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斌
最近讀到一本挺有意思的書,其名為《文人墨客總相宜——清末民初以來浙籍學人書家墨跡研究》。該書立足杭州、面向全國,收錄了清末民初以來近80 位在浙江生活工作或在外地的浙江籍有代表性的學人與書家,對其墨跡特點逐一展開梳理研究,集史料性與學術性于一書,呈現(xiàn)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浙江學人與書家的“群英譜”??梢哉f,若一本在手,則民國期間浙籍專家學人的生平事跡及書跡墨寶幾可盡覽矣!
浙江歷史底蘊深厚,享有“文化之邦”的盛名,歷代學界、藝界人才輩出。編著者所選的80 位浙籍書家學人,大都出生或生活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清末民初,其中很多人跨越了清末、民國、新中國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入編者幾乎個個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重量級人物,如清末樸學大師俞樾,晚清大儒沈曾植,國學大師王國維、章炳麟,文壇巨匠周氏兄弟(周樹人、周作人)、茅盾,藝術奇才、一代高僧李叔同,前清末世舉人、曾任南北兩大圖書館(京師和浙江)館長的張宗祥先生等,清末民初是一個風云激蕩、英才頻出的時代,其中就包括學界與藝界的諸多翹楚,很多人跨越了清末、民國、新中國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
盡管他們領域不同,學問各異,或因為學問宏富、著作等身,如章太炎、馬一浮等人;或因為才華橫溢、名作紛呈,如魯迅、茅盾等人;或致力于興教辦學、教書育人,如蔡元培、經(jīng)亨頤、夏丏尊、夏承燾等人,而專以書畫名聞遐邇的更不消說,如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沙孟海、陸維釗、陸抑非、陸儼少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漸漸被人們所淡忘的人物,如朱孝臧、曹汝霖、高邕、蔣百里等等,亦被編著者披沙揀金,鉤沉歷史,不囿成見,不拘成規(guī),本著客觀公允的態(tài)度悉數(shù)收入??傊皇杖胝叽蠖加酗@著的共性,那就是既為學者、專家,又是書家,既為文人,又兼墨客。
編著者別開生面,單就此群體的書法墨跡展開研究討論是件有意義和頗有創(chuàng)見的事情。該書圖文并茂,既有入編者的肖像,更有大量書法作品穿插其中,讀來輕松怡情,養(yǎng)人眼目。編著者每每對其生平事略進行簡介后,重點則放在對其遺存的墨跡逐個展開評述上,引領讀者欣賞各位的書法取法源流以及書作的個性之美。因此,亦可將此書視為書法鑒賞讀物。
▲ 茅盾作品
▲ 蔡元培作品
▲ 吳昌碩作品
其實,中國文化是整合的,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割裂或孤立地看,則僅得皮毛,甚至浮于表面,不得要領。閱讀該書給我們的另一個重要啟示是,這些大師之所以能在正事之余,寫出如此傳統(tǒng)又本色的書法,就是因為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繼承和整體把握,也證明離開整合的中華文化,以技巧和所謂形式感去“玩”書法是有害的和缺乏靈魂的。須知書法所包含和承載的深厚文化遠遠大于書法本身。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該書所選的80 位人物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繼承者。正如編著者在后記《斯人已逝,翰墨猶香》中所言:“這也是一部向大師致敬的力作,感謝那些漸行漸遠的大師們,他們留下了讓我們至今都受用無窮的精神財富。希望后學者能夠透過大師的墨跡,仰望星空,回溯歷史,守正創(chuàng)新,再塑輝煌。這也是該書出版的意義所在?!?/p>
該書為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入選項目,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編著者楊宇全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杭州市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是世紀之交杭州市引進的文藝人才,也是個文藝通才,涉獵廣泛,寫過小說、小品,治過雜技及曲藝史,出版有《山東雜技史略》《浙江雜技簡史》《從勾欄瓦舍到現(xiàn)代劇場——南宋到民國時期杭州雜技藝術研究》等。
楊宇全寫得更多的是文藝評論方面的文字,去年,其文《民間美術何去何從——關于民間美術保護與利用的一些思考》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薦為中國文藝評論推優(yōu)優(yōu)秀短評,從而摘取中國文藝評論界最高獎——第七屆“啄木鳥杯獎”。與此同時,他精于書法,對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亦有深入研究,因此他也是個地道的“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