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國維詞學著作《人間詞話》對于中國美學史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集中西美學之大成,有耐人尋味之力。學界對于《人間詞話》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特別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境界說”,構建了獨特的審美批評體系。文中以美學為切入點,試對王國維“境界”體系及其相關思想進行論述,探析“境界”之內涵。
[關鍵詞]境界;無我之境;美學;王國維
一、王國維美學思想形成背景探析
王國維是中國美學的奠基者,也是中西思想合璧領域的杰出人物,在近代中國的學術思想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他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強烈的正統(tǒng)色彩,并堅定地支持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受到西方哲學家康德與叔本華的影響。
王國維生于1877年,此時正是清朝走向衰亡的時代,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王國維自小便受到家中士大夫氣息的熏陶,“一生功名奉國家”的偉大抱負始終感染著他。1898年,一場救亡圖存的思想解放運動深刻影響了尚未立業(yè)的王國維。此時羅振玉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農學會,糧食生產是國家的重要一環(huán),但當時內外堪憂的中國科技落后,只得向國外學習農學知識,羅振玉便成立相關文學社翻譯外文書籍,并聘請了國外教授來教授農學[1]。
王國維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羅振玉創(chuàng)辦的文學社研習西方近代文化。他在學習期間,對康德與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王國維在《靜庵文集》里面便談到叔本華的一些哲學,“茍思之得其真,紀之得其實,極其會歸,皆有裨益于人類之生存福祉?!蓖鯂S“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美學思想,便源自康德的學說。叔本華關于人之“欲”的一些哲學研究,也影響了王國維對于美學的探索。
二、“詞話”與詞的起源探析
詞話,指討論與評說詞的著作。我國向來缺失系統(tǒng)的有邏輯、有理性、有思維的著作,經常是點到為止,評述詩詞以“清空、高古、自然”等抽象詞匯,讓人難以捉摸,缺少邏輯思辨的模式。
詞學于古時而言,是引起人困惑的一門學問。文有悠久的歷史,自上古便已有之,《書經》便是散文的記述,典章公告也皆以文之形式呈現。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反映人內心的情致,同時也有教化的目的,感天地動鬼神莫尚無詩也。所以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文與詩都肩負著獨特的文化使命,而詞則師出無名,找不到意義與價值。
詞最初是歌唱的歌詞,販夫走卒,各行各業(yè),人皆可作。直到晚清時代,于敦煌洞窟中被人發(fā)現。最早流傳的歌詞,是紀元940年編定的《花間集》,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相隔近千年?!痘ㄩg集》編制的是詩客的曲子詞,詩人作詩“遞葉葉之花筏”,歌女“舉纖纖之玉指”拍打吟唱,因此,《花間集》的內容幾乎皆是靚麗的女子與愛情故事。詩文無法表達的對愛情與情欲的向往,通過詞來傳遞出來。但古之中國向來對男女情欲之事避諱不談,因此詞一直被輕視,且被世人認為是毫無意義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宋人詩不如詞”,而宋人雖寫詞好,卻看不起詞,通常把詞放在集子的最后作為附錄。
王國維講詞:“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奔此J為詞這種文學體式,就如同屈原在《九歌》中所描繪的湘水女神一般“要眇兮宜修”,是一種極具裝飾性,幽微深隱且含蓄的美。同時還要“能言詩之所不能言”,即詞能表達詩所難以傳達的感情,如陳增壽寫于《浣溪沙》中的“修到南屏數晚鐘,目成朝暮一雷峰?!睂懳骱L景,意國家衰亡。情感幽微且隱晦,難以言傳之。
同時王國維說:“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即寫在詩里的不若寫于詞之中的真誠,詞脫離了外在的約束與限制,能夠將真誠的本色展現出來,這是詞的一個微妙價值。同時,詞中還有微妙的東西,王國維使用“境界”二字言之。他提到,“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說”也是《人間詞話》中占據核心地位的美學思想。
三、“境界說”及其相關美學思想的審美意蘊探析
“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脈絡所在?!熬辰纭辈粌H是一種美學評判標準,也是一種詩詞創(chuàng)作準則。以“境界”為核心,王國維構建了獨特的美學標準?!熬辰纭币辉~最初出自佛經,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境地。但王國維巧妙地將其化用為文學范疇中的概念,他談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在《迦陵論詞叢稿》中,提出境界之存在賴以人之感悟。因此,若外物未經感受而再現,就便不能稱之為境界[2]。但也有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寧夏大學學者馮英華、李淑蘭在《〈人間詞話〉中“境界”的審美意蘊探析》中提出,境界的本質不僅僅指人的感悟,其有多重的指代,是對我國詩話與詞話隨感式的批評整合,并融入了新的元素,擁有多重的屬性[3]。由此可見,王國維所言“境界”,不僅是對我國傳統(tǒng)美學與文藝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也是吸納西方哲學觀點后,轉而對美學的一種重新思考,是在思考人與靈魂的緯度上,所開辟的一條全新的美學道路。
(一)“三境界”說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三境界”說,以詩意提煉的形式,道出古之成大事、大學問者,必要經過這三種境界。使本來異己的詩詞內容變成了對于理想追求的獨特解釋,使文本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解釋空間,達到了涵蓋甚廣并超越古今的人生境界。
古代社會的三綱規(guī)定了夫為妻綱。時代給予妻子的,是相夫教子的命運,是從屬于丈夫、沒有獨立人格的地位,因此我國女性在舊社會被注定了思婦的命運,而古代的男性文人在寫作時,也常以思婦、美人自喻,來表達自己的不得志。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個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表述思婦登高望遠,詠嘆懷人。但王國維卻將其稱之為一種境界。晏殊以思婦自代,表明自己期待找到一條通往真理的路,然而執(zhí)著于此卻未得的孤獨愁緒。這如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說的:“在意志之外,一無所有,而意志又是一種渴望。因此,便產生熱烈的追求、焦急和痛苦”[4]。這同時也是一種執(zhí)著之心,苦苦執(zhí)著于理想,雖不知前路如何,但仍執(zhí)著追求,并從中超越出高遠的理想?!白蛞刮黠L凋碧樹”,自然的變換象征了天地的廣遠,有志之士應擺脫過往的沉溺,追尋廣闊的天地。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個境界。出自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表述了因思戀遠方伊人而日漸憔悴,卻不曾懊悔的堅毅之心。代指自身為了仕途做了諸多努力,身影憔悴但仍咬牙堅持的過程。對這第二種境界,有學者運用尼采的美學觀對其進行了解讀,認為第二種境界主要體現于主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漸進,使得“衣帶漸寬人憔悴”,而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極具審美性的作品,最終發(fā)現自己執(zhí)著追求的是虛無的存在,創(chuàng)造出“有我之境”[5]。在這第二種境界中,王國維將“伊”視作理想。對伊人的執(zhí)著追求,就如同對理想堅定的毅力。尋求雖然是艱辛的,但“衣帶漸寬”仍然不悔,因為尋求理想的過程是值得的。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個境界,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在眾生蕓蕓之中苦苦尋覓佳人,最終得償所愿的,實現自足的情感。這第三種境界類似于“頓悟”,天道酬勤,在經歷過執(zhí)著苦痛后,才能超越主觀、回歸本心,領悟到真正的“道”之所在。得到即得“道”,于內心中實現自足,是真正的境界所在。
(二)“造境”與“寫境”的創(chuàng)作方法之分
王國維在叔本華的美學理論之下將“情”與“境”的關系進一步闡釋為“造境”與“寫境”。他提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有學者提出,“造境”與“寫境”同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區(qū)分,“造境”為浪漫主義,而“寫境”則為現實主義[6]。這種說法雖有可取之處,但并不全面。造境是假造出來的,它本身并不存在,如捷克小說家弗蘭茲·卡夫卡的《變形記》,講述了一個業(yè)務員變成甲蟲的故事,如此荒誕不真實的情節(jié),便是作者的造境,是理想。而寫境是寫出的境界,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所寫到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所親眼見到的情境,是寫實。
因此,造境與寫境也是理想與寫實二派的分別,但二者難以仔細區(qū)分,于是王國維說道:“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本腿缤蹲冃斡洝分械那楣?jié)都是根據卡夫卡對于現實的認知所編造出來的,因為其所造之境合乎于其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并合乎自然。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雖寫實,但其意在展現王公貴族們奢靡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社會狀況,表達了其對貧富懸殊的哀憫,也有其對社會、對世界的理想表達。因此,寫實與理想之間很難區(qū)分開。造境與寫境也很難完全區(qū)分開來。而理想的詩人,應能夠將理想與現實二者高度統(tǒng)一起來,并能在詩詞中完美呈現。
(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審美體系之別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庇形抑呈菑闹饔^情感的視角出發(fā)看待萬物,因此,萬物都帶有個人的主觀情感色彩,歐陽修以悲哀寫就“淚眼問花花不語”,秦觀以孤寂寫就“杜鵑聲里斜陽暮”,此乃有我之境也。自然萬物都化無情為有情,物成為主觀表達的工具,隨即成為主體的象征。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睙o我之境不帶有主觀強烈的感情色彩。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描寫景色,而不摻雜個人的悲歡喜樂。“我”未將個人的情感化為物中,而是與物化為一體,渾然合一。故認為,無我之境相較于有我之境要更勝一籌?!盁o我之境,人惟于境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無我之境是從境中直接感知,心思寧靜時所得,故曰優(yōu)美;有我之境是由動轉靜時寫下的,經歷過對立起伏,故曰宏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了“優(yōu)美”與“崇高”的范疇。他認為“崇高”只能存在于理性之中,而不能存在于任何的感性形式中。而優(yōu)美不涉及理性,不摻雜絲毫的利害在內[7]。王國維受叔本華與康德二人之影響,承故起新,建立了新的東方審美體系。
(四)“隔”與“不隔”的創(chuàng)作標準之爭
對于“隔”與“不隔”的標準,王國維認為,“隔物看花”便是隔,指作者所造之境意象模糊、抽象而晦澀;“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由意象感情緒,所造之境直觀又真顯,作者能夠真切地寫下感受,讀者能夠真切地認知并受感染。
我國古典詩詞、文論專家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指出,應注意王國維所說的“隔”與“不隔”的用意。王國維認為用典有“隔”與“不隔”的區(qū)別,用典入化便不隔,用典難解便是隔。描繪景色的詩詞,宜直接敘述,減少用典與代字。而詠嘆抒情的詩詞篇幅短小,無法避免此類情況。因此,王國維所提倡的真切不隔還是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我們應當批判性地看待[8]。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認為,王國維的“隔”與“不隔”有潛在的詩學價值,他寫到“情趣與意象合,則是不隔,則有境界;情趣與意象離,則是隔,則無境界或境界淺”[9],將“隔”與“不隔”的概念做了明晰的界定。但王國維有關“不隔”的標準太偏重“顯”,而“顯”與“隱”的功能不同,且評判標準不能一概而論,因此,以“顯”與“隱”來判定詩詞的優(yōu)劣是不夠恰當的。
由此看來,王國維“隔”與“不隔”的觀點有其獨到之處,也有其偏頗之處,應辯證看待?!安桓簟睉且环N撥開云霧見月明的狀態(tài),作者所傳達的情感與境界應清晰展現于讀者眼前,使淺顯的直見淺顯之處,深沉的明了深沉之道,使萬事萬物達到一種空明的顯態(tài)。“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雙關之筆,雖有代字,但仍覺巧妙,何謂無境?
結束語
王國維的“境界說”仍然有其局限與混亂之處,他雖論詞之境界,但評判時卻常以詩為例,導致“境界”的定義不夠清晰。但其追求真理的精神熠熠生輝,閃爍在時代的穹頂之中。立足于其時代,我們不應用今時之眼光批判當時之人。王國維忠實于自己、忠實于時代與讀者,其求真精神值得我們的贊頌與推崇。只一“真”字,便值得今人共習之。
參考文獻
[1]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馮英華,李淑蘭.人間詞話中“境界”的審美意蘊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73-74.
[4]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劉大悲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
[5]胡煒.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說美學內涵表微[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3):51-52.
[6]潘裕民.從人間詞話看王國維的文藝美學
觀[J].安慶師范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51-52.
[7]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周振甫.詩詞例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9]朱光潛.詩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馬蕊(1998— ),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傳媒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藝術(廣播電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