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公子
據(jù)《舊唐書·儒學傳序》記載,貞觀年間,四夷諸國先后派遣大批留學生入唐學習儒學。
入唐留學,是各國與唐朝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紐帶。而唐朝海納百川,慷慨地將知識傳授給這些異國學子,并由此將中華文明傳播到天涯海角。
一個王朝是否真的自信、開放,從其如何對待留學生上可見一斑。
唐代交通不便,有些地方山高水遠,只能靠人力征服,一路上長途跋涉、險象環(huán)生。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派遣學生入唐留學時就要經(jīng)歷驚濤駭浪的考驗,船隊經(jīng)常沉沒,或被迫折返,可以說是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冒險。
然而,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其他小國,都不懼艱險,拼了命也要來唐學習,只因他們仰慕大唐的榮耀。
唐朝的先進文明,無論典章制度、律令體制,還是儒學、文學、藝術(shù)、科技、佛學等,無一不讓他們嘆服。
入唐留學,不是說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首先要經(jīng)過本國嚴格的選拔,最后能來唐留學的都是高精尖人才。以日本為例,官派的留學生多選自優(yōu)秀的中下層貴族子弟,來唐學習佛法的學問僧也多出自日本名寺。
朝鮮半島的新羅更是嚴格限制留學資格,初期選派赴唐留學的多為王族子孫。人數(shù)上,每次僅為2 —12人不等,若所派人數(shù)超過唐朝規(guī)定人數(shù),就會被遣退回國,即“并勒還蕃”。
隋唐時,日本剛步入封建社會,體制尚未完善,思想落后,文化凋敝,只好奉行“拿來主義”,效仿大唐。
日本留學生來大唐有明確的分工,有人學習政治律法,有人學習文學藝術(shù)。他們把唐朝的先進文化照搬回家,給日本帶去翻天覆地的變化。
盛唐時留學的日本遣唐使吉備真?zhèn)洌胩坪蟆傲魧W受業(yè),研覽經(jīng)史,賅涉眾藝”,歷時19年。除習得經(jīng)史典籍之外,還為日本帶回書籍、樂器和武具,以及六藝中的射藝?;貒螅獋湔?zhèn)錇槿毡救藗魇谖褰?jīng)、三史、算術(shù)、音韻等中國知識,最終位極人臣,成為女皇孝謙天皇的得力助手。
入唐以后,留學生要再度接受篩選,辦理嚴格的入學審批手續(xù)。
即便是空海這樣的日本高僧,也差點兒沒能取得入學資格。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空海隨第十八次遣唐使入唐,途中遭遇風暴,在海上漂流了34天才到達今福建一帶。正當空海興高采烈地背起書包準備到長安報到時,同行的遣唐使卻告訴他,因他資歷尚淺,未被列入去長安的名單,只能滯留福州開元寺。
年輕的空海不甘心,急中生智,疾書一封《與福建觀察使入京啟》,直呈福建觀察使閻濟美。閻濟美從信中看出空海求知若渴的心情,也得知他確實是個人才,才破格允許他前往長安。
而與空海同期入唐的書法家、號稱日本“三筆”之一的橘逸勢就沒那么走運了。
橘逸勢有個堂妹后來成為嵯峨天皇的皇后。照理說,皇親國戚入唐留學應該備受優(yōu)待,可大唐對待留學生一視同仁,不會給成績不合格的學生開后門。橘逸勢的漢語水平太差,沒資格入國子監(jiān)學習。年僅20歲的他,原本計劃在唐學習20年,但僅僅過去一年多,他還沒來得及補習漢語,就花光了生活費,只好請求回國。
與唐朝對留學生的嚴格管理相比,“拒收”現(xiàn)象只能算是小兒科。
唐代,留學生主要由鴻臚寺負責安排具體事宜,合格者可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下分六館,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留學生在國子監(jiān)所學的課程中,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等科目與唐朝學生相同,都是儒家經(jīng)典,必修課為《論語》《孝經(jīng)》。
唐朝主張“華夷一家”,在生活上對留學生予以優(yōu)待,免費提供衣糧住宿,并有醫(yī)療保障、返程糧食補助。
但是,留學生無法享有特權(quán),衣食住行方面和唐朝學生是同等待遇。
留學生想在唐朝人眼皮子底下干什么不正經(jīng)的事,更是白日做夢。
據(jù)《唐六典》記載,國子監(jiān)各學最長修業(yè)年限為 9年。這9年間,留學生如果未能完成規(guī)定課程,或連續(xù) 3年考核均為下等,或犯有游蕩、賭博、吵架、辱罵師長等過錯,以及一年內(nèi)超假100天以上者,全部會被勒令退學。
據(jù)《唐會要》記載,僅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一年間,就有7名新羅留學生受到處分,被遣送回國,當時新羅的留學生名額有時尚不到10人,可見此次處罰手段之嚴厲。唐文宗開成年間,渤海國留學生也曾被退回10人。也就是說,留學生如果不專注于學業(yè),極有可能空手而回。
唐朝對留學生的課余活動也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免其危害大唐百姓?!短坡墒枳h》規(guī)定,留學生在大唐犯罪傷人,若雙方是同一國籍,可以依生源國的法律論處;若涉及不同國籍,就全部以唐朝法律處置,絕不留情。
(摘自《趣說古人生活史》中國畫報出版社)