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濤 郭瑞
當前的中學歷史學科,逐漸形成“歷史專題”與“歷史模塊”的教學內容形式。學習這些歷史知識內容時,通過充分應用歸納法與演繹法,可讓學生將“學習、思考、實踐”進行融合,真正地實現(xiàn)“教、學、思、做”合一的歷史學習。能讓學生認知歷史知識概念、深入思考、內化歷史知識,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靈活地應用歸納法與演繹法思維,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有效地滲透數(shù)學學科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進行系統(tǒng)性地學習歷史,應用歸納法與演繹法思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緊密圍繞教學主題內容形成教學邏輯,基于認知邏輯選擇相宜的歷史教學方式。在拓展學生學習思維的前提下,能夠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業(yè),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一、“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內涵
所謂“歸納法”,是從個體到普遍的一種推理思維形式。這種思維涵蓋兩種表現(xiàn)形式:“完全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所謂“演繹法”,是指師生對一般客觀規(guī)律為依據(jù),推知未知個別的思維方法。想要有效地應用“演繹法”,需要遵循兩大原則:第一,采用一般原理作為學習的指導理念;第二,深入分析與研究課題內容、知識內容所體現(xiàn)出的特點,可推導出將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結論。歸納法與演繹法之間的關系是:一是歸納作為認識的重要前提,與演繹息息相關。歸納必須在演繹推理引導下確立歸納的目標與任務,才能有效地“搜集”經驗材料。師生應通過演繹的方式對歸納所獲得的結論進行補充和完善,單一化的歸納會導致學生得出不客觀、不全面的結論,甚至會出現(xiàn)“黑馬”事件;二是演繹與歸納具有緊密聯(lián)系,演繹推理必須借助于歸納論證結論是否正確,倘若出現(xiàn)和演繹結論具有誤差的新的證據(jù),應立即修訂之前所作出的結論。
二、數(shù)學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促進作用
(一)歷史歸納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歷史歸納:梳理與歸類各種歷史知識與歷史現(xiàn)象,尋找出體現(xiàn)歷史自身的本質特性、內在關聯(lián)性、整體發(fā)展的學習方式。數(shù)學歸納與統(tǒng)計學就不會有如此久遠的應用價值。陳旭麓說:“清末時期,國人首自倡言‘師夷長技以制夷,其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隨之發(fā)展成自由、平等、博愛,再形成民主與科學。在此歷史進程當中,國人在了解世界之時,也了解了我國。在這一鼎力革新之變局中,卻是古往今來、中外革新與守舊之間的斗爭。”[1]應用“歷史歸納”,首先要秉持“唯物史觀”觀點?!敖鞣劫Y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這一課程內容,概述了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的政治體制,而中學生對于政體知識了解較少,難以理解相關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歷史歸納”法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相關的學習認識: 英國與德國都是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英國國王是“具有統(tǒng)治權,沒有治理權”,國家權力主要由議會掌控;德國國王“擁有治理國家的絕對權力”,因此德國君主立憲制“虛名立憲、實為專制”。美國與法國兩國是民主共和制政體,美國是由總統(tǒng)掌握國家權力,法國是由議會掌握國家權力。故通過歸納的方式,能夠明晰展現(xiàn)知識要點,使學生能夠逐漸深入地進行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知識。其次,“歷史解釋”即為必須基于史料作為學習的依據(jù),客觀全面地分析與評判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事件的一種歷史學習方法。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學習內容。首先在近代歷史上,外國列強發(fā)動的歷次侵華戰(zhàn)爭歷史,而數(shù)理邏輯可讓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高。其次,中國人民捍衛(wèi)主權反抗侵略的歷史。通過此種歸納的方式,既可使學生明確歷史學習思路,還可使學生學習到近代西方列強由于自身發(fā)展需要巨大的市場與原料,故當時的西方列強發(fā)動了對華侵略戰(zhàn)爭。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歷史歸納活動的核心要素
在歷史學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當中顯現(xiàn)出,歷史歸納法的主要對象通常為下述兩類。第一、“靜態(tài)”歷史知識。其重點涵蓋了歷史的背景、肇因、性質、特征、本質、結果、影響。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外國列強在發(fā)動對華侵略戰(zhàn)爭之后,強迫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這些歷史知識即為“靜態(tài)”歷史知識。第二、“動態(tài)” 歷史知識,即為歷史發(fā)展的過程與趨勢。就如萊斯利由于早逝,未能為以歷史為核心的經濟學構建起相關的理論基礎。[2]例如,近代中國為了救國圖存,當時便走上了學習西方國家的發(fā)展道路,還有“近代國共關系發(fā)展史”單元所涉及的課程標準的描述:“通過學習,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碧岣吡宋ㄎ锸酚^、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歷史歸納過程和歸納方法
通常而言,將歷史歸納法的方法與過程歸納為下述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依據(jù)“歷史共性”作為分類。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為強化君主集權政治制度,不同歷史時期出現(xiàn)了性質相同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等政治體制。又如,“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課闡述了在近代史西方列強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而清初《中俄尼布楚條約》都是在清朝戰(zhàn)勝沙俄的情況下簽訂的條約,因此并不是這一歷史歸納的范疇。第二,梳理歸納歷史知識,發(fā)現(xiàn)與尋找出具有一定內在關聯(lián)性的歷史知識,簡要地羅列與梳理出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如通過列舉我國“百家爭鳴”的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第三,升華與提煉歷史知識。如中國近代歷史太平天國運動為何會失敗?辛亥革命為何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對歷史史實的剖析歸納,得出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與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本身的局限性,也受限于當時的時代局限性,故這兩種階級領導的革命注定不能成功,從而促進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達成。
(四)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歷史歸納的主要方式
合理歸納歷史知識的方式有歷史歸納法:第一,“線索” 歸納法: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課為例。歷史歸納不僅可依據(jù)“君主專制”這一線索進行歷史歸納,也可依據(jù)“中央集權”這一線索進行歷史歸納,亦可依據(jù)“選官之制”這一線索進行歷史歸納,將我國大一統(tǒng)中央王朝自秦代至清代的關于官員的任官制,依據(jù)朝代更替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進行總結歸納,清晰明了地呈現(xiàn)出來。第二,“表格” 歸納法。以“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例,可圍繞歷史事件時間、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最終結果等方面,將蘇聯(lián)時期的各種建設模式以及政策舉措都逐一進行列舉,并按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逐一展現(xiàn),表格總結歸納通過這樣的表格歸納法,學生能夠較好地梳理前蘇聯(lián)在各個歷史時期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學生能夠在把握學習重點的前提下,用宏觀歷史視角看待歷史知識,深入全面地進行歷史學習。第三,“圖表” 歸納法。以“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歷程”為例。將“時間”與“發(fā)展指數(shù)”作坐標參照,將相關歷史內容繪制出坐標圖,將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指數(shù)相連,并形成相應的圖表,學生可借助于這樣的圖表,歸納重點知識,以重點知識作為引領,將其他歷史知識串連起來,從而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習以點帶面地進行歷史學習。此種歸納方式可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轉化為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五)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歷史歸納法的應用意義
對于應用歷史歸納的方法,引發(fā)了史學界的一些爭議。一些史學家看來,古典經濟學家們所提出的人類社會存在并能夠輕易實現(xiàn)“社會進化的規(guī)律”,顯然這是一種不客觀的錯誤觀點。支持演繹法的學者則贊同一部分歷史經濟學的學術見解,并有針對性地改進與完善演繹法。歷史歸納法在歷史教學與研究中體現(xiàn)出較高的實用性。歷史教學應用“歸納法”應用的價值有兩個方面:第一,系統(tǒng)性地整合歷史教材知識,并構建起一個“宏觀性”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體系對教師或學生而言,具有良好的引導與促進作用?!昂暧^性”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深入全面地學習歷史學習。第二,可較好地梳理歷史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尋找出適合于自身的歷史學習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可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具備拓展性思維,就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某一個歷史知識點進行知識的拓展。知識拓展能夠讓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點,通過知識的拓展,將歷史知識點進行整合,讓學生進行宏觀性的歷史知識學習。
三、數(shù)學演繹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促進作用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演繹法應用的價值和意義
基于“學”的層面,演繹法適宜中學生認知理解能力,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前提下,高效合理地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會從歷史的整個體系結構、知識點之間所具有的關聯(lián)性出發(fā),通過教學導入,讓學生能夠對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內容有個初步的印象,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度蛲ㄊ贰分刑岬剑汗糯闹袊送ㄟ^較少的海港與陸上的邊遠貿易點與西方商人進行商業(yè)交易;他們處理對外關系時,好似認同朝貢制度。他們對基督教產生短暫的興趣,但卻不會真正地為古代中國所接納。這個民族對未來具有極度的自信,對于即將出現(xiàn)的外部世界的大變革卻是較少會關注。從“教”的層面進行觀察,演繹法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二)“宋明理學”為例談演繹法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
歷史學科素養(yǎng)這一概念普遍界定為:能夠突出體現(xiàn)教育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推動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如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眾所周知,“宋明理學”繁雜難懂,通過“數(shù)學演繹法”能夠高效地開展教學。歷史演繹推理如下: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東漢末年,以佛道之說大昌盛,儒學地位則搖搖欲墜;唐末與五代時期之后,儒家思想“綱常禮教” 受到巨大的沖擊。宋明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是“新儒學” 和“宋明理學”的基本思想,儒者皆言儒學當重興。北宋前期與中期,在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態(tài)勢下,儒學復興運動興起,應運而生了宋明理學思想。通過上述的演繹學習,從高維維度上的闡述形成宋明理學的思維過程,并論述了儒學的論述發(fā)展進程,承上啟下、一以貫之,使學生能夠較好地認知與理解這段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四、結語
總之,“歸納法”與“演繹法”都具有較強的數(shù)理邏輯性。二十世紀初,克伯屈總結了杜威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論,提倡“設計教育法”。[3]設計教育法以學習者的興趣為導向,依據(jù)歷史內容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在開展中學歷史教學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將這兩種數(shù)學邏輯融會貫通地進行使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歷史研究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更加深入地學習歷史知識奠定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注釋】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8頁。
[2]巢杰弗里·M·霍奇遜著,高偉、馬宵鵬、于宛艷譯:《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78—79頁。
[3] 涂詩萬:《“兒童中心”與“社會改造”的擇決——克伯屈教育思想新論》,《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