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課程知識,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是推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指向?;诖耍酝鶈握n時的課堂教學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學、更有效的大單元教學,該模式讓學生的課程學習變得更加整體化,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習規(guī)律,進而切實提升學習效益。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闡述了大單元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開展現(xiàn)狀,從開展意義和開展策略兩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開展現(xiàn)狀
(一)未能改變歷史教學觀念
通過觀察不難看出,依舊有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奉行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進而出現(xiàn)歷史教學理念未能及時革新的情形。雖然說新課程對教師和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這部分教師始終沒能跟上新課程改革趨勢,內心更偏向于傳統(tǒng)理念,更關注基礎歷史知識的灌輸,不愿意花費精力在歷史大單元教學的設計上,從表面來看,似乎是為了學生成長著想,但是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負擔,這是影響歷史大單元教學順利開展的主要因素。
(二)未能把握大單元的內涵
目前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真正效能逐漸顯現(xiàn)出來,多數(shù)教師自發(fā)地開始嘗試開展,但由于沒能掌握該模式的真正內涵,因此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歷史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將歷史單元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教師只是隨意地將歷史知識展現(xiàn)出來,既沒能體現(xiàn)歷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性,也沒有凸顯歷史單元的整體性,這樣的歷史教學算不上大單元教學,無法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甚至會讓學生的歷史學習變得更加混亂,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三)未能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形式
歷史課堂教學一旦進入枯燥、無趣的氛圍中,將無法吸引學生,大單元教學的開展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甚至成為干擾學生歷史學習的一個因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采用口頭講解這種單一的形式,不停地讓學生感知歷史大單元內容,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出發(fā)點是好的,卻忽視了學生本身的興趣,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在無趣的歷史氛圍中,學生對歷史大單元內容的學習興致逐漸降低,極大地抹殺了該模式的教育價值。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開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基礎知識,將歷史教材作為唯一的資源,整體的歷史學習氛圍十分枯燥,學生陷入不停地做筆記局面,歷史學習興趣越來越低。而歷史大單元教學則以某一個歷史單元作為基礎,并引入與之相關的豐富內容,容易觸及學生的興趣點,對于學生來說,歷史課堂內容不再單一,自覺地參與其中,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形成較為強烈的歷史學習興趣。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就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學生非常依賴教師,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歷史學習效率難以提高。而歷史大單元教學提倡的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引領學生分析、思考,讓學生真正學會脫離教師展開高效學習。在不斷分析和思考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逐步加深,歷史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明顯提升。
(三)有利于推進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
與其他課程不同,歷史課程的知識點十分瑣碎,需要背誦的內容較多,包括每一個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等,導致多數(shù)學生產(chǎn)生厭倦心理,不利于歷史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而通過歷史大單元教學,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從整體上梳理相關內容,學生不再片面地學習歷史知識,而是開展整體化的學習,形成更清晰的記憶,進而構建穩(wěn)固的歷史知識網(wǎng)絡。
三、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開展策略
(一)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對初中生來說,他們在學習歷史課程時面對的是一些雜亂無序的知識,不知道該如何開展有效的學習,進而產(chǎn)生手足無措的情況。而科學的歷史大單元情境可以為學生營造真實、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的輔助下真正走近歷史。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注重歷史大單元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共同“還原”歷史,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分析,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帶領學生了解歷史的完整過程,既能夠快速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又能夠保證學生歷史學習質量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封建時代的歐洲”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首先,教師拿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撲克牌:“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一看到撲克牌,學生的心情瞬間變得輕松,沒有了學習新知識的緊張感,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其次,教師拿出撲克牌中的紅桃K,并啟發(fā)學生:“你們知道紅桃K上的這一人物是誰嗎?”一邊引導學生思考,一邊向學生介紹查理曼這一人物,進而逐步引出本單元教學內容。
(二)改革大單元教學形式
上文提到,單一、枯燥的口頭灌輸形式是影響學生最終歷史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見,形式的改革是十分關鍵的。小組合作形式既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又能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組織該形式,根據(jù)具體的歷史大單元內容,給出合適的小組任務,使小組圍繞該任務展開探究,幫助學生擺脫以往“生硬接受+死記硬背”的歷史學習方式。在合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歷史探究的樂趣,形成強烈的探究意識,而且能夠對歷史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進而真正實現(xiàn)高質量的學習。
例如,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為了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和討論學習的機會,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小組合作。首先,科學分組。分組時,教師務必針對全體學生進行仔細分析,依據(jù)互補的原則,將具有不同優(yōu)勢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小組合作。其次,給出小組任務,如共同探究教材,嘗試分析并總結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等歷史事件。最后,小組分工合作。為了完成小組任務,每一個成員都表現(xiàn)得很積極,進而促進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發(fā)展自我。
(三)豐富大單元教學內容
實際上,很多教師都有著這樣的理念:歷史教材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這一資源展開,這導致歷史課堂內容被限制在歷史教學中,既不能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還會大大消減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及時豐富歷史大單元內容,站在整體視角審視單元知識,并進行合理編排。同時,融入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如圖片、視頻等,增加歷史知識本身的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課堂,最終的歷史學習效果自然會有所提升。
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歷史教材為基礎,適當向外延伸,以達到豐富歷史大單元內容的目的。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新文化運動的紀錄片,使學生跨越時空,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自然會被調動。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這些歷史事件相關的圖片,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最后,教師結合視頻,引領學生一起分析本單元內容,既能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范圍,又能帶動學生的歷史學習情緒。
(四)設計大單元教學問題
初中生由于年齡和性格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本身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如果教師提出疑問,很容易勾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歷史知識的學習上,從而保證最終的歷史學習效益。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巧妙設計歷史大單元教學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十分關鍵,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則無法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問題過于復雜,極有可能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嚴重打擊。因此,教師要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圍繞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大單元問題,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歷史大單元知識的探究和學習中。
例如,在“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內容設計歷史問題,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保證學生最終的歷史學習質量。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長城呢?你們對長城有多少了解呢?誰能說一說?”對學生來說,長城并不陌生,所以好奇心一下子被點燃,紛紛主動參與有關長城的討論,有的學生會描述長城的外觀,有的學生會分享自己爬長城的經(jīng)歷,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漲。其次,教師繼續(xù)追問:“你們知道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嗎?”由此引導學生對大單元內容展開思考。通過這樣的提問形式,學生帶著好奇心開展思考和探究,能夠確保學生歷史學習效益的提升。
(五)開展大單元教學游戲
興趣是學生主動發(fā)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動力,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童心,很喜歡參與各種新穎有趣的游戲。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不妨迎合學生的這一心理,靈活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歷史大單元游戲。這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析,并結合具體的歷史大單元內容,將其穿插到游戲中,以趣味游戲的形式引領學生接觸和感知歷史知識。這樣一來,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歷史游戲的樂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又能逐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程度,使學生在參與趣味游戲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歷史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
例如,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組織“我是小導演”的趣味話劇表演游戲:一名學生扮演小導演,其他學生則化身為演員,以本單元內容為基礎,編寫相應的劇本,看哪一位“小導演”編寫的劇本最成功。與直接要求學生背誦歷史知識相比,這種游戲的形式更輕松,學生的接受度也會更高。無論是編寫劇本還是參與話劇表演,學生都會反復接觸并分析歷史大單元內容,最終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是組織趣味游戲的目的所在。
(六)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
新課標對歷史課堂提出了明確要求,不僅要完成傳遞歷史基礎知識的目標,更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意識,而歷史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運用能力的直接方式,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因此,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組織歷史大單元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運用歷史所學知識的機會。設計活動時,教師務必考慮學生本身的歷史基礎以及認知水平,盡可能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的活動,如社會調查活動、手抄報活動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組織活動的目的,不斷提升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這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關鍵。
例如,在“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這一歷史大單元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大單元知識,教師可以組織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在課下嘗試上網(wǎng)搜索或者詢問身邊的人,調查一下我國取得過的偉大科技文化成就,以及這些成就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與傳統(tǒng)的歷史學習相比,這種社會調查活動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學生可以經(jīng)歷搜索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的一系列過程,并親身感受科學文化成就帶來的巨大改變。下節(jié)課教師再讓學生分享調查成果,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歷史單元知識的感知。這樣組織社會調查活動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教材中文字性的內容,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大單元教學的開展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十分關鍵,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在充分把握新課標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積極探索開展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策略,激活歷史課堂,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站在更高的視角“俯瞰”整個歷史單元,自覺完成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