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華,范琦,陳麗萍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全膝關節(jié)置換(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指通過手術用人工膝關節(jié)替換掉病變磨損的膝關節(jié),重建無痛、穩(wěn)定而有功能的關節(jié)。術后膝關節(jié)活動水平的預后主要取決于功能鍛煉后的康復情況。臨床上,TKA患者術后常規(guī)康復訓練雖可改善關節(jié)疼痛,但遠期效果不顯著[1]。奧塔戈(Otago)運動發(fā)源于新西蘭,目前已被18個國家的醫(yī)療保健人員用于提高老年人靈活性,防止由于身體不平衡而導致的摔倒問題[2]。本研究旨在探索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合Otago運動訓練對老年TKA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1.1 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09例老年TKA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康復訓練方式不同分為康復組和綜合組。納入標準:經MRI、CT等檢查確診,符合TKA手術適應證,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帕金森、腦梗死、心肝腎等疾病、凝血功能異常、認知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康復組 給予常規(guī)康復鍛煉?;颊咛幱诼樽硖K醒狀態(tài)時,抬高其患肢至伸直狀態(tài);根據患者耐受程度,痛感較輕時進行踝泵運動、股四頭肌訓練、被動屈曲膝關節(jié);術后第1 d將引流管拔除后,引導患者主動屈曲膝關節(jié)以及伸直抬高訓練;術后第3 d,在被動訓練器放置患肢,行相關練習;術后第7 d,引導患者進行坐起抗重力伸膝練習,以及完全負重行走;術后2~4周行仰臥抱腿、坐位頂足、疼痛處加壓、坐位垂足,持續(xù)10 min,2次/d;出院后,繼續(xù)膝關節(jié)屈伸訓練,頻率及次數不作具體要求,定期電話隨訪,隨訪時間12 min/次,1次/2周。出院1、3個月至門診復查。
1.2.2 綜合組 在常規(guī)康復鍛煉的基礎上,給予聯合Otago運動訓練。①制定運動計劃:依據患者狀態(tài)及預期目標等,擬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劃,逐漸增加訓練難度,發(fā)放Otago運動康復手冊。②熱身:引導患者取站立體位,于腹部垂直放置雙手并相握,分別向左右兩側緩慢轉動頭部再至正面,重復5次。放松頸部,于身體兩側自然下垂雙手,一只手將下頜部上推,稍后仰再歸位,重復5次。打開雙足,與肩同寬,于腰部放置雙手,重心后仰,再歸位,重復5次。再次打開雙足,稍微寬于肩部,于左、右髂骨放置左右手,分別向左、右兩側緩慢轉動身體軀干,并歸位,重復5次。最后,引導患者取坐位,然后行踝關節(jié)運動,伸直左腿,支點為踝關節(jié),行背屈、趾屈運動,然后右腳作相同運動,每只腳重復5 次。③平衡訓練:如倒走、屈膝、側著走、爬樓梯、單腿站、“8”字行走、腳尖走等,0.5 h/次,1次/d。④肌力鍛煉:臥位直腿抬高,引導患者平躺于床上,伸直雙下肢,交替抬高兩腿,維持10 s左右放下,兩腿重復10次。膝關節(jié)壓床,囑患者取平臥位,于踝關節(jié)下墊軟枕,將大腿前側肌肉綁緊,盡可能伸直膝關節(jié),用力下壓,維持5 s,放松5 s,反復30次。膝關節(jié)屈曲,在輔助工具的幫助下,患者站立,將沙袋綁至踝關節(jié)上方,屈曲膝關節(jié),復位,反復15次。膝關節(jié)伸展,患者后背與穩(wěn)椅緊貼并坐好,將沙袋綁至患側下肢踝關節(jié)上方,于椅子扶手上搭雙臂,前伸綁有沙袋的下肢膝關節(jié),抬起,平行于地面,放下,重復10次,30~50 min/次,按照患者實際恢復狀態(tài)予以合理調整。
1.3 觀察指標
1.3.1 恐動程度 采用Tampa恐動癥量表(TSK)評估恐動程度,共17個條目,其中第4、8、12、16為反向得分,每個條目分數1~4分,總分68分,分數越低代表恐動程度越輕。
1.3.2 膝關節(jié)功能 采用紐約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評分(HSS-KS)評估膝關節(jié)功能,選取功能活動(0~22分)、肌力(0~10分)、疼痛(0~30分)、活動度(0~18分)4個方面,分數越低表示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程度越低。
1.3.3 平衡能力 ①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平衡狀態(tài),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共56分,分數越高表示平衡狀態(tài)越好;②用簡易軀體能力測試(SPPB)評估平衡能力,包括串聯步態(tài)能力、2.44 m行走測試、5次坐立試驗,共3部分,每部分0~4分,共12分,分數越低代表平衡能力越差。
2.1 基本情況 康復組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齡60~73(67.13±4.13)歲;患肢部位:左側29例,右側25例。綜合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60~73(66.82±4.36)歲;患肢部位:左側30例,右側25例。2組上述特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2.2 恐動程度 干預前,2組TSK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2組干預前、出院1個月、出院3個月TSK評分呈逐漸降低趨勢(P值均<0.05),出院1、3個月綜合組TSK評分均低于康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至出院1、3個月恐動程度(TSK評分)情況
2.3 膝關節(jié)功能 干預前,2組膝關節(jié)功能活動、肌力、疼痛、活動度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出院3個月,2組膝關節(jié)功能活動、肌力、疼痛、活動度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綜合組高于康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至出院3個月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
2.4 平衡能力 干預前,2組BBS、SPPB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出院3個月,2組BBS、SPPB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綜合組高于康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至出院3個月平衡能力評分
全膝關節(jié)置換(TKA)術后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現臨床上對于TKA術后患者多應用踝泵運動、股四頭肌訓練等常規(guī)康復鍛煉,通過抬高患肢、坐起抗重力伸膝、膝關節(jié)屈伸等訓練,在不增加患肢負重的情況下,促使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逐漸康復。但常規(guī)康復鍛煉也存在局限性[3]:首先,TKA術可對機體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疼痛癥狀明顯,患者術后恐動程度較高[4],常導致功能鍛煉不到位,影響功能恢復效果;其次,常規(guī)康復鍛煉未對次數及頻率作出具體要求,部分患者術后康復訓練強度不高,時間、次數、頻率等不到位,也會導致膝關節(jié)功能康復的效果不佳[5]。
Otago運動訓練是通過爬樓梯、“8”字行走、伸屈膝關節(jié)等運動,對機體的肌肉、韌帶、關節(jié)、肌腱等進行舒緩運動,所涉及的訓練方式均為日常所進行的活動,且該訓練可依據患者狀態(tài)調整強度,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術后康復的信心,而且患者也易于堅持。研究表明,Otago運動訓練可以刺激血管,加速血液流動,促進組織水腫的消除,減輕機體疼痛感,進而可降低患者的恐動程度。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康復組、綜合組出院1個月較干預前,出院3個月較出院1個月恐動程度都有改善,且綜合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康復組,表明2種康復訓練均可改善患者術后的恐動程度且聯合訓練效果更優(yōu)。綜合組出院3個月膝關節(jié)功能活動、肌力、疼痛、活動度評分均高于康復組,表明聯合訓練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組。綜合組出院3個月BBS、SPPB評分高于康復組,表明聯合訓練調節(jié)TKA術平衡能力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
綜上所述,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合Otago運動在改善老年患者TKA術后恐動程度、調節(jié)膝關節(jié)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方面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臨床TKA術后患者的康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