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朝鮮? ? 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時,身旁出現(xiàn)了李克農的身影。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克農率領的中共中央軍委總情報部,將大量有價值的情報提供給黨中央,也為朝鮮提供不少有價值的情報,受到毛澤東的夸獎。
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被趕回“三八線”以南地區(qū),在作戰(zhàn)失利的情況下,有了談判停止朝鮮戰(zhàn)爭的意愿,中朝同意進行談判。
李克農(左三)出席志愿軍駐地停戰(zhàn)簽字儀式
誰擔任中方談判代表呢?毛澤東想到了中共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他認為有著豐富情報經驗和外交能力的李克農出馬,談判一定不會吃虧。1951年6月,毛澤東召見李克農,開門見山地說:“我點了你的將,要你去坐鎮(zhèn)開城,外交部組成一個班子,喬冠華也去?!?/p>
“我馬上準備出發(fā)?!崩羁宿r毫不猶豫地回答。
回到家,他冷靜思考,自己平時要靠大把大把的藥物才能維持正常的呼吸和睡眠,萬一因身體影響談判,那可是大事。他向中央寫了一份報告,反映自己的病情,請中央準備多種方案。
毛澤東思索再三,還是決定讓李克農去談判。談判代表團對外稱“群眾工作隊”,李克農被稱作李隊長,喬冠華被稱作喬指導員。根據黨中央指示,談判對外以朝鮮人民軍為主,實際上由李克農主持,喬冠華協(xié)助,柴成文為聯(lián)絡官。
1951年7月6日,李克農率代表團趕到朝鮮的第一天,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接待了李克農。
李克農與金日成就談判的具體問題進行磋商,商定結果為:李克農任中朝代表團團長。代表團分為前方、中國站和后方指揮三線,第一線是直接出面談判的朝鮮人民軍南日大將和志愿軍鄧華副司令員等;第二線是負責聯(lián)絡的喬冠華和柴成文;第三線是幕后坐鎮(zhèn)的李克農,負責與金日成和國內溝通。
李克農經常叮囑大家:“談判是打仗,是打文仗,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定要堅持原則,但也要靈活掌握策略。”談判雙方針鋒相對,唇槍舌劍,斗智斗勇,長達兩年之久。李克農憑著堅定的外交立場和高超的談判策略,取得了談判桌上的最佳效益。展現(xiàn)李克農外交談判藝術和策略的“四大交鋒”,不僅使美方狼狽不堪,還破解了許多談判難題。
最長的沉默交鋒。談判期間,美方常以沉默不語來對付中朝談判代表。1951年8月10日,討論機場建設和交換戰(zhàn)俘這兩項議題時,中朝代表發(fā)言后,美方代表集體沉默,再一次使出“拒不回答”的戰(zhàn)術,對中朝方施壓。
會場出現(xiàn)長時間的冷場,有些中朝代表沉不住氣了。
負責聯(lián)絡的柴成文十分焦急,悄悄起身,來到會場外中朝一方的帳篷里。李克農正在沉思,柴成文說明現(xiàn)場情況后,低聲問:“怎么辦?”
李克農一言不發(fā),在紙條上寫了三個字:“坐下去。”
柴成文帶著字條回到大廳,悄悄遞給身旁的代表,代表們一個一個地傳遞下去。看完字條的中朝代表,馬上變得從容鎮(zhèn)靜,像打禪一樣,穩(wěn)穩(wěn)地坐在那里,整整132分鐘。
美方代表再也無法忍受這尷尬的沉默,不得不宣布休會退席。
最短的談判紀錄。對于美方的頻頻無理休會,李克農想出應對的妙招。輪到中朝方主持會議的時候,雙方代表剛剛落座,中朝方宣布開會,接著馬上宣布休會。
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25秒,令美方代表無奈地搖頭聳肩,百思不解,一臉茫然。
最精彩的以退為進。在軍事分界線劃分的問題上,本來中朝方已經確定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但美方拒不承認,認為雙方所占的面積不均。
雙方互不相讓,談判陷入僵局。李克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他發(fā)現(xiàn),不能光從地圖上看面積大小,志愿軍控制的西段“三八線”以南地區(qū),人口多,物產豐富,還有古都開城,而美軍控制的東段“三八線”以北地區(qū),無論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占不到什么便宜。他建議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征求朝方同意之后,李克農向毛澤東和周恩來請示,當即得到批準,促成談判協(xié)議盡快達成。
最獨特的簽字送簽方式。長達兩年多的停戰(zhàn)談判終于要落下帷幕,簽字儀式即將舉行。李克農知道,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是在中朝軍隊的打擊和美國人的安撫壓制下,被迫接受這個結果的,如果簽字儀式上有人偽裝成記者或工作人員,破壞簽字儀式或襲擊雙方到場簽字的司令官,后果不堪設想。
思考再三,李克農提出雙方最高司令官不到現(xiàn)場簽字,雙方首席代表簽字后,協(xié)議立即生效,然后分別向自己的司令官送簽互換文本,在各自的駐地簽字。這種獨特的送簽方式,很快得到中朝認可,沒想到美方也十分痛快地同意了。
1953年7月27日,雙方以送簽方式完成彭德懷、金日成、“聯(lián)合國軍”最高司令官克拉克的朝鮮停戰(zhàn)協(xié)議簽字,和平終于降臨朝鮮半島。
(摘自《黨史博采》)
寂穆能使人聽見平常聽不到的聲息,使道德家聽見了良心的微語,使詩人們聽見了暮色移動的潛息或青草萌芽的幽響。你愈聽得見喧鬧,你愈聽不清聲音。
——錢鍾書《一個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