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涵 劉 凡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鋼筋混凝土箱型柱壁厚小、截面閉合,具有較好的空間受力性能,在大型的結(jié)構(gòu)中被廣泛采納應(yīng)用。然而,在風荷載、地震這樣的水平荷載作用下,箱型柱強軸方向的性能及表現(xiàn)還有待研究[1-2]。本文研究不同翼緣厚度、不同腹板厚度和不同配筋率對混凝土箱型柱強軸方向應(yīng)力加載的受力性能的影響。
本課題試驗按照工程實例陜西省葫蘆河特大橋的橋墩1∶10等比縮尺設(shè)計鋼筋混凝土箱型柱試件。設(shè)計參數(shù)、配筯和鋼筋混凝土實際測的各項力學指標分別見圖1、表1~表3所示。4個試件的編號分別為HC-1、HC-2、HC-3、HC-4,其中HC-1為參考柱。試件HC-2和HC-1為對比研究不同翼緣厚度對鋼筋混凝土箱型柱強軸方向應(yīng)力加載的受力性能的影響;試件HC-3和HC-1為對比研究不同腹板厚度對鋼筋混凝土箱型柱強軸方向應(yīng)力加載的受力性能的影響;試件HC-4和HC-1為研究不同配筋率對混凝土箱型柱強軸方向應(yīng)力加載的受力性能的影響。
表1 試件尺寸及配筋表
表2 灌漿料試塊抗壓試驗統(tǒng)計表
表3 鋼筋材料性能
圖1 試件柱身剖面圖
本試驗的加載裝置為四連桿。試驗開始前,按照0.1的設(shè)計軸壓比計算出豎向恒載,并取50%的豎向恒載進行預加載,再緩慢加載至豎向荷載的100%。水平方向的荷載采用先力后位移的控制方法[3-4]來加載,如圖2所示。
圖2 加載方案示意圖
(1)記錄鋼筋混凝土箱型柱在強軸方向下加載過程中裂縫出現(xiàn)的位置、長度、角度以及寬度;
(2)利用位移計和作動器上的壓力傳感器測得逐級循環(huán)往復加載下關(guān)于水平力與水平位移之間的關(guān)系并繪制滯回曲線與骨架曲線。
(1)HC-1試件在第一級至第五級加載時無明顯變化,處于彈性階級。在加載到120kN時出現(xiàn)第一道長約3cm,寬度很小的裂縫,裂縫位置在柱身的腹板受拉區(qū)底部。在加載到180kN時,少部分鋼筋應(yīng)變值達到極限,鋼筋屈服,裂縫開始出現(xiàn)數(shù)量增多和寬度較明顯的跡象。隨即轉(zhuǎn)為位移控制加載,在加載到1個△即3mm時,試件翼緣出現(xiàn)明顯橫向貫穿裂縫,裂縫寬度增到0.2~0.3mm;試件腹板裂縫數(shù)量驟增,且多與腹板的豎向中心線形成45°左右的夾角。在位移控制加載到11個△即33mm時,試件受壓區(qū)翼緣板固端混凝土被壓酥,受拉區(qū)翼緣底部裂縫增至2.5mm左右。當位移控制加載到15個△即45mm時,試件嚴重破壞,柱身腹板出現(xiàn)斜向貫穿裂縫,翼緣板部分混凝土脫落,箱型柱喪失承載力。
(2)HC-2試件在第一級至第五級加載時無明顯變化,處于彈性階級。在加載到110kN時在翼緣底部出現(xiàn)第一道長約2cm,寬度很小的裂縫。在加載到160kN時,試件翼緣出現(xiàn)明顯大批橫向貫穿裂縫,裂縫寬度增至0.2mm左右。在位移控制加載到10個△即30mm時,試件腹板裂縫交錯明顯,寬度增加到0.6mm左右。當位移控制加載到15個△即45mm時,此時水平荷載達到420kN,由于柱身和基礎(chǔ)分批澆筑和柱身強度過大的緣故,最終導致柱身與基礎(chǔ)脫節(jié)。
(3)HC-3試件在第一級至第八級加載時無明顯變化,處于彈性階級。在加載到180kN時在墩角出現(xiàn)第一批裂縫,其中一條是橫向裂縫,長約5cm寬約0.2mm,位置在翼緣板;另一條裂縫由翼緣直接延伸到腹板,寬度約為0.2mm。繼續(xù)加載到200kN時,少部分鋼筋屈服,翼緣板新增兩條裂縫,一條裂縫將之前的兩條柱身底部裂縫貫通起來;另一條是在距離固端約300mm處的橫向貫穿裂縫,寬度為0.2mm左右。轉(zhuǎn)為位移控制加載,接著加載到1個△即3mm時,試件腹板出現(xiàn)大批與腹板縱向中心線成30°~60°的斜向裂縫,部分裂縫直接從腹板頂部斜向延伸下來,裂縫寬度增至0.3mm左右。在位移控制加載到8個△時,試件柱腳出現(xiàn)混凝土被壓潰的現(xiàn)象,受拉側(cè)翼緣板的主裂縫寬度開展到1mm左右。當位移控制加載到15個△即45mm時,柱腳混凝土被輕微壓潰,可能是試件本身澆筑的問題,該試件沒有做到預期的破壞狀態(tài)。
(4)HC-4試件在第一級至第七級加載時無明顯變化,處于彈性階級。在加載到160kN時在翼緣板距離固端大約300mm和400mm處同時出現(xiàn)三條第一批裂縫。繼續(xù)加載到240kN時,少部分鋼筋屈服,在翼緣板距離固端600mm處新增兩條寬度約為0.2mm的裂縫。隨即轉(zhuǎn)為位移控制加載,接著加載到1個△即4mm時,試件翼緣板出現(xiàn)5條清晰可見的橫向貫穿裂縫,上下每條裂縫之間距離均在4cm左右。在位移控制加載到2個△即8mm時,裂縫從柱帽向下沿45°夾角斜向交錯開展,主裂縫寬度增加至0.8mm左右。試件柱腳出現(xiàn)混凝土被壓潰的現(xiàn)象,可能是試件本身設(shè)計的配筋率過高的問題,該試件沒有做到預期的破壞狀態(tài)。
試件的滯回曲線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滯回曲線匯總圖
本課題基于設(shè)計參數(shù)的不同對于試件滯回曲線的影響,采用了定量分析法來探究滯回曲線,所以需要計算出滯回環(huán)的面積【5】。滯回環(huán)面積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
n——積分點的個數(shù)。個數(shù)越多,結(jié)果越精準;
Δn,Δn-1——滯回曲線中兩個相鄰的位移點;
Pn,Pn-1——滯回曲線中兩個相鄰的位移點分別對應(yīng)的恢復力數(shù)值。
計算出的滯回環(huán)面積如表4所示。
表4 滯回環(huán)總面積
(1)因為HC-2試件本身澆筑的問題,導致柱身沒達到極限承載力而與柱底脫節(jié),在此不再做對比。
(2)通過對試件HC-1和試件HC-3的滯回曲線對比分析可知,兩個試件的腹板厚度不同,試件HC-1的腹板厚度為70,對比試件HC-3的腹板厚度為100,腹板厚度加大,滯回環(huán)的面積變化不是很明顯,從變化趨勢上來看應(yīng)該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是由于試驗有一定的缺陷,滯回曲線沒能充分顯示。
(3)通過對試件HC-1和試件HC-4的滯回曲線對比分析可知,兩個試件的受拉區(qū)和受壓區(qū)縱筋均從14根增加至18根,對比試件HC-4的滯回環(huán)的面積比參考柱HC-1的滯回環(huán)面積有較為明顯的增大,說明增大翼緣和腹板的配筋率可以有效地提升構(gòu)件的抗震耗能能力。
通常情況下,通過骨架曲線來反映試件從加載初始階段到最后被壓潰的受力性能。4個試件的骨架曲線對比如圖4所示。
圖4 骨架曲線對比圖
(1)對比試件HC-1和HC-2的骨架曲線變化趨勢,翼緣板厚度從70增加至100,變化了大約43%,試件沒有屈服之前,兩個試件的割線剛度近乎相同。由于HC-2試件沒達到極限承載力和柱底脫節(jié),所以屈服后的階段會進行有限元模擬分析。
(2)對比試件HC-1和HC-3的骨架曲線圖,兩個試件腹板厚度不同,從70增加到100,變化了約43%。屈服前兩個試件的割線剛度大致是重合的。對于水平極限承載力,從變化趨勢上來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是由于試驗有一定的缺陷,骨架曲線沒能充分顯示。
(3)對比試件HC-1和試件HC-4的骨架曲線圖,兩個試件配筋率不同,在試驗加載的彈性階段二者的骨架曲線幾乎重合,割線剛度也是近乎相同。從骨架曲線的變化趨勢上來看,HC-4的水平極限承載力高于HC-1的極限承載力,由此可以得知,強軸向加載箱型柱時,增大配筋率有助于提升構(gòu)件的水平承載力[6]。
綜上所述,依據(jù)抗震設(shè)計規(guī)范以滯回曲線和骨架曲線為主要參考,分析了箱型柱在強軸向加載下的受力性能,得出以下結(jié)論:
(1)鋼筋混凝土箱型柱翼緣板厚度的增大可以有效提升柱子的抗震性能,增大腹板厚度對其抗震性能有一定的提升。
(2)鋼筋混凝土箱型柱截面配筋率的增大會提升構(gòu)件的水平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