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博
(甘肅省靜寧縣第一中學,甘肅靜寧 743400)
高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導學案設計的質量直接關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質量。因此在課前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高度重視導學案的編制質量,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檢查導學案學習情況,為探究性學習的改進注入活力,同時也為導學案的教學設計改進提供思路和幫助。而在課堂合理地應用導學案對于增強學生學習探究效果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導學案應用的需要,提升設計的有效性。而針對課后環(huán)節(jié),導學案的作用還在發(fā)揮,因此教師需要在設計中充分考慮課前、課中、課后導學案實際應用的需要,提升設計的針對性,滿足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需要。
導學案的作用就是導學,也是實現(xiàn)教學設計與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需要切實夯實導學案的編制質量,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高中數(shù)學的抽象性較強,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導學案需要以備課組長為引領,切實組織組內成員進行導學案的編制,以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但是在整個導學案編制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需要,秉持生本原則,加強對學生學情的分析,一改傳統(tǒng)的內容冗雜的問題,尤其是導學案不能出現(xiàn)直接復制的現(xiàn)象,而是始終將新課程標準作為依據(jù),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盡可能地為學生著想,確保導學案的導學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做到通俗易懂,減少訓練習題,增加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借助經典例題達到舉一反三和一題多解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導學案的作用是導學,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教材的理解,保障導學案的編制質量,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而在此基礎上,導學案與課本、教案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也不能作為學生習題集與訓練冊,需要抓住其導學的核心。而為提高導學資料的利用效率,教師就需要認真提煉教材內容、深入分析學情,確保設計的個性化、合理化、靈活化。尤其是要控制好難度,秉持由簡及繁的原則,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導學案中的探究模塊,應設置自主類和合作類的探究問題,并結合學生現(xiàn)有知識掌握情況,與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契合,在學案導學下實施探究性學習,使得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課前環(huán)節(jié)對導學案的預習,需要教師提前發(fā)放。由于學生對擬學內容有了一個基本的把握,所以教師需要及時地回收導學案,對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分析。學生在課前階段的探究性學習,是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就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探究,但是需要教師做好對學生導學案學習情況的檢查工作。常見的做法是收集導學案,并做好對導學案的分析,從而掌握學生對導學案中相關內容的理解程度和重難點,為后續(xù)教學做好鋪墊。因此,導學案中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以自主探究為主、合作探究為輔,并且在課中應用導學案之前將導學案下發(fā)給學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若每天都要檢查導學案學習情況,容易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情況。所以此時就要注重小組合作作用的發(fā)揮,從而與教師的檢查工作相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按照學生人數(shù)對學生均分,每個小組每周有一名值周組長,主要負責觀察本組成員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與導學案完成情況,并及時找到問題,做好與教師的溝通,督促本組成員做好導學案的學習。這樣教師在上課前就能與組長了解本組導學案完成的情況和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在后續(xù)的課堂中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最后在課后與小組長交流,征詢意見,做好與學生的互動,及時地掌握學生學習的最新動態(tài)。
在課中環(huán)節(jié),導學案將繼續(xù)發(fā)揮導學作用,因為導學案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學生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切實加強對其的改進和優(yōu)化,夯實導學案的應用質量。以下筆者以余弦定理的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為例,提出夯實導學案應用質量和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對策。
第一,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強化學情與教材分析,明確本課的重難點。采取復習回顧的方式引入新課,主要是從回顧正弦定理的知識,鞏固證明正弦定理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以如何證明正弦定理為焦點,讓學生在探究中鞏固舊知,采取習題變式的方式將新知引入。其中,構造直角三角形,并采用勾股定理進行計算。比如:
(1)△ABC 的sinA>sinB,∠A 與∠B 哪個大?
這樣就能通過回顧正弦定理知識和內容與公式,采取變式的方式引入余弦定理,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順利連接。學生能夠順利地得到∠A>∠B 的結論,且(2)的∠C 為75°。而在(3)中,因為不能直接采用正弦定理,就得到構造直角三角形的辦法,采用勾股定理進行計算,得到。此時,教師要做好引導,不能一直構造直角三角形,而是采用余弦定理來解決問題。
第二,在合作交流和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要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結合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比如教師可以設置兩道質同而形異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引出所要探究的問題。而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例題進行剖析,以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首先是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下完成基礎題,實現(xiàn)從舊知到新知的鞏固。加上導學案前期的導學,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性學習。最后就是進入鞏固運用與變式訓練,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與解決。由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較多,筆者選取片段進行案例分析。
S2:并非巧合,可以采取圖形的方式,就能變換成上述問題。
T:思路正確,那么是否我們可以以此來解決一般性問題呢?(此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導學案中的問題:△ABC 的a、b 兩邊的長度與夾角C 已知,第三邊c 等于多少?當問題出示后,最初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相互之間進行探究性學習。)
當學生經過探究性學習之后,他們就能得到與上述方法類似的思路,結合向量來解決問題,也就是向量等式數(shù)量化的過程。教師此時可以采取變式訓練進行鞏固,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總結余弦定理。
在利用導學案進行導學的同時,教師還要結合每次實施的情況對導學案的應用成效進行反思,以找出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因此,教師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切實加強導學案的應用,并采取問題串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點的掌握。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能結合導學案或者教師教學內容將所學知識點的重難點整理出來。但是實際應用中難免存在有的學生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的情況,需要教師切實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因此,從新課導入開始,教師就要加強對后進生的關注,并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交流,著力解決問題。最后,教師還要做好小組成員的評價,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做好學生的點撥,同時對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做好反思,并加強對其的改進。例如在導學案中,有很多時候都涉及解題方法,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考慮學生在導學案應用中所學的解題方法與實際需求。
導學案的歸類整理并非教師整理,而是學生做好對導學案的歸類和整理,并將其作為一個學習習慣來培養(yǎng),進而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在探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后對導學案的講解,需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而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做好交流和總結,對所學內容反思,最終既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所學導學案的知識點,又要對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交流和互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導學案的內容。
而在學生反思的同時,教師也需要注重對其的反思,尤其是要對導學案的改進加大重視力度。既要以大眾化思維來編制,又不能主觀臆斷,確保導學案內容緊密銜接,每個章節(jié)內容之間要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而更好地強化學生預習力度,掌握學生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探究性。因此,教師需要反思如何從傳統(tǒng)的“教什么、怎么教”向“學什么、怎么學”轉換,并引導學生要注意探究性學習成果的應用。因為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各自提出的觀點和看法不同,其中有正確的思維,也有錯誤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辯證性地看待探究性學習中形成的思維,讓學生既要掌握正確的思維,也要剖析錯誤的思維,也就是如何避免走入錯誤思維的誤區(qū),從而用正確的思維來解決實際情境問題。比如在上述的鐵塔案例中,學生解答的過程實際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且不同的學生的解答思維不同,在思維的碰撞下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和應用意識,逐步彰顯數(shù)學知識的奧妙所在。
綜上所述,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教學設計與探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導促學,以學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用,做到活學活用,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這是我們每一位高中數(shù)學教師必須不懈努力的風向標和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