肌、腓腸肌重點按摩,持續(xù)按摩3 min。雙下肢按摩時間為15 min。(4)間歇式充氣壓力儀合理使用。為患者佩戴間歇式壓力儀,兩側大腿、小腿各放置一個儀器,調整模式為間歇式,設置壓力參數(shù),對相應部位進行施壓,下肢靜脈經歷完全排空至重新充盈,每次持續(xù)2 h。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術后3d 均接受凝血功能監(jiān)測與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對比臨床指標差異性,隨訪術后1 個月有無DVT 發(fā)生。(1)采集患者血液樣本,以5 mL 為宜,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設置離心速率為3000 r/min,共進行15 min 離心處理,對血漿予以分離處理,在2 h 內完成相關指標的測定。凝血指標包括PT、Fbg、FDP、D-D。血小板參數(shù)包括MPV 與PDW、PLT。(2)DVT 診斷標準:①出現(xiàn)下肢疼痛、腫脹;深靜脈走向有壓痛感,皮膚色澤、溫度發(fā)生改變;超聲加壓可見縱切、橫切未壓迫血管,未見血流信號與聲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P<0.05 即差異顯著。
2.1 兩組術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3d 監(jiān)測兩組PT、Fbg、FDP、D-D 凝血功能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術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
?
2.2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PLT 指標比較 觀察組較對照組高,MPV 與PDW 水平比較觀察組更低,組間差異比較結果顯示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
?
2.3 兩組DVT 發(fā)生率比較兩組DVT 發(fā)生例數(shù)分別為2 例、9 例,觀察組(1.34%)少于對照組(6.04%),組間差異經顯示χ2=4.625,P=0.032。
DVT 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凝結的現(xiàn)象,常伴色素沉著、下肢水腫,部分會發(fā)生繼發(fā)性靜脈曲張,嚴重者可導致下肢壞死、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手術患者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tài),加之術后臥床時間長,部分合并靜脈壁損傷,凝血因子加快了凝聚時間,血液粘稠度增加,最終引起DVT 的發(fā)生[4]。DVT 可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增加身心痛苦,因此,早期采取必要的預防性干預措施、防止DVT 發(fā)生尤為重要。
本研究觀察組手術室術中采用了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 d 各項凝血功能指標較對照組好,顯示出預防性護理對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預防DVT 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術前評估、手術操作、術后護理、輸血預防等。醫(yī)生需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減少手術風險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穿刺操作時,盡可能避免對下肢的穿刺,優(yōu)先選擇上肢穿刺,不會對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產生影響,降低了DVT 風險[5]。作為一項創(chuàng)傷性操作,手術可能會引起失血過多,及時補充血容量、予以輸血治療,能保障手術安全性,防止DVT 的發(fā)生。術中對下肢進行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下肢血液供應,緩解手術部位的肌肉緊張,減少手術部位的壓力,降低DVT 形成風險。間歇式充氣壓力儀通過對肢體階梯式壓力擠壓,可加快組織液回流,在預防術后DVT 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6]。該方法具有無侵入性、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對DVT 有預防效果,能起到肢體消腫的作用,且不存在出血風險。本研究通過監(jiān)測患者術后3 d 的血小板指標,顯示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該組患者DVT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表明術中預防性護理措施在預防DVT 方面有顯著優(yōu)勢。
綜上,手術患者術中行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及血小板參數(shù),是預防術后DVT的有效舉措,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