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瓊
(廣東省韶關市粵北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廣東韶關 512000)
腦卒中患者?;纪萄收系K,據(jù)統(tǒng)計,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可高達80%[1-2]。 留置鼻飼管是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常用的營養(yǎng)供應方式,部分患者可在腦卒中后1 個月恢復吞咽功能,但鼻飼管會帶來較多不良影響,早期發(fā)生過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會明顯增加誤吸、肺部感染、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發(fā)生風險,嚴重影響患者治療進展,從而延長住院天數(shù)并加重經濟負擔[3]。準確評估患者吞咽障礙、確定鼻飼管拔管時機對減少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十分重要,是臨床醫(yī)師急需解決的難題。洼田飲水試驗(WST)是臨床評估吞咽障礙最常用的方法,但報道指出該方法的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僅對患者吞咽液體食物的能力具有較好診斷價值[4]。 改良容積-黏度吞咽測試(VVST-CV)是在容積-黏度測試(VVST)基礎上進行改良,考慮到中國人飲食習慣,可以評估患者對不同稠度、不同容積食物的吞咽能力,進而幫助選擇合適的鼻飼管拔管時機,操作簡單、方便快捷[5]。 目前VVST-CV 的臨床應用并未得到大范圍推廣。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本院2022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101 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對象,主要采用WST和VVST-CV 評估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 以期為臨床指導患者預后提供更有利的選擇。 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101 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6];(2)符合吞咽障礙診斷標準[7];(3)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4)可以正常交流,配合完成WST、VVST-CV檢查;(5)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重度認知障礙;(2)合并昏迷、氣管切開及其他原因導致的吞咽障礙者;(3)患有嚴重心、肝、肺、腎、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功能障礙;(4)吞咽器官解剖結構異常;(5)口腔外傷史;(6)非首次腦卒中發(fā)病者。本研究已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對照組(n=50):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8~75 歲,平均年齡(56.39±8.56)歲;腦梗死26 例,腦溢血24 例。觀察組(n=51):男26 例,女25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7.82±7.63)歲;腦梗死29 例,腦溢血22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保持端坐位, 喝下30 mL 溫開水后以飲水時間、嗆咳情況評定患者吞咽障礙,包括5 級評價標準。 Ⅰ級:5 s 內一次性飲水完成, 無咳嗆、停頓。Ⅱ級:一次性飲水完成,無咳嗆、停頓,但飲水超過5 s。Ⅲ級:一次性飲水完成,但有咳嗆、停頓。Ⅳ級:飲水分兩次完成,有咳嗆、停頓。Ⅴ級:飲水無法完成,頻繁咳嗆、停頓。 拔管指征:WST 連續(xù)3 次評定為Ⅰ級或Ⅱ級即可拔除鼻飼管。
觀察組患者保持端坐位,依次服下不同稠度(水、微稠、中稠、高稠)、容積(3、5、10 mL)的食物,評定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標[8]。出現(xiàn)進食咳嗽、血氧飽和度降低超過3%、音質變化任意一項視為安全性受損。 出現(xiàn)口唇漏出、口腔殘留、分次吞咽殘留、咽部殘留、主觀感受不佳(食物不順滑、適口性不佳、喜食度不佳)任意一項視為有效性不佳。拔管指征:(1)未出現(xiàn)安全性及有效性受損;(2)有效性受損但安全性未受損也可拔除,但需微稠、最高容積飲食;(3)微稠、中稠未見安全性受損,但水出現(xiàn)安全性受損,拔除后需限制水的飲用;(4)中稠未見安全性受損,但微稠出現(xiàn)安全性受損,拔除后需限制微稠液體的飲用;(5)中稠、高稠出現(xiàn)安全性受損,不予拔除。
(1)營養(yǎng)學指標:于拔管前和出院時,采集檢測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轉鐵蛋白(TRF),檢測試劑盒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拔管相關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1 個月內鼻飼管拔除人數(shù)、鼻飼管置管時間、再次置管人數(shù)。
(3)臨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兩組住院期間吸入性肺炎、反流誤吸、鼻黏膜損傷、營養(yǎng)不良、腹瀉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營養(yǎng)學指標、圍術期指標等計量資料以(x依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臨床并發(fā)癥等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s 確切檢驗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拔管前,兩組ALB、PA、TRF 指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ALB、PA、TRF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營養(yǎng)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營養(yǎng)學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拔管前相比,*P<0.05。
組別ALB(g/L)拔管前出院時PA(mg/L)拔管前出院時TRF(g/L)拔管前出院時對照組(n=50)觀察組(n=51)t 值P 值32.43±4.47 32.81±4.51 0.425 0.672 35.68±4.40*38.57±4.46*3.278 0.000 219.84±24.28 220.42±25.94 0.116 0.908 259.21±35.82*283.42±33.54*3.507 0.000 1.38±0.36 1.37±0.30 0.152 0.880 1.62±0.49*1.95±0.51*3.315 0.000
觀察組1 個月內鼻飼管拔除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鼻飼管置管時間短于對照組, 再次置管人數(shù)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吸入性肺炎、 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腦卒中患者臨床并發(fā)癥比較[n(%)]
腦卒中的吞咽困難主要是因為腦血管病影響患者的吞咽中樞、運動感覺通路所導致的[9]。鼻飼管是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獲得早期營養(yǎng)支持的主要途徑之一, 但長期留置鼻飼管會對呼吸道造成刺激性損傷,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耽誤腦卒中患者最佳治療時機。 經過合理臨床護理干預后,腦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礙會隨著病情好轉而有所改善,從而可以拔除鼻飼管開始恢復經口進食,而此時,對鼻飼管拔管時機的評估至關重要。
ALB、PA、TRF 是機體重要功能蛋白,可以直接反應身體營養(yǎng)狀況,鼻飼管營養(yǎng)支持難以給予腦卒中患者充分、均衡的營養(yǎng),因此,患者ALB、PA、TRF 均會明顯降低。 本研究采用WST 和VVST-CV 評定腦卒中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兩組ALB、PA、TRF 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采用VVSTCV 評定腦卒中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可以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機體營養(yǎng)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1 個月內鼻飼管拔除率高于對照組,鼻飼管置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再次置管人數(shù)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VVST-CV 更利于評定腦卒中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 推測是因為WST 僅以嗆咳作為判斷依據(jù),存在誤判情況,而VVST-CV 則是通過不同稠度和不同體積的食物來進行逐級判斷,篩查更全面,對鼻飼管最佳拔管時機判斷更準確,利于增加鼻飼管拔除率,盡快恢復經口喂養(yǎng),從而獲得足夠營養(yǎng)物質,避免再次置管。 研究指出VVST-CV 對吞咽功能的診斷敏感度、 特異度均高于WST, 因此VVST-CV 可以更準確的判斷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繼而指導鼻飼管拔管[10]。鼻飼管支持會引發(fā)許多并發(fā)癥,是影響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采用VVST-CV 評定腦卒中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安全性更高,可以減少臨床并發(fā)癥發(fā)生,進而加快患者康復速度,與仲曉娟等[11]研究結果相似。 VVSTCV 之所以對鼻飼管拔管時機評估更準確, 是因為VVST-CV 不僅可以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 還能確定適合患者的食物性狀和一口量,利于更好地指導患者營養(yǎng)供給,繼而加快病情恢復。 本研究局限于時間, 未探究長期療效, 在今后研究中還應著重觀察VVST-CV 的遠期效果和臨床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VVST-CV 對腦卒中患者鼻飼管拔管時機更具評估價值, 可以準確判斷患者吞咽功能,恢復經口喂養(yǎng),利于加快營養(yǎng)攝入,降低臨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