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關鍵詞:書法藝術;城市文化記憶;吉林市書法城
引言
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澍提出了一份關于保護城市實體文化記憶的提案,呼吁“嚴格立法來保護城市實體文化記憶”[1]。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從1978年的17.8%,一躍發(fā)展到2010年超過50%,僅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近200年從農業(yè)社會到城市社會的過渡過程。[2]3在如此迅速的發(fā)展中,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符號和外來文化印記,而傳統(tǒng)的中國元素符號的意象在減少!或者正在喪失![2]101
21世紀以來,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審度這一現象,并做出了應對。馮驥才從影像、文學出發(fā),拍攝并出版了《天津老房子》系列作品;阮儀三從名城保護著手,以期留住平遙、周莊、麗江等古城的歷史和文化之根;曹保明通過收錄整理口述史的方式,再現了大量東北地區(qū)歷史記憶的文學作品;羅中立在校園規(guī)劃建設中堅持傳承地域文化、展現重慶工業(yè)重鎮(zhèn)的歷史記憶;發(fā)軔于青島的“城市記憶工程”活動,隨后在全國各地展開,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傳承具有巨大的社會歷史意義。[3]
針對城市文化記憶的喪失,學者們迫切地尋找能夠彌補城市化進程帶來的這種缺憾的解決方案,以期重構城市文化記憶。雖然有了豐富多樣的理論與實踐,但鮮有從書法藝術角度保護城市文化記憶的研究。書法藝術在城市發(fā)展中,以卷軸書法、碑刻、匾額、楹聯等物質形式存在,承載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同時也是城市歷史的“記錄者”。書法歷史的流變,不僅記載著人文歷史和城市風貌,也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
2012年吉林市因書法藝術積淀深厚、賡續(xù)傳承較好,被命名為“中國書法城”。因此,本文選取吉林市作為研究目標,探討書法藝術在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如何保存實體文化記憶,以及以何種方式延續(xù)非實體性文化記憶。
一、書法藝術承載城市實體文化記憶
城市文化記憶的重塑和建構,首先是以歷史為基礎,歷史也是文化記憶的另一種模式。文化記憶并不是單一學科的研究對象,而是跨學科的現象。[4]這就意味著,要解決城市文化記憶喪失的問題就要重點關注與之相關的歷史、媒介等問題。因為書法藝術既是記憶的媒介外化形式,又是記憶本身。
(一)碑刻
碑刻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散布在白山松水之間,是吉林古代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tǒng)計,從明初永樂年間到民國,500多年間吉林地區(qū)共有384通碑①(古時吉林地區(qū)的行政劃分與今天有所不同,這里收錄的數目是古時吉林地區(qū)的范圍)??v觀吉林歷代碑刻,有摩崖、記事碑、寺廟碑、功德碑、墓碑、祠堂碑等多種類型,內容涵蓋了江城吉林的歷史、地理、經濟、制度、風俗、宗教、郡望、世系、職官等多個方面的文化記憶。
1. 摩崖
“刻石之特立者謂之碣,天然者謂之摩崖”[5],古人將單獨大型石塊略作加工,在其上銘刻的文字叫作“碣”,在天然山崖上直接刻寫的叫“摩崖”。
在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qū)阿什村,松花江北岸、吉豐鐵路隧道南側斷崖上,有兩塊明代摩崖,名為阿什哈達摩崖。其文字始刊于1891年長順監(jiān)修的《吉林通志》卷一二〇《金石志》,但由于其著錄錯誤較多,不足為研究的依據。[6]其后相繼有學者親赴摩崖現場調研、墨拓,而后考訂?,F今除少數字衍奪外,已無歧見。[7]174第一摩崖高135厘米、寬70厘米,摩崖文字三行,正書,豎寫。第二摩崖與第一摩崖相距30多米,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的碑形刻線,中間高122厘米,兩側高均為108厘米,上寬61厘米、下寬62厘米,文字刻在花崗巖原石上,七行,正書,豎寫。[7]174
第一摩崖文字:
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大明永樂拾玖年歲次辛丑正月日,甲兵李任記。
第二摩崖文字:
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本處設立龍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chuàng)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廿日,庚申朔己酉立。[7]174
有意思的是,此摩崖石刻中記錄的“龍王廟”現今并無遺存,學者李澍田考據《明實錄》及《明史·列傳》后認為確有其事,而且有口碑可證。據摩崖東鄰,86歲高齡的王香九老人說:據老輩講,劉清捐資修龍王廟,道人感恩施主,刻石題記。這龍王廟原在摩崖下,當年江岸土山突起,后洪水沖刷崩塌,加之龍王廟年久失修,以致“大水沖了龍王廟”。傳聞可證龍王廟的存廢。[7]176摩崖不僅記載了昔日歷史,碑中故事也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2006年5月25日,阿什哈達摩崖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非常重視歷史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吟誦“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感嘆自然奇幻魅力的同時,他們并沒有忘記將歷史融入其中,“奔騰瀑布穿云落,斷裂碑文刮蘚看”,這反映出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思。古人將一腔心緒付諸深山巖壁的摩崖,寄托于石頭的堅實耐久,以賡續(xù)不同時代、地域的歷史記憶。
2. 德政碑
碑經過演變與發(fā)展,逐漸有了“樹碑立傳”“金石不朽”的文化意義,先民們開始在碑石上刻錄死者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跡及歌功頌德等文字內容。從東漢早期碑石定型以后,碑基本上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身也有了碑陽和碑陰的區(qū)別,碑身的兩邊則被稱為碑側。[8]
吉林市北山德政碑林位于西峰腳下,自西向東共有石坊一座、石碑五座,為民國時期吉林市的三位官員所立。其中《代省長王公維宙德政碑》(圖1)共兩通,碑首均雕刻二龍戲珠圖案。碑文正面鐫刻碑文16行,行46字,共計656字。[9]296《代省長王公維宙德政碑》由吉林市書法家成多祿書丹。成多祿師法歐陽修、王羲之等人,細品此碑,可窺見顏體書法的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下筆渾厚,挺拔開闊,應是其晚年作品,與成多祿早年習歐風格迥異,是成氏書法藝術流承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3. 記事碑
記事碑是傳承記憶的實體,同時也是一種交流場域,人們在場域內交流攀談,歷史與記憶就在此產生了傳播的可能。記憶主體的人成為媒介,記憶客體的紀念碑成為記憶對象,在此場域內可發(fā)生傳播城市文化記憶的事件。這是人們與同時代的人共同擁有的回憶,其典型范例是代際記憶。這種記憶在歷史演進中產生于集體之中;它隨著時間而產生并消失,更準切地講,是隨著它的承載者而產生并消失的。當那些將它實體化的承載者消失之后,它便讓位給一種新的記憶。[10]44
吉林北山廉泉井石刻,在井兩側有石柱,左側石柱上刻有“北嶺生甘醴”,右側石柱上刻有“南江是遠源”,石梁上正面鐫刻雙鉤楷書“廉泉讓水”四字,背面刻“中華民國六年(1917)十一月二十日立”。[9]77可惜隨著城市改建,諸多記事碑如今都已不復存在。
4. 宗教碑
吉林舊地,廟宇林立,碑刻繁多?!都滞ㄖ尽份d,吉林府所轄(僅吉林地區(qū)一部分)關帝廟即有41座之多。吉林臨江門外西安路原有一座山神廟,于雍正元年(1723)初建,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再建。因此,有一通吉林山神廟重修碑記。此碑為漢白玉制,斷為四塊,今存吉林市文廟博物館。碑高165厘米,寬69厘米,厚17.5厘米。碑文16行,行44字不等,石碑上方鐫“流芳百世”四字,四周鐫刻環(huán)以菊花圖案,內容記錄了道光十七年(1837)吉林船廠各商鋪捐資情況及“功名錄”,為研究170多年前吉林手工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繁榮提供了真實的史料。[9]138
此外還有北山關帝廟碑記、北山關帝廟捐款記名碑、吉林文廟碑記、重修天齊廟碑記等。大部分碑刻今天仍存有,例如吉林文廟碑記,碑身為漢白玉,高160厘米,寬69厘米,厚22厘米。碑文16行,行42字,碑首鐫“百世流芳”四字,背鐫“圣旨”二字[9]154。
正如《社會如何記憶》這本書中所言:“過去的全部人類活動,只有通過了解其遺跡才能加以了解?!盵11]當人們駐足在遺跡前,我們才能回溯那段文化歷史,通過摩崖、碑刻等書法藝術形式向后人傳遞信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城市中的文化記憶通過游覽、觀看這一行為,存留在個人的記憶之中了。倘若我們在此對書法藝術產生了美的享受,那我們此時便是有了通曉古人之境的機會,與書法之美產生連接,達到了朱光潛先生認為的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也用自己的實踐印證了李澤厚先生所說的美之社會性。
(二)匾額、楹聯
匾額和楹聯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園林景觀、名勝古跡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裝飾品之一,具有觀光助興、增長知識、寓教于樂的功能,對周圍的山水園林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1. 匾額
中國的古建筑中,凡是題于宮室、殿堂、亭榭、書齋等建筑的門額上的大字,均稱匾額。[12]清代的吉林城因地處“龍興之地”,歷來備受統(tǒng)治者青睞。龍?zhí)渡缴系摹案S哟髺|”四字匾額,原為乾隆東巡吉林城登龍?zhí)渡綍r所題寫,后制成匾額懸掛于觀音殿正殿之上,意為保佑吉林一方。不過,乾隆真跡已經不復存在,現存的匾額為書法家苗子書寫。1891年,光緒皇帝手書吉林龍?zhí)渡截翌~“挹婁澤洽”(圖2)?!稗趭洹笔菨M族早年的族稱,整體意思為神龍保佑滿族老家風調雨順??上г襾G失,現在是署名為仲南的書法家所題?!凹职司啊敝刑峒暗摹褒?zhí)秳氽E”,“勝跡”說的就是龍?zhí)渡降幕实壅孥E。早在民國期間,就有文人提出“吉林八景”這一文化景觀說辭?!凹职司啊庇袃煞N說法:第一種說法包含松江漁舟、白山鹿囿、藥廟晚鐘、德碑夕照、團山對峙、八卦孤懸、龍?zhí)队≡隆⒑锸柙?;第二種說法包含龍?zhí)秳氽E、鹿苑遺蹤、桃源曉日、靈巖晚鐘、北山雙塔、天壇孤松、玄觀吊柱、大江彎弓。
2. 楹聯
吉林北山泛雪堂上的匾額原由清朝狀元、光緒帝老師翁同龢題書,楹聯為宋小濂題寫的“腳底煙云堪憩息,眼前城市隔喧囂”[13],現匾額為那致中所題,原楹聯已無。雖原跡已不在,但泛雪堂曾作為說書講古的場所,其熱鬧非凡的歷史仍被后人津津樂道。據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的泛雪堂,弦一撥、鼓一敲、演員一亮嗓,連山下都可以聽見。南門匾為宋小濂篆書“山陰道上”,楹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13]這副對聯出自“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清末金石家趙之謙也曾題于拙政園梧竹幽居亭。這副對聯重復使用修辭手法,上聯重復“借”字,下聯重復“觀”字,真是字字珠璣,詩詞的巧妙和書法藝術的古樸完美融合。佇立泛雪堂前,觀此聯,我們不禁會生發(fā)對古人文化意趣的感嘆,在穿越時空的、自然的清風、流水、青山之中,更能體味到閱盡千帆的人生之境。
3. 橋額
所謂橋額,即橋上的匾額。吉林作為臨江城市,不得不提的是眾多的跨江橋梁。臨江門大橋上的橋額為書法家趙玉振所題。松花江、橋梁、書法這三個元素形成了吉林獨特的城市文化意象。
無論是匾額、橋額還是楹聯,不僅是景點的注解,同樣承載著文化與城市記憶。當匾額與自然景觀交相呼應時,由書法產生的文化氛圍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城市景觀中,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曾經,藝術常給大眾以高高在上的感覺,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藝術已經不再神秘。自從杜尚的《小便池》開始,當代藝術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和生活。但是,與此同時,當代藝術掙脫了道德與心靈的束縛,各種怪誕現象也裹挾而來。當代書法藝術與很多其他當代藝術一樣,也出現了“吼書”“用女性頭發(fā)寫字”等怪誕現象。倘若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走到這些城市古跡之中,感受這些歷史的痕跡,觸摸這些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那么我們也許可以從古老的文化記憶中,找回屬于我們中華文化的根、中華文化的魂,確定當代藝術的新走向。
二、書法藝術回溯城市非實體性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關注的是過去中的某些焦點。[10]46歷史被回溯時,能夠成為當下的依據和解釋,因此被人們一遍遍提及。書法藝術在吉林市的傳播與發(fā)展是以群眾為基礎的不斷“回溯”,這種回溯使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不斷被重復提及,群眾聚焦的關于城市的記憶內容也被不斷加深。
(一)文學記憶
吉林城市的淵源,可追溯到《史記·周本紀》:“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盵14]這里說的息慎即滿族祖先肅慎人,是東北地區(qū)最早見于我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古老族群。[15]真正出現吉林城,通常認為是從康熙初年安珠瑚帶領東海旗丁建造吉林木城開始??滴醵荒辏?682),康熙帝巡幸吉林,寫下《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花疊錦繡縠明。
彩帆畫鹢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銳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沖波行,云霞萬里開澄泓。
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亦被譽為“北國江城”或“江城”。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東巡”先后到過吉林。兩位皇帝“東巡”,除謁陵祭祖、望祭長白山之外,還考察官兵、尋訪民情、行圍狩獵、觀山游水等。兩位皇帝在“東巡”過程中,根據所見所聞,創(chuàng)作了近百首詠吉林的詩篇。[16]1這些詩作,一是描寫了吉林地區(qū)獨特的自然風光,如“長白遙看數點青,雞翹五色韻旗鈴。滕驤八駿來天廄,環(huán)拱群峰據天地靈”。二是記錄了吉林豐富的物產資源,如對人參的描寫:“性溫生處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五葉三椏云吉擁,玉莖朱實甘露。”三是描寫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如“播谷藝麻群力作,彎弓習射暇中兼”。四是記述了在當地的行圍狩獵,如“聞說彎弧親射處,棱棱神武至今傳”。五是賜詩激勵吉林官兵,如“將軍底事無勛績,累洽重熙值太平”。[16]5
通過這些文學作品,我們既可以通曉彼時的吉林人文歷史,又可以回溯吉林的自然風光、物產資源。在歷史上,吉林市經歷了多次政權更替,如遼、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統(tǒng)治。而文學藝術通過書法的形式,始終在歷史進程中占據著一定的文化流量密碼,伴隨著歷史的車轍不斷前行。
(二)書家記憶
北國江城鐘靈毓秀,從漢朝至清末共數十位書家活躍于此。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清末民初享譽關東的宋小濂、徐鼐霖、成多祿,世稱“吉林三杰”。年紀相仿的三人以“治國平天下”的愛國情懷建功于邊塞之地,書寫了許多愛國詩篇,留下了許多墨寶。“吉林三杰”翹楚成多祿,精詩文、功書法,墨跡遍及東北三省,成為清末民初吉林文壇第一人。其書法造詣頗深,取法歐、顏、蘇、翁各體,自立獨派,卓然成家。書風勁道清秀,形神兼?zhèn)?,揮灑自如,被視為東北四大書圣之一。繼“吉林三杰”之后,“吉林四老”趙玉振、那致中、金意庵、劉廼中的書法藝術亦為人稱頌。趙玉振臨池七十余載,筆耕不輟,書法作品博采各體眾長,筆力遒勁、結體端莊、章法嚴謹,既有宏偉之勢,又具古樸之意。在20世紀80年代,趙玉振曾為許多大學、中學題寫校名,作品遠播美、日、韓等國。那致中的書法作品既有顏柳風骨,又有右軍神韻,形成了動靜有致、氣度超然的“那體書法”。那老對經史子集的研究也造詣頗深。金意庵乃乾隆皇帝后代,雖身份顯赫,但他仍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藝術的高峰,終成詩、書、畫、印于一身?!昂笏睦稀币岳盍?、竇黎明、張運成、周云芳為代表,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推動了吉林市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通過一代代的書法藝術家的傳承,吉林市的文化底蘊得以永續(xù),書法藝術逐漸融入了城市血脈之中。
(三)“地書”記憶
吉林市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深挖文化軟實力,建設城市品牌,塑造船廠古韻、吉林烏拉等歷史文化風貌,擦亮中國書法城“金字招牌”。從書法城的創(chuàng)建,吉林美術館、吉林三杰陳列館、金意庵藝術館的建設,設計臨江門康熙東巡雕像等舉措,我們可以看出政府打造城市文化標簽的決心與動力。同時,吉林市是全國首創(chuàng)“地書”協(xié)會的城市,在吉林市的廣場、江邊,“地書”藝術隨處可見,廣大群眾將書法藝術發(fā)展成為強身健體的新手段,甚至有“地書”愛好者自編順口溜。吉林市地面書法的流行,反映出書法藝術在百姓生活中普及得十分成功。
從吉林市的書法城創(chuàng)建各項舉措和興盛的“地書”藝術,我們不禁要思考,支撐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是什么呢?雖然有的碑刻已經殘破,有的匾額已經更替,甚至有的歷史遺跡已經拆除,是非實體性文化記憶支撐起了書法藝術的經久不衰,這種記憶的形成可以是源自一段文學作品、一代書家,甚至是普通百姓,它們共同構筑了這無形的城市文化記憶。
三、書法藝術守望城市文化記憶
一幢幢摩天大樓打破了古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意境,霓虹閃爍的都市生活讓我們逐漸忘卻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如今,采用商業(yè)化和娛樂性的改造,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對高雅審美的追求。如甘肅的天水古城是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斥資9億的修建工程遭到古建專家和游客的批判,稱之為“面目全非”“古城不古”,可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城市發(fā)展建設不能單純地娛樂化,更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承。
如今,在打造城市文化記憶方面有不少好的案例。例如,《最憶是杭州》是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合力打造的“印象系列”之一,他們將劇場置于西湖的岳湖、曲院風荷與蘇堤之間,以湖面為舞臺,利用高科技聲光技術渲染場景、由眾多演員演繹情節(jié),再現了杭州的江南美景與民間傳說;《又見敦煌》是大型實景情境融入式演出項目,劇目從敦煌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選取典型場景、串起劇情的故事脈絡,采用“流線式”空間體驗方式演出,讓觀眾在演出中步行“穿越”藏經洞、莫高窟以及絲綢之路,身臨其境地感受敦煌文化和絲路文化;2023年開館的“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是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大型“沉浸式”劇場,主辦者以東方美學特有的“亦真亦假、虛實留白、輪回穿越”為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移步異景、迷宮幻境的景觀設計理念,融合最新情景裝置藝術與舞臺沉浸技術,上演一幕幕《紅樓夢》中的故事,以中國審美講述中國故事。
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城市底蘊的“大型項目”在眾多創(chuàng)作者的努力下,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終于打破了美國迪士尼樂園的商業(yè)霸主地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逐漸回歸,并發(fā)展出新的時代魅力。在打造城市文化特色上,展現出“物質文化+記憶主體+媒介”的模式。“物質文化”方面,創(chuàng)作者采取深挖城市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方式,以期全面展現城市的文化特色。例如,我們一提到西湖就會想到杭州,一提到石窟就會想到敦煌,一提到潑水節(jié)就會想到云南,一提到風箏就會想到濰坊……“記憶主體”,其中記憶是人的行為,城市自身并不會記憶。[17]創(chuàng)作者尤其關注“城市文化記憶”較少的新生一代和外來人口,研究他們的心理模型,因為他們是一個更趨年輕化和家庭式的群體?!懊浇椤奔劝瑥V播、電視、網絡、手機、報紙、雜志、書籍等傳播工具,同時也包含“傳遞”本身。學者德布雷曾將傳遞解釋為“傳遞強調時間的維度,意味著是在不同的空間—時間—領域當中的信息運動,是基于參與者的能動性和環(huán)境要素的結果”。
正是“物質文化”“記憶主體”“媒介”三要素之間互為因果、相互關聯,不同城市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記憶。
結論
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根脈,既可以讓我們回望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又可以讓我們展望未來文化的無限可能。吉林市作為中國書法城,目前所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國有許多因書法藝術而煥發(fā)生機的城市,例如,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的西泠印社所在地杭州;因王羲之《蘭亭序》聞名遐邇的江南水鄉(xiāng)紹興;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西安碑林所在地西安;被史學界稱為“石刻唐書”的洛陽……書法藝術以繁多的種類、多樣的形式出現在城市之中,成為城市的文化記憶和名片。當我們通過書法藝術保護城市文化記憶的時候可以發(fā)現,藝術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的重要功能、作用,藝術和社會是處于一種連鎖反應般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之中。書法藝術以其賡續(xù)不斷的血脈、基因楬橥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書法創(chuàng)作者要守正創(chuàng)新,以書法助力城市文化記憶的生成,展現中國書法強大的生命力與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